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审美文化-第十五章-残山剩水的南宋景观
中国审美文化史制作日期:2008年2月18日制作者:许丙泉(新闻传播学院)第十五章残山剩水的南宋景观赵宋王朝坚持“尚文抑武”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造就了文质彬彬的人文景观,但“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却不利于提高国家实力并抵御外敌入侵。建国之始,便与北方的辽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在宋初的平辽战役失败后,朝廷不得不改攻势为守势。“澶渊之盟”规定宋朝每年以绢20万匹、银10万两的代价来换取和平,泱泱大国竟然要向北方的契丹统治者缴纳贡品。北宋后期,又采取了联金灭辽的战略方针。但先是由于宋军的无能,后是由于金人的失信,宋金盟约在灭辽后破裂。公元1127年,金军乘势南下,攻破开封,掠徽宗、钦宗及皇族470人北归,这就是“靖康之变”。同年6月,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商丘)嗣位,后迁都杭州,开创了长达152年的南宋朝廷。“靖康之变”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感情,并使之渗透到审美文化的各个领域。于是,在延续北宋精致化、典雅化、世俗化发展趋势的同时,南宋时代的艺术创作又加入了忧郁、悲愤甚至激昂的爱国主义情绪。第十五章残山剩水的南宋景观一、、“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绘画二、、“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诗歌第一节、“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绘画北宋时代绘画艺术已经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由宋徽宗亲自关心的“院体画”将工笔写实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由苏轼倡导的“士夫”画使水墨写意游乐更为自觉的发展。不仅出现了李成、范宽、王诜、赵佶等绘画大家,而且留下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等绝世佳作。由于南方经济的发达、封建文化的成熟和赵宋皇家的提倡,偏安一隅的南宋在绘画方面并不比北宋逊色多少,元代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一书中提到的南宋画家有400余人,足见风光犹在。1、“衔冤含恨”的人物画仅从艺术角度上讲,南宋人物画似不及山水、花鸟画的成就高,但它却较为直接的体现了爱国主义的民族情绪。“较为直接”指其中有难言之隐。这最为集中地表现在李唐的《采薇图》中。该图借助于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的历史故事,表达不在异族统治下苟活的决心。画面上的两个人物对坐在山间树下,没有过多的动作,也没有过多的渲染,但其憔悴的面色、幽愤的神情已足以表明了一种衔冤含恨、视死如归的决心和勇气。这种深沉的、甚至隐晦的处理方式,不仅开了南宋爱国主义绘画的先河,而且也为后来的作品确立了一个基本的格调。李唐《采薇图》宋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局部))传为萧照的《中兴瑞应图》是一组具有叙事功能的连环插图,全图共分12段,分别列述了高宗赵构从出生经磨难、到梦见钦宗以黄袍加诸其身的成长过程,其中附会着种种祥瑞的“征兆”。论证南宋正统地位,凝聚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兴四将图》等直接描写岳飞等爱国志士的作品,更多的则采取借古喻今等隐晦曲折的方式。例如,作者不详的《望贤迎驾图》,借“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在咸阳望贤驿迎接唐玄宗的故事,来表达收复中原、迎还二圣的爱国理想。而《折槛图》和《却坐图》则借助汉代忠臣冒死进谏的故事来隐喻当时的爱国志士在朝中的艰难处境。金人张瑀的《文姬归汉图》表露出广大沦陷区民众渴望恢复原有文化和正常生活的热切愿望。这一题材在当时曾被广泛运用,可见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张瑀文姬归汉图文姬归汉图2、“残山剩水”的山水画北宋时期,大多数山水画家描写北方的高山大川,多几分雄健壮阔的气势;南渡之后,著名画家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山水画多江南的秀丽景色,展现出一种新的审美风尚,如著名的“山水四大家”。李唐为“山水四大家”之首,原为徽宗时期的画院待诏,“靖康之变”以后,虽年近80,仍跋山涉水来到临安,重入画院。他作品反映了由北而南的风格变换。北宋时期,山石瘦硬,林木茂密,表现出北方山水的峭拔雄浑。南宋以后,将老硬的皴法化为淋漓的笔触,将干涩的多层积累代之以简略的皴擦渲染,以此来表现云山雾罩、水天苍茫的江南景色。对此,如果我们将其前期的《万壑松风图》和后期的《清溪渔隐图》加以对比的话,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变化。万壑松风图李唐清溪渔隐图刘松年四景山水光宗时待诏刘松年进一步体现了江南山水的美学特色,自幼生活在钱塘江畔,笔下的风物有一种天然的秀美和清新。在技法上将李唐的皴法变得细碎,更适于表现园林曲折和枝叶飘逸,脱尽李唐画中残存的山野自然之风和浑厚苍劲之气。代表作品《四景山水》以四季的景色表现西湖地区园林别墅,将李唐“全景山水”变为“小景山水”,更加清丽、雅驯、灵动、优美,被誉为“画院人中绝品”。刘松年《四景山水》作为光宗、宁宗和宁宗、理宗时代的画院待诏,马远和夏圭打破了传统格式,将“全景山水”、“小景山水”演变为“残景山水”:避开一览无余、开门见山的构图方法,而在整个画面一角、半边上大做文章,以期制造出某种以无为有、虚实相生的美学效果,遂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精心的剪裁、大胆的构图,是马、夏共同追求。打破了传统绘画的构图方式,而且引发了审美心理上由繁及简、由实及虚的重大变迁,有“马夏画派”的合称。但在具体的艺术风格上,二者亦各具特色:马画皴笔严谨、设色清丽,以典雅高贵取胜;夏画用墨随意、下笔自然,以萧散疏野见长,故有“一文一武”之称。马远《踏歌行图》夏圭《松溪泛月图》其实,除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之外,导致山水画风转变的原因还有两个。一是艺术发展自身的需要,必须改弦易辙,从写意的方面入手,在构图的精巧、用笔的简炼、意境的营造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二是社会心态变化的需要。风格演变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隐喻着社会上的沧海桑田,如果政治上没有出现“半壁江山”的历史局面,艺术上能够出现如此之多的“残山剩水”吗?扬无咎《四梅图》之一3、“折枝碎叶”的花鸟画人物画偏重反映时代政治风貌,山水画偏重反映生活然环境,花鸟画则常成为画家修养、品格象征。尤为引起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关注。《图绘宝鉴》记载百余名南宋文人画家中,能画花鸟画的有近六十人,出现扬无咎、徐禹公、汤正仲、赵孟坚、法常、郑思肖等花鸟名家。北宋苏轼、米芾倡导诗画兼容,抒写情趣、张扬个性。南宋进一步比德、比兴,选择松、竹、梅、兰、水仙等具有象征意义的题材表达自我、彰显个性。北宋追求痛快淋漓、潇洒豪放,南宋表达卓尔不群的品格、坚贞不屈的操守。据记载,以墨画梅始于北宋末年衡山华光寺僧仲仁,弟子扬无咎不满秦桧卖国多次拒绝做官,以松石、水仙抒写怀抱,尤以画梅见长。将其师浓墨染花技法改变为淡墨白描,更好体现梅花清丽之态,被誉为“华光后一人”。多取材于山间水滨的野梅,有荒凉之感,无富贵之相,与院体画家笔下“宫梅”形成巨大反差。传说高宗曾贬之为“村梅”,索性自题为“奉敕村梅”,表现出倔强不屈的艺术个性。赵孟坚《墨兰图》赵孟坚为宋太祖十一世孙,却未能平步青云。他收藏广博、学养深厚,是兼贵族、文人、士子三位一体的著名画家。《墨兰图》是代表作,两株兰花置于荒郊野岭,笔法疏放自然,一挥而就,画出了疾风中飒飒飘动的身影,自题诗云:“六月衡湘着色蒸,幽香一喷冰人清。曾将移入浙西种,一岁才发一两茎。”赵孟坚还有《岁寒三友图》,其将三种具有象征意味的植物描绘在同一张画面上的做法对元代以后的文人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梁楷《秋柳双鸦图》与文人画不同,宫廷花鸟画基本上承袭了北宋写实作风,工整艳丽有余,风神气韵不足。构图出现一些变化:全景大幅轴卷画渐少,残景小幅装饰画增多。常取“折枝碎叶”来营造一种氛围,与“残山剩水”遥相呼应。值得一提的是嘉泰年间的梁楷,虽任画院待诏,却性情磊落,有文人习性。据说曾将皇帝赐予的金带挂在院内,不受而去,独立不依、放荡不羁,有“梁风子”之称《秋柳双鸦图》可谓这时期宫廷花鸟画的极品。图中枯枝残柳,双鸦环飞,寥寥数笔,便将一幅秋色迷茫、暮气沉重的江南景色烘托而出,给人无穷回味、无尽遐想。李嵩《夜月看潮图》描写房屋的“界画”也不再具有北宋《清明上河图》那样全景俯瞰式的气度。第二节、“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诗歌这是一个民族、政治矛盾都十分紧迫尖锐的时代,外部的军事威胁和内部的朝政腐败使得文学家们已无法关在书房里吟诗弄句,他们将艺术创作同血与火的现实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戎马倥偬中指点江山,于刀枪剑雨中激扬文字。这时期的文学创作虽不及北宋的典雅、考究,却自有其独具的慷慨、悲凉。大致形成了一个前悲愤、中慷慨、后苍凉的峰峦结构:词曲从复兴豪放词风到复归婉约词风,诗歌也从摆脱“江西派”到复归“晚唐体”。1、豪放词的复兴婉约词派的代表,在战乱之中颠沛流离的弱女子李清照都写下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夏日绝句》,谁再去浅斟低唱呢?于是岳飞的《满江红》便成了南宋词苑中的开篇之作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发自一个出生入死、大败强敌,差一点儿就要挽救宋朝命运的将军之口,有披肝沥胆之声、折金裂石之力。故陈廷焯《云韶集》评之为“何等气概,何等志向!千载下读之,凛凛有生气焉。”与岳飞同时代的“四名臣”也写下了不朽词章,如李光《水调歌头·过桐江》,李纲《喜迁莺·晋师胜淝上》,赵鼎《满江红》,胡铨《好事近》等,在风格和气势上都与岳飞作品相仿,广被传诵。真正用大量作品来反映抗金斗争的爱国词人,是被誉为“词坛双璧”的张元幹和张孝祥。《贺新郎》、《水调歌头》: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张元幹《贺新郎》)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胜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淝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南宋词在腥风血雨、金戈铁马之中恢复了豪放的气势,渐渐有了自己特点,到辛弃疾所在南宋中期,终于造就在艺术上能与苏轼相提并论的一代大家,出现新高潮。是文武全才、极富传奇色彩的爱国词人,南归之后,陷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境遇。直到晚年才被重新起用来准备北伐,却已难以亲赴沙场,杀敌立功了。这种特定的遭遇,使他有更多的时间研习文字,最终成为一代词宗。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将豪放词风发展到新的境界。正所谓“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作为风格多样的文学大师,辛弃疾有阳刚的一面,而且有阴柔的一面,可在不同主题、题材、心境中展现出不同的面貌。几乎任何思想、任何情绪、任何需要表达的东西,都可以随手拈来,化为庄谐不一、雅俗共赏的词句,给人以或惊、或喜、或悲、或怨的美感享受。2、婉约词的复兴尽管辛词影响巨大,且有陈亮、刘过等人相追随;但南宋后期的萎靡不振,民族情绪的衰落和艺术自身的发展都使得词风有了新的变化。正像北宋的苏轼之后有了周邦彦、李清照一样,南宋的姜夔、吴文英也将豪放词风引向了相反的方向。姜夔与晚年的辛弃疾有过文字交往,但姜夔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同以往的豪放词人一样,辛词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书面化、散文化的弱点。而姜词恰恰在音律的和谐与修辞的考究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
本文标题:审美文化-第十五章-残山剩水的南宋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258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