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2014、9
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对我国青少年德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弊端就是,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忽视基本的良好习惯培养,脱离广大青少年生活实际,不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良好规范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培育,对一个民族良好形象的树立,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因为如此,中央两厅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小学德育工作中要对学生进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德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重点进行遵守校规校纪、法律、法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的意识和习惯。加强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见,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新时期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实施科研强校、质量兴校的战略需要。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学生日常生活行为习惯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健康习惯。针对以问题,抓养成教育,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开展《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的实验研究,正符合我校的需要。1、课题研究的意义(1)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乃至终身发展的基础。养成教育是关乎青少年一辈子的教育。培养青少年一代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且,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也是一项奠基工程,可谓百年大计。青少年时代是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良好规范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虽然不是新问题,但新世纪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研究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问题。(2)抓好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精神的时代要求。在新时期,党的十六大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新的奋斗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形成良好规范的生活行为习惯。这也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是重中之重。(3)、本课题是有我校人员结合我校实际共同参与的一个重点课题。这对于改变我校教职工的教育理念和对教育认识,使全校教职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观念有重要的意义,必将进一步激发我校教职工教育教学的积极性和探索性。2、课题的主要价值(1)创新方面。严格依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构建全新的养成教育的实现途径和模式,将养成教育贯穿到学日常生活行为中,多层次、全方位的进行跟踪教育,真正突出青少年的以成长为主的教育理念。(2)理论意义。本课题立足于应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实践,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总结小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规律,对丰富我国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有重大意义。(3)应用价值。本课题着手与途径和模式的实验和探索,侧重于应用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预期取得的成果易于推广,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城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德育改革提到相当的高度,日本十分重视养成教育,注重德育的投资与价值。前苏联心理家们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系统地研究了小学儿童品德发展的特征,认为小学儿童的完整品德是在学校中遵守明确的道德要求、准则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强调儿童道德习惯的养成在儿童个性形成与品德发展中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别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否,这关系到教育者的教育目的的成败。”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注重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他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我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林崇德教授在他的《品德发展心理学》中指出:“要从道德行为习惯培养入手,这的确是发展小学儿童品德的最有效的途径”。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就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也曾主持过关于杰出青年的童年教育研究,以及培养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过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17个省共316名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及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了本次论坛,并深入地探讨了少年儿童德育与习惯养成的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见解。二、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的界定:《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界定标准,研究坚持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对习惯养成与良好个人品质形成的关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行为开始养成良好的习惯到学会做人,从热爱学校及周围环境做起,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从培养学习兴趣做起,形成探索能力;从自尊自爱做起,达到自律慎独,自觉养成良好文明礼貌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卫生健康习惯。充分发挥学校在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教育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内化,是接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外化,是知识的回忆、及能力的表现过程。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内化道德观念,养成文明行为。道德观念的树立、文明行为的养成如能从日常行为抓起,就能避免思想政治的空洞说教,这是贯彻内化教育实效性原则的必然要求。从学生的日常行为抓起,最大的优越性还在于使内化教育具有可操作性。比如:为什么要学会关心,如何学会关心?为什么要有责任心,为了集体荣誉如何尽到自己的责任?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重塑新的自我等等。这样,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内化就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一种道德观念的渗透,是学生经验的总结,是反思后的升华。道德教育实际上是学生外化思想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就餐、就寝、交友、消费不正是学生行为的具体表现吗?做一名文明的学生就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文明的要求,并使文明的行为成为一种习惯。这是大家向往的美好外化,也是良好内化的必然结果。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实行班级目标管理,强化班级育人功能,营造健康向上的成长氛围,促进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实现教学质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改变我校学生被动、消极的成长状态和学习状态,加强引导,使我校学生人人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使他们的生活规范、学习规范、行为规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也使学校进入规范化管理。三、课题研究的内容1、小学生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形成原因。2、小学生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转化策略。3、小学生良好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5、小学生良好卫生健康习惯的养成。四、课题研究假设本课题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的规范形成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前提,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融合教育学、行为科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结合我国现有的先进的研究成果,探索实现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养成的途径和模式,把学生的生活行为规范的养成的实现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日常管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系统模式,更好地调动学生地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五、课题研究的方法1、调查法、观察法主要利用问卷、谈话、评价分析等手段收集资料,尽可能的全面、客观地再现我校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地培养研究情况,从而得出比较有说服力的结论。2、文献法运用文献法对国内外省市地区初中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理论、策略进行分析,概括方法,揭示理论内容与本课题研究以及本课题发展趋势的联系,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策略及借鉴方法。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研究,并且跟踪调研,重点建立学生生活行为档案,进行科学归因。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我校实行日常生活与行为规范研究的各阶段子课题和成果进行回顾总结、分析思考,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六、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1、课题组成员进行多方面地理论学习,搜集我校地现实案例。展开问卷调查和讨论研究,使课题组成员明确养成教育意义和研究方向及目标。2、聘请有关专家对课题进行指导,使课题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更加有层次、有深度、有水平。3、全方位宣传本课题在我校地重大作用和意义,激发广大教职工参与,进行多年级、多层次地研究实践。4、制定各阶段实现目标,逐步深入,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和案例材料,共同探讨分析和进一步完善。5、总结各阶段实验报告并逐步推行,最终以实验报告地形式结题。七、实施步骤本课题研究从2011年6月到2013年6月,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份-2011年8月份)1、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2、组织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主要参加者进行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3、收集有关资料,学习有关理论,树立先进的德育教育理论,为课题研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开展对课题研究的理论培训。4、认真理解方案和计划,对养成教育活动序列分年级阶段编制调查问卷,做好项目分工,采用多种形式调查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设计达到主题目标的方法,形式和途径,写出分析调查报告。5、做好个案及活动项目检测的有关资料及各年级主题资料档案的准备和分类整理。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9月-2013年4月)1、确定实验对象和活动主题。2、制定各主题活动实施办法和评价机制,采取多途径、多种方法进行相关主题活动,并对活动情况、效果,作出具体记录或情况调查。3、观察跟踪记录,进行阶段活动检测与反馈,总结阶段性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经验。4、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尚河小学生必读》,开办新一期家长学校,撰写《家长必读》教材,开设“家校学校”。5、定期开展课题经验交流会。6、举办校内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示活动,树立典型班级和文明标兵。7、研究和解决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论文和总结形式形成阶段性成果,为研究积累材料,着重探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第三阶段总结拓展阶段(2013年3月-2013年6月)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整理资料、分析结论、总结实验成果,编写《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活动成果汇编》。2、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持,发挥示范作用,将研究成果向其他学校推广。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审评价验收课题成果。为了确保本研究取得成效,课题小组要切实执照计划安排扎实开展活动。在研究活动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办法提高研究水平。各阶段均应写出具体的实施计划,做好合理安排,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写出阶段性总结、论文或实验报告交课题组。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对课题研究进行全程监控和有效指导,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八、预期成果形式1、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序列个案研究集。2、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与个人品质形成研究论文集。3、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课题研究总结和实验报告。4、形成小学生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要求读本。5、“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本文标题: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研究实施方案-2014、9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4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