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2017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
第九单元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三、十年文革四、两年徘徊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转折五、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十四大“南方谈话”1992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一、过渡时期二、曲折发展十年(十年探索时期)(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949-1976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2、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3、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走进新时代1978--城市对内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20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考点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限定地域规定种类规定期限限制数量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手段?计划计划经济,或计划经济体制,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解决三个基本经济问题的是政府,所谓的三个经济问题是指: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和为谁生产视点一:政府报表中的中国农村1978年,2亿农民平均年收入低于50元,有1.12亿人每天能挣到0.11元,1.9亿人每人每天能挣到0.13元,有2.7亿人每天挣0.14元。——摘自农业部人民公社管理局的相关报表视点二:史学家记录的中国城镇天津市:1975年,工厂第一线工人70%是二级工,月薪41.5元。1950年人均住房面积3.8平方米。——杨继绳《三十年河东》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1977年2月7日)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文革”结束后,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地在根本思想上清理“左”的错误,党和国家工作处在徘徊中前进局面。“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其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3、基本内容:(前提)(关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健全民主法制,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1)思想路线:(2)政治路线:(3)组织路线:(4)经济路线:(保证)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2、背景:1、召开:1978年12月3、基本内容:4、历史意义:两大转折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为中心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三个标志①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②标志着改革开放正式拉开③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一、改革开放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失败后,文家市决策。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巨变结果任务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①改革前提:②改革内容:③改革目标:④改革的根本目的:⑤改革的实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二、经济体制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安定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邓小平文选》第3卷中国农业集体化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影响其他产业发展。2、3、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③全面推广:1983年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从个别——全国逐步推广2)方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生产方式:分配方式:集体经营平均主义分户经营按劳分配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方式: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济结构:乡镇企业、非农产业蓬勃发展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积极推广②中央支持:1980年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③全面推广:1983年2)方式:包干到户、包产到户①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②农村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又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③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3)意义:农业经营规模过小(1978-1998)农业经营规模不经济现象产量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1977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产量中国1977-1997年近20年粮食产量(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公报)•据1986年调查,平均每户承包土地.0.61公顷(9.2亩),分为9块,平均每块土地0.068会顷(1.02亩)。日本是世界上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很小的国家,1984年平均每农户经营耕地1.67公顷,相当于我国平均每农户承包土地面积的1.75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用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走农业规模化经营(土地流转)(1)在一些地区机械耕作困难,只好倒退为靠人力耕翻、种植,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2)投资能力有限,农业比较效益降低,农业收入在农户总收入中比重缩小,农业日益副业化、兼业化,农户对土地投资兴趣不高,导致农业劳动力素质下降。(3)使农业生产的自给性增强,农产品商品率降低。5、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制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阻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企业缺乏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时间:1984、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提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成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认识上的一个飞跃5、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制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中心环节:基本任务:意义: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的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由农业转向国有企业。(1)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3)改革的内容(2)措施:管理体制: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分配体制: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制并存4)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加活力,经济得到发展,效益显著提高。(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各种形式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1978年2002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22.4%77.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生产目的结果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盲目的,容易引起经济危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三、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方谈话: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②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胆子要大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④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关系: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⑥关于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想一想,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当时起怎样的作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南方谈话:意义:①彻底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深刻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②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2、提出----中共十四大(1992)•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建设速度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1)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2)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意义:3、中共十五大(1)奠定思想基础:1992年,南方谈话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目标具体化: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理论深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阐述了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5)初步建立:21世纪初想一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四、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意义(1)经济增长速度快,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3)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计
本文标题:2017一轮复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647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