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第二节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的兴起与商业性报纸的崛起;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一.外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思考: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充满血与泪的屈辱史)中国人民顽强抗争的历史(光荣的抗争史)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虎门硝烟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自然经济为主体政治——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二、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渗透和过渡马礼逊第一个到中国的基督教传教士属于英国伦敦布道会1807年到达广州“我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都专注于学习中文,只有学会了中文,我才能做圣工”;“我已经开始每天都在致力于编纂一部《英华字典》的工作中,字典里的内容是在我学习中文的过程中陆续积累的,这必须要用很长时间和毅力来完成。”——马礼逊澳门著名的马礼逊教堂入乡随俗的传教士外出宣教在传教士的住处,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的合影(四川)传教士与信徒同坐独轮车传教士在上音乐课圣母院仁慈堂修女与孤儿们的合影张平宜教会学校的学童身穿中国服饰的李提摩太夫妇李提摩太六十岁照片法国传教士谢福音,天津望海楼教堂的建造者威廉·皮特·阿美士德。其所率的英国使团1816年8月抵达天津后,就觐见礼仪问题与中方发生分歧,清廷要求使团向嘉庆帝行三跪九叩礼,但使团只愿意“脱帽三次,鞠躬九次”。使团被逐离中国。1813年,伦敦会又派传教士米怜(1785-1822)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1815年,米怜带中国刻字工人梁发等到达英国殖民地马六甲,建礼拜堂,办学院,设印刷所,出版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和一些宗教书籍及英文期刊。“一个人想学好中文,必须具有铜的躯体、铁的肺腑、橡树的头、弹簧的手、麻鹰的眼、使徒的心、天使一样的记忆和马土撒拉的寿数!”——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报刊ChineseMonthlyMagazine编辑米怜梁发马礼逊、蔡高、梁发合编书报图封面序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1821年12月停刊。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1823年7月,麦都思在雅加达创办《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及其他宗教性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言论用来宣传中外人士之间行为准则。身穿福建水手服的郭士立《新闻纸略论》《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所设新闻栏三、《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1822.9.12,葡萄牙文周刊《蜜蜂华报》创刊,为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此份《蜜蜂华报》现藏于澳门民政总署大楼图书馆第二节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一、英文商业报纸纷起一时香港第一份近代英文报刊:《香港公报》,主编为英军翻译马儒翰(马礼逊之长子)。1841年在澳门出版,不久迁港,获香港军方支持。次年并入香港的商业报纸。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前《晚邮报和香港航运报》【中国境内最早的晚报】1877年创的《香港天主教纪录报》【天主教在中国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81年的《士蔑西报》,与《德臣报》、《孖剌报》并称【香港英文三大报】二、中文商业报纸相继出版鸦片战争后,香港最早出现中文商业报纸。香港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发达,报纸商业化程度较高;办报模式、经验,对后来内地中文商业报纸影响较大。1842年3月17日,《中国之友》创刊。1845年2月20日,《德臣报》创刊。《德臣西字日报》馆印刷所1857.10.1,《孖剌报》创刊,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报纸。《孖剌报》馆编辑部三、《遐迩贯珍》的问世1853.8.1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内容以时事新闻为重点。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ChineseSerial)《遐迩贯珍》封面四、中文商业报纸的崛起孖剌报馆:1857.11.3,《香港船头货价纸》创刊,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最早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香港中外新报》启事1889年的《香港中外新报》德臣报馆:1861.8.10中文附刊《香港新闻》创办,后停刊;1871.3.18,创办《中外新闻七日报》,陈蔼廷主持,1872年4月停刊;1872.4.17《香港华字日报》创刊,1941年停刊。《中外新闻七日报》创刊号《中外新闻七日报》广告《香港华字日报》封面版《香港华字日报》第三节近代报业在上海的崛起一、背景: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西方列强的租界和通商口岸。——中外贸易的枢纽和全国商业中心。——中国近代报业的中心。外国人在上海办得最多的、最早的是直接为其经济活动服务的外文商业报纸;【其中主要是英文报】二、上海外文报刊的发展1850.8.3,上海出版第一份英文报刊《北华捷报》(NorthChinaHerald)英国商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并任主编后由英商字林洋行发行。《北华捷报》初创时主要刊登广告、行情、船期等商业性材料。1856年增出英文广告日刊《每日航运新闻》,1862年更名为《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上海《北华捷报》办公楼1864.7.1,北华捷报馆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为综合性日报独立出版,名为《字林西报》。《字林西报》上海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外文报纸,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侵华史”。1872年,路透社在中国建立了远东分社,《字林西报》首先被允许采用该社的电讯稿。1870.12.5,法文周刊《上海新闻》创刊,国内出版的第一份法文报刊。1886.10.1,第一家德文报纸《德文新报》创刊。《德文新报》三、《六合丛谈》、《万国公报》等中文宗教性报刊1857.1.26《六合丛谈》创刊伟烈亚力主编;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1868年9月《中国教会新报》创刊。1874年9月改名《万国公报》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林乐知(1836-1907)美国传教士。1860年受监理会派遣来华传教,l868年以林华书院名义创办《教会新报》,期间曾为江南制造局和江海关译书三百余种。1882年在上海创办中西书院,任院长。1890年发起创办上海中西女塾。广学会骨干成员。广学会(1887.传教士.上海):改造社会精英改造旧中国【宗旨】“在中国以及她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广泛传播基于基督教原则的西方学术,在熟悉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以中国人的立场著书立说,使之适宜于引导和提升民众,尤其是通过影响其更有知识和领导能力的阶级,引导和提升民众……开放中国人的思想。”【所出版的图书当中,非宗教类书籍所占比例更高】【推广西学的方式:向举子、官员赠书;搞征文活动】《万国公报》“君与民分而国有不危者哉!”“倘君处深宫,民居草野不相联络,以致国贫民弱,所中饱者惟居官人耳。官一中饱,上下交困……是君与民与臣当熟思上下相联之要法可也。”——林乐知:《中西关系论略》《格致汇编》(ChineseScientificMagazine)1876.2.27创刊,英人傅兰雅主持的月刊四、《申报》等中文商业性报刊的迅猛发展1861年11月19日,《上海新报》创刊,由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上海新报》样式接近现代日报,是国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1870.3.24起率先在每条新闻上加标简明题目。首任主编是传教士伍德。《上海新报》版式创新,两面印刷;主要刊登行情、船期和广告。最先刊登电讯稿。选录《京报》及各地报刊新闻。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申报》创刊号1872.4.30,英商美查等四人合资在上海创刊《申报》。买办(经理)赵逸如,主笔蒋芷湘。毛太纸单面印刷。初两日刊,第5期起改日刊。1909年席裕福接盘全部产业,1912年由史量才接盘,1949年5月27日停刊。《申报》——“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经历清朝同治、光绪、宣统时期,又经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伐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各重要的历史时期;保存了各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的重要资料。《申报》的主要特点【把赢利作为办报首要目的】1.在经营管理方面:⑴尽量降低成本;⑵努力搞好发行,设代销点、上门送报等⑶大力招登广告,对华人实行优惠价,付给外埠代招广告者回扣;⑷经营其他文化事业。《申报》的主要特点2.在编采业务方面:⑴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尽量中国化⑵重视言论,每天头版均有一篇言论⑶重视新闻【猎奇性、趣味性的社会新闻】⑷重视刊载文艺作品《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杨月楼案的连续报道1877年度事件:杨乃武小白菜案进京翻案成功场景还原:葛氏夫妇租住杨家期间,杨乃武教葛毕氏读经。余杭仓前爱仁堂药店旧址。药店老板钱坦被误作“钱宝生”,成为杨乃武买砒霜毒害葛品连的重要“人证”。钱坦审讯过程中被折磨致死。场景还原:杨乃武晚年以种桑养蚕度日。1914年病故,时年74岁。场景还原:出家为尼的葛毕氏。葛毕氏出狱后在余杭准提庵出家为尼,法号慧定,1930年圆寂,享年75岁。《申报》创刊号《申报》介入——杨乃武葛毕氏一案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关键因素。《申报》所刊发文章还成为朝廷处理此案的重要信息来源。朝廷就杨乃武葛毕氏案所下达的部分谕旨。“红顶商人”胡雪岩胡雪岩杨乃武同学吴以同将进京上访的杨菊贞引荐给胡雪岩。胡成为杨家上访费用的资助者。直至杨乃武出狱,返回杭州的路费仍由胡资助。马建忠1876年被李鸿章派往法国学习国际法。1877年致信李鸿章:“此次来欧一载有余,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扩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其定法、执法、审法之权,分而任之,不责一身,权不相侵。故其政事纲举目张,灿然可观”。葛品连尸体北上时,余杭知县刘锡彤随之抵京。门丁沈彩泉畏罪,供出当日草率验尸及其后为掩饰误判而屡次作伪。刘怒不可遏,称:“我已拼老命了,你们参革我,随便处置我好了”。后再有问话,皆瞠目不答。《申报》介入杨乃武葛毕氏一案,连续追踪三年,刊文60余篇。1877年4月,《申报》专门派访员到北京验尸现场采访实况,发表题为《刑部审余杭案后》的消息,详细描述开棺验尸的细节。杨月楼案《申报》我国商业性报纸的成功典范:第一家外国人所办报刊中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经营出版事业:期刊《瀛寰琐记》、《点石斋画报》;书籍等;重视发行、广告。1882年《字林沪报》创刊,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消闲报》《字林沪报》1882年创刊于上海字林洋行创办创办的《消闲报》是我国第一个副刊1893.2.17《新闻报》创刊。★上海商业性报纸在19世纪80年代后出现大发展局面,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浙江宁波《中外新报》五、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1、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2、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3、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4、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第四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一、在华外报网的形成鸦片战争后:香港、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的报业情况;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汉口、天津、北京、澳门的报业情况。广州——英文:《中国丛报》、《中国之友》中文:《中外新闻七日录》《广州新报》天津:外人在中国北方的报刊宣传中心英文:《中国时报》、《京津泰晤士报》中文:《时报》(李提摩太任主笔),该报同南方的《万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事业史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0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