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传媒理论与范式2012年2月主要内容新闻学主导性理论传媒理论与范式更新的序列12小测验•1、写出传媒四种理论的英文表述。•2、指出以下言论接近上述哪种传媒理论。•若不给我新闻自由,我就将给这位大臣一个腐败的贵族院……和一个卑躬屈膝的平民院……我就将使他享有那个职位所能授予他的一切权力,去进行威胁利诱——但是,一旦我拥有新闻自由的武装……我就要向他所精心建立的强大体制进攻……把它埋葬在它要庇护的贪权枉法的垃圾堆中。——英国国会议员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登(1751-1816)•一个自由和开明的社会不可能欣赏这样一个新闻界的危险的奢侈:它热衷于特权……与此同时却漠视应尽的义务。——罗斯福政府内政部长哈罗德·L·伊克斯(1874-1952)•我将继续捍卫以下观点:“为了不让出版业被滥用,在以后的……岁月里,什么东西都不要印出来。”——奥地利首相梅特涅(1773-1859)的秘书根茨•民意是我国政府赖以存在的基础,所以我们首要的目标就是要保持这种权利;若由我来决定我们是要一个没有报纸的政府,还是没有政府的报纸,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杰斐逊(1743-1826)•“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抓紧对通讯社和报纸的领导,务使通讯社及报纸的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务使我们的宣传增强党性。”——毛泽东(1893-1976)•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的报道;•一个交流评论与批评的论坛;•一种反映社会组成群体的意见和态度的手段;•一条将新闻界所提供的信息流、思想流和感情流送达每个社会成员的途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1947)第一节传媒理论与范式更新的序列一、新闻理论范式更新的第一种序列历时态考察操作理念演进路径目前为世界各国教普遍接受的新闻操作理念是什么?它的内涵及其发展是怎样的?新闻专业主义——新新闻主义——公共新闻理论•(一)新闻专业主义(Professionalism)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背景:•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美国,新式新闻事业出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黄色新闻泛滥。•新闻业并非受人尊敬的职业。•新闻业界呼吁并实践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理念与规范的培训。•大学建立新闻学院,进行专业的新闻教育。•核心理念:(1)在范式革新上的表现则是抛弃煽情主义和政党报纸的信念,倡导客观性原则。一方面它是对政党报纸的深刻反省,另一方面也与美国通讯社的广泛出现息息相关,为了促使更多的报社定购通讯社的电讯稿,一种超党派、价值中立的报道方式可以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客观的取向在此表现为中立、大多数、无政党色彩的。(2)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强调媒体的社会公器职能,记者报道立场的中立性延伸阅读:《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吴飞著,人大出版社2009年1月版•新闻专业主义成为西方新闻事业的核心理念和职业规范。一切工作之准绳。•此外,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赋予新闻事业神圣使命与崇高理想,也赋予新闻事业生命与社会地位。客观报道的危机•1、如何算作真实地反映世界?•麦克康伯〈MaxwellMcCombs〉“冰山理论”(IcebergTheory)•20世纪30年代•ⅰ、将客观报道奉若神明,完全摒弃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只传递一些不完整的信息片断给受众。ⅱ、“客观主义”,有闻必录,不去深究某些言论的真假和其背后掩藏的事实真相。•所谓客观报导其实无助于导正社会视听;•新闻媒体并不真正关怀他们所报导的对象,并且忽略了传媒重要的守望、联系及传递功能•身处资讯爆炸时代,我们不禁就要问:这种“客观”报道能描绘真实世界吗?•2、客观能否达致真实?•海森堡的“测不准”原则,提出观测者及其仪器与被测现象有着无法摆脱的联系,且观测行为本身会使观测对象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这样,被测现象就无法被永远地把握住。•提倡客观性不是为了要达到它,而是期望“对事实真相最接近的报道”。如果事实真相不可测准,我们怎样断定我们是在接近而不是偏离或者甚至是南辕北辙。•3、我们为什么要求新闻真实?•我们到底希望从新闻中获得什么?新闻真的像它的属性所描述的那样新鲜、真实、接近、客观吗?人们真的是因为这些而需要新闻吗?•我们阅读新闻是透过新闻叙事确认自己与社会之间具有某种心理或文化的联系,新闻叙事的功能可能就是在满足大众某种心理需要,或是帮助大众完成某种社会心灵仪式。•透过新闻叙事,阅听者‘目击’并参与了现实社会中每天发生的形形色色的“故事”,由此来修饰或再塑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施拉姆•简言之,我们依靠新闻叙事来实现对社会生活的参与感。一切叙事都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关怀。•基于这样需要,我们需要新闻能够真实的反映事件,因为只有获得真实的故事,我们的自我评价才有意义,我们才可能有效的修正自己的行为,如果缺乏真实性,我们将会扭曲自己的价值观,从而脱离社会异化。•(二)新新闻主义(NewJournalism)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TheBeatGeneration),消失于70年代,复兴于90年代。代表人物是汤姆•沃尔夫、诺曼·梅勒、杜鲁门·卡珀帝和亨特·汤姆逊。•背景:•1、社会形势的复杂性使得传统新闻报道方式难以满足人们的认知要求,客观性报道无关痛痒的事件报道如同零散的碎片既不会让人们了解真相也没有对现实有丝毫刺痛。于是一些人抱着放胆一试的心态期待通过不同的报道方式来透析社会,揭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面临巨大的精神危机。二战后建立的霸主地位逐渐褪去了耀眼的光芒:朝鲜战争的失利,打破美国军事上不可战胜的神话;冷战中接连失利,逐渐趋于守势;第三世界人民解放运动,束缚了美国向外扩张的野心,使得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地理疆界”缩小,再也没有为所欲为的“广阔天地”。与此同时,美国国内,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失业大军日益增加,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反对民族歧视和种族主义的斗争、青年学生的反战反传统运动此起彼伏,暴乱、凶杀、抢劫等罪案层出不穷,社会秩序动荡不安。•2、存在主义哲学在美国的流行为新新闻的出现提供了价值认同。•索伦·克尔凯戈尔就认为:“存在就是非理性的主观体验”,“真理就是主观性”•梅劳·庞蒂也强调:不应当问我们是否真正知觉了一个世界而应当相反的说:“世界就是我们所知觉的那个东西”•存在主义对客观性、理性的颠覆为新新闻的主张提供了哲学依据。由同是灭门案入手•《太原发生一起疑似纵火杀人案13人死亡1人受伤》•交代5W•倒金字塔式结构•问题:•为何会出现此类事件?•貌似另一起“麻将馆”引发的血案,这些事件有无深层联系?•类似事件频繁出现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杜鲁门·卡波特《冷血》•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克拉特及其一家惨遭灭门•卡波特历时六年,写下6000多页笔记,采访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最重要的两名凶案嫌疑人,还原案件,深刻剖析凶犯的心灵状态和犯罪背景,发现从未得到过他人关爱的人在变成冷血杀人者前很早已被社会抛弃•体验、介入、实践的方式展现我们所“知觉”的世界,而不是冷漠地旁观者记录下的没有痛感、没有血肉、没有体温的间接经验•新新闻主义首先是一种报道理念(idea),其次是一种写作手法(technique)•主观性就是真理,现实存在离开了人就毫无意义,人类心理活动同样是真实的客观实在。核心理念•主张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就是指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这种报道方式融合小说的创造力、想象力及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一反新闻界过分依赖新闻来源提供消息的传统,由记者到现场对一件事深入观察,并作详尽分析。”(葛昀:《评议“新新闻主义的复活”》,载《新闻大学》,1999年秋季号)“新新闻主义的目标是要在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席卷读者。””给读者看真实的生活”(汤姆·沃尔夫:《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1、一幕幕场景接场景的结构(scene-by-sceneconstruction);2、对话的全部实录(fullrecordofdialogue);3、第三者的观点(Third-presentpointofview);4、众多琐碎的细节来勾画人物。•当印第安三角铁和钗钹在叮当作响,当喇叭发出凄婉哀戚的悲鸣,充满了伤心的眼泪,投下了悲伤的阴影,像地狱土牢中痛苦的呻吟,当手锣噹噹乐鼓咚咚,一个庄严的声音诵出了大体如下的祷文:……•梅勒《夜幕下的大军》(TheArmiesoftheNight)•作为一种新闻理念,因其主观性而很快于70年代销声匿迹。•新新闻学对于报纸新闻界写作也许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却有间接的影响。它助长了报社记者的想象力。——舒德逊(Schudson)•但是新新闻主义倡导的一些报道手法却被继承下来。•“创造性非虚构写作”保留下来,如报告文学、新闻特写、深度报道、口述实录等。•“冰点”文体•《人民文学》2010年开设“非虚构”专栏•原文开头:在大连市的某个方向,有一个叫青山沟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1968年,村里来了十几个插队知青,和老乡们处得很好,后来这些知青陆续都回城了。又过了几年,又知青回来,要带姑娘们进城去。•修改后开头:孙福娟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挨打的半边脸又胀又麻,她失去了痛感,血沿着她嘴角滴滴答答地流到棉袄上。一个山区姑娘的城市梦想瞬间就被四记重拳无情击碎。她跌坐在车务员的小凳子上,伤心地大哭起来。她不明白,农村姑娘来为城里人服务,为什么要这样横遭殴打。•“新新闻”的价值在于:它鼓励记者深入不同的生活领域,以亲身体验的方式去探索,从人们习焉不察的地方重新出发,去发现生活世界的丰富、复杂与微妙•它提出了一条通向真实世界的新途径——体验、介入与实践课下作业•阅读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与慕容雪村的《中国,少了一味药》,或者卡波特的《冷血》,同时观看电影BennettMiller的《卡波特》,写出你对“真实”的理解。延伸阅读•1、楼坚《新新闻主义的复活》,《新闻大学》,1995(4)•2、TomWolfe《TheNewJournalism》.Harper&Row.Publish.1973.•3、程道才《西方新新闻主义理论的兴起与实践意义》,当代传播2004(2)•4、罗以澄.胡亚平《挑战现实理性构建浪漫真实--解读新新闻主义的价值观及其叙事结构》,现代传播2004(2)•5、李公昭.胡亚敏《新新闻主义: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产物--兼论其与越南战争的关系》,当代外国文学2002(4)•6、《冰点》文体的文本化解读•7、《论新新闻主义的核心价值——以汤姆·沃尔夫的杰弗逊演讲为线索》,《现代传播》2007年01期•8、李大同.冰点故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公共新闻理论(PublicJournalism/CivicJournalism)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该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物,发起公民讨论,组织各种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公共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背景:•美国民众对政治兴趣的丧失•对新闻界的不信任感增强•新媒体的崛起改变传播媒体格局•积极推动新闻媒介介入社会生活,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公众的所思所想,并依此去确定报道并进行高强度、大规模的报道。要求改变新闻媒介那种被动记录者的角色,在充当社会生活看门狗的同时充当社会公众的导盲犬。在强调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的同时也隐含着对新闻客观性原则的某种否定,动摇了新闻专业主义。我为两会送提案•就你所关心的问题,提交两会议案。•京报调查•三个发展阶段:1、报道大量唤起民众政治参与热情的新闻2、媒体参与甚至组织社会活动媒体作为民主政体的“推进器”•佐治亚州哥伦布市《哥伦布记事问询报》(ColumbusLedger.Enquirer)主编杰克·斯威夫特(JackSwift)对当地的种族主义进行相关调查后,形成了一项改革现状的议案,他还利用报纸组织了一系列旨在促成该项议案通过的公共集会3、公众参与新闻报道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
本文标题:传媒理论与范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18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