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司法院新闻稿司法院大法官于九十八年十月十六日举行之第一三四五次会议中,就陈0扁为羁押等案件,认台湾高等法院九十八年度抗字第七号刑事裁定,所适用之法院组织法第五条、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及第八十一条,地方法院及其分院处务规程第四条第二项,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分案要点第十点及第四十三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及第四百零三条第一项规定,有违反宪法第七条、第八条、第十六条、第二十三条、第八十条及第八十一条之疑义,声请解释宪法暨暂时处分案,作成释字第六六五号解释。解释文一、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分案要点第十点及第四十三点规定,与宪法第十六条保障人民诉讼权之意旨,尚无违背。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规定,于被告犯该款规定之罪,犯罪嫌疑重大,且有相当理由认为有逃亡、湮灭、伪造、变造证据或勾串共犯或证人之虞,非予羁押,显难进行追诉、审判或执行者,得羁押之。于此范围内,该条款规定符合宪法第二十三条之比例原则,与宪法第八条保障人民身体自由及第十六条保障人民诉讼权之意旨,尚无抵触。三、刑事诉讼法第四百零三条第一项关于检察官对于审判中法院所为停止羁押之裁定得提起抗告之规定部分,与宪法第十六条保障人民诉讼权之意旨,并无不符。四、本件关于声请命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停止审理九十七年度金瞩重诉字第一号刑事案件,改依该法院中华民国九十七年十二月十二日之分案结果进行审理之暂时处分部分,已无审酌必要;关于声请命该法院立即停止羁押声请人之暂时处分部分,核与本院释字第五八五号及第五九九号解释意旨不符,均应予驳回。解释理由书一、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分案要点第十点及第四十三点规定宪法第十六条规定保障人民之诉讼权,其核心内容在于人民之权益遭受侵害时,得请求法院依正当法律程序公平审判,以获得及时有效之救济。为确保人民得受公平之审判,宪法第八十条并规定,法官须超2出党派以外,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不受任何干涉。法院经由案件分配作业,决定案件之承办法官,与司法公正及审判独立之落实,具有密切关系。为维护法官之公平独立审判,并增进审判权有效率运作,法院案件之分配,如依事先订定之一般抽象规范,将案件客观公平合理分配于法官,足以摒除恣意或其他不当干涉案件分配作业者,即与保障人民诉讼权之宪法意旨,并无不符。法官就受理之案件,负有合法、公正、妥速处理之职责,而各法院之组织规模、案件负担、法官人数等情况各异,且案件分配涉及法官之独立审判职责及工作之公平负荷,于不抵触法律、司法院订定之法规命令及行政规则(法院组织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参照)时,法院就受理案件分配之事务,自得于合理及必要之范围内,订定补充规范,俾符合各法院受理案件现实状况之需求,以避免恣意及其他不当之干预,并提升审判运作之效率。世界主要法治国家中,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虽明文规定,非常法院不得设置;任何人受法律所定法官审理之权利,不得剥夺—此即为学理所称之法定法官原则,其内容包括应以事先一般抽象之规范明定案件分配,不得恣意操控由特定法官承办,以干预审判;惟该原则并不排除以命令或依法组成(含院长及法官代表)之法官会议(Präsidium)订定规范为案件分配之规定(德国法院组织法第二十一条之五第一项参照)。其他如英国、美国、法国、荷兰、丹麦等国,不论为成文或不成文宪法,均无法定法官原则之规定。惟法院案件之分配不容恣意操控,应为法治国家所依循之宪法原则。我国宪法基于诉讼权保障及法官依法独立审判,亦有相同之意旨,已如前述。诉讼案件分配特定法官后,因承办法官调职、升迁、辞职、退休或其他因案件性质等情形,而改分或合并由其他法官承办,乃法院审判实务上所不可避免。按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为相牵连之案件:一、一人犯数罪者。二、数人共犯一罪或数罪者。三、数人同时在同一处所各别犯罪者。四、犯与本罪有关系之藏匿人犯、湮灭证据、伪证、赃物各罪者。」第六条规定:「数同级法院管辖之案件相牵连者,得合并由其中一法院管辖。(第一项)前项情形,如各案件已系属于数法院者,经各该法院之同意,得以裁定将其案件移送于一法院合并审判之。有不同意者,由共同之直接上级法院裁定之。(第二项)不同级法院管辖之案件相牵连者,得合并由其3上级法院管辖。已系属于下级法院者,其上级法院得以裁定命其移送上级法院合并审判。但第七条第三款之情形,不在此限。(第三项)」上开第六条规定相牵连刑事案件分别系属于有管辖权之不同法院时,得合并由其中一法院管辖,旨在避免重复调查事证之劳费及裁判之歧异,符合诉讼经济及裁判一致性之要求。且合并之后,仍须适用相同之法律规范审理,如有回避之事由者,并得依法声请法官回避,自不妨碍当事人诉讼权之行使。惟相牵连之数刑事案件分别系属于同一法院之不同法官时,是否以及如何进行合并审理,相关法令对此虽未设明文规定,因属法院内部事务之分配,且与刑事诉讼法第六条所定者,均同属相牵连案件之处理,而有合并审理之必要,故如类推适用上开规定之意旨,以事先一般抽象之规范,将不同法官承办之相牵连刑事案件改分由其中之一法官合并审理,自与首开宪法意旨无违。法院组织法第七十九条第一项规定:「各级法院及分院于每年度终结前,由院长、庭长、法官举行会议,按照本法、处务规程及其他法令规定,预定次年度司法事务之分配及代理次序。」各级法院及分院之处务规程系由法院组织法第七十八条授权司法院定之。台湾台北地方法院刑事庭分案要点(下称系争分案要点)乃本于上开法院组织法规定之意旨,并经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法官会议授权,由该法院刑事庭庭务会议决议,事先就该法院受理刑事案件之分案、并案、折抵、改分、停分等相关分配事务,所为一般抽象之补充规范。系争分案要点第十点规定:「刑事诉讼法第七条所定相牵连案件,业已分由数法官办理而有合并审理之必要者,由各受理法官协商并办并签请院长核准;不能协商时,由后案承办法官签请审核小组议决之。」其中「有合并审理之必要」一词,虽属不确定法律概念,惟其意义非难以理解,且是否有由同一法官合并审理之必要,系以有无节省重复调查事证之劳费及避免裁判上相互歧异为判断基准。而并案与否,系由前后案件之承办法官视有无合并审理之必要而主动协商决定,由法官兼任之院长(法院组织法第十三条参照)就各承办法官之共同决定,审查是否为相牵连案件,以及有无合并审理之必要,决定是否核准。倘院长准予并案,即依照各受理法官协商结果并办;倘否准并案,则系维持由各受理法官继续各自承办案件,故此并案程序之设计尚不影响审判公平与法官对于个案之判断,并无恣意变更承办法官或以其他不当方式干涉案件分配作业之可能。复查该分案要点第四十三点规定:「本要点所称审核小组,由刑事庭各庭长(含代庭长)组成,并以刑一庭庭4长为召集人。(第一项)庭长(含代庭长)不能出席者,应指派该庭法官代理之,惟有利害关系之法官应回避。(第二项)审核小组会议之决议,应以过半数成员之出席及出席成员过半数意见定之;可否同数时,取决于召集人。(第三项)」审核小组系经刑事庭全体法官之授权,由兼庭长之法官(法院组织法第十五条第一项参照)组成,代表全体刑事庭法官行使此等权限。前述各受理法官协商并办不成时,仅后案承办法官有权自行签请审核小组议决并案争议,审核小组并不能主动决定并案及其承办法官,且以合议制方式作成决定,此一程序要求,得以避免恣意变更承办法官。是综观该分案要点第十点后段及第四十三点之规定,难谓有违反明确性之要求,亦不致违反公平审判与审判独立之宪法意旨。综上,系争分案要点第十点及第四十三点系依法院组织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第一项之规定及台湾台北地方法院法官会议之授权,由该法院刑事庭庭务会议,就相牵连案件有无合并审理必要之并案事务,事先所订定之一般抽象规范,依其规定并案与否之程序,足以摒除恣意或其他不当干涉案件分配作业之情形,属合理及必要之补充规范,故与宪法第十六条保障人民诉讼权及第八十条法官依据法律独立审判之意旨,尚无违背。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规定宪法第八条第一项前段规定:「人民身体之自由应予保障。」羁押作为刑事保全程序时,旨在确保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使国家刑罚权得以实现。惟羁押系拘束刑事被告身体自由,并将之收押于一定处所,乃干预身体自由最大之强制处分,使刑事被告与家庭、社会及职业生活隔离,非特予其心理上造成严重打击,对其名誉、信用等人格权之影响甚为重大,自仅能以之为保全程序之最后手段,允宜慎重从事(本院释字第三九二号、第六五三号、第六五四号解释参照)。是法律规定羁押刑事被告之要件,须基于维持刑事司法权之有效行使之重大公益要求,并符合比例原则,方得为之。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规定:「被告经法官讯问后,认为犯罪嫌疑重大,而有左列情形之一,非予羁押,显难进行追诉、审判或执行者,得羁押之︰一、逃亡或有事实足认为有逃亡之虞者。二、有事实足认为有湮灭、伪造、变造证据或勾串共犯或证人之虞者。三、所犯为死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该项规定羁押之目的应以保全刑事追诉、审判或执行程序为限。故被告5所犯纵为该项第三款之重罪,如无逃亡或灭证导致显难进行追诉、审判或执行之危险,尚欠缺羁押之必要要件。亦即单以犯重罪作为羁押之要件,可能背离羁押作为保全程序的性质,其对刑事被告武器平等与充分防御权行使上之限制,即可能违背比例原则。再者,无罪推定原则不仅禁止对未经判决有罪确定之被告执行刑罚,亦禁止仅凭犯罪嫌疑就施予被告类似刑罚之措施,倘以重大犯罪之嫌疑作为羁押之唯一要件,作为刑罚之预先执行,亦可能违背无罪推定原则。是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如仅以「所犯为死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作为许可羁押之唯一要件,而不论是否犯罪嫌疑重大,亦不考虑有无逃亡或灭证之虞而有羁押之必要,或有无不得羁押之情形,则该款规定即有抵触无罪推定原则、武器平等原则或过度限制刑事被告之充分防御权而违反比例原则之虞。惟查依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及第一百零一条之二之规定,法官决定羁押被告之要件有四:犯罪嫌疑重大,有法定之羁押事由,有羁押之必要(即非予羁押,显难进行追诉、审判或执行),无同法第一百十四条不得羁押被告之情形。是被告纵符合同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之羁押事由,法官仍须就犯罪嫌疑是否重大、有无羁押必要、有无不得羁押之情形予以审酌,非谓一符合该款规定之羁押事由,即得予以羁押。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一项第三款规定之羁押,系因被告所犯为死刑、无期徒刑或最轻本刑为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之罪者,其可预期判决之刑度既重,该被告为规避刑罚之执行而妨碍追诉、审判程序进行之可能性增加,国家刑罚权有难以实现之危险,该规定旨在确保诉讼程序顺利进行,使国家刑罚权得以实现,以维持重大之社会秩序及增进重大之公共利益,其目的洵属正当。又基于宪法保障人民身体自由之意旨,被告犯上开条款之罪嫌疑重大者,仍应有相当理由认为其有逃亡、湮灭、伪造、变造证据或勾串共犯或证人等之虞,法院斟酌命该被告具保、责付或限制住居等侵害较小之手段,均不足以确保追诉、审判或执行程序之顺利进行,始符合该条款规定,非予羁押,显难进行追诉、审判或执行之要件,此际羁押乃为维持刑事司法权有效行使之最后必要手段,于此范围内,尚未逾越宪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之比例原则,符合本院释字第三九二号、第六五三号、第六五四号解释意旨,与宪法第八条保障人民身体自由及第十六条保障人民诉讼权之意旨,尚无违背。6三、刑事诉讼法第四百零三条第一项关于检察官对于审判中法院所为停止羁押之裁定得提起抗告之规定部分宪法第十六条规定人民有诉讼权,旨在确保人民得依法定程序提起诉讼及受公平之审判。至于诉讼救济应循之审级、程序及相关要件,应由立法机关衡量诉讼案件之种类、性质、诉讼政策目的以及诉讼制度之功能等因素,以法律为合理之规定(本院释字第四四二号、第五一二号、第五七四号解释参照)。检察官对于审判中法院所为停止羁押之裁定是否得提起抗告,乃刑事诉讼制度之一环,衡诸本院上开解释意旨,立法机关自得衡量相关因素,以法律为合理之规定。羁押之强制处分属于法官保留事项,刑事诉讼法第四百零三条第一项规定:「当事
本文标题:司法院新闻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29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