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章概论——多媒体技术的特征张玉磊11.1概述1.2多媒体的概念与含义11.3多媒体产生的技术背景41.3.1图像压缩编码技术的成熟41.3.2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51.3.3大容量数字存储技术的发展5郑嘉林1.4多媒体系统的基本类型及相关业务61.4.1独立商亭式系统6赵诗雨1.4.2多媒体信息检索与查询7安斯博1.4.3多媒体会议与协同工作9蔡倩1.4.4多媒体即时通信13陈广亮1.4.5点播电视(VOD)14陈瀚霖1.5三网融合及相应的业务181.5.1网络的融合181.5.2多重服务与业务融合20程铭第2章视觉特性和彩色电视信号222.1人的视觉特性222.1.1图像对比度与视觉的对比度灵敏度特性22.1.2空间频率与视觉的空间频率响应23戴君辉2.1.3视觉的时间域响应252.1.4彩色的计量和彩色视觉26董超2.2彩色电视信号282.2.1扫描——空间频率到时间频率的转换282.2.2隔行扫描与逐行扫描282.2.3电视信号的带宽·292.2.4彩色空间的处理302.2.5全彩色电视信号·31冯锁2.3彩色电视信号的数字化332.3.1分量电视信号的数字化332.3.2复合电视信号的数字化35付大路第3章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3.1概述3.2数据压缩的理论依据3.2.1离散信源的信息熵3.2.2信源的概率分布与熵的关系3.2.3信源的相关性与序列熵的关系高鹏3.3信息率一失真理论3.3.1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3.3.2信息率一失真函数3.3.3限失真信源编码定理顾大龙3.4取样频率的转换3。4.1下取样3,4.2上取样3.4.3分数比率转换韩天野3.5预测编码3.5.1差分脉冲编码调制(DPCM)3.5.2序列图像中运动矢量的估值3.5。3具有运动补偿的帧间预测.姜爱春3.6正交变换编码3.6.1最佳线性正交变换3.6.2离散余弦变换姜婉茹3.7子带编码3.7.1子带编码的工作原理3.7.2正交镜像滤波器组3.7.3时域混叠消除姜雪薇3.8小波变换编码3.8.1多尺度分析3.8.2二进小波变换3.8.3变换系数的排序和编码姜云峰3.9量化3.9.1均匀量化器3.9.2最小均方误差量化器3.9.3最小熵量化器李德阳3.9.4自适应量化3.9.5PCM预测误差的量化3,9.6DCT系数的量化3.9.7子带信号的量化李吉召3.10熵编码3.10.1熵编码的基本概念3.10.2霍夫曼编码·3.10.3算术编码3.11压缩编码算法性能的评价李晓明第4章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4.1基于帧的视频编码4.1.1典型的编码器与解码器4.1.2视频序列的编码李智超4.1.3帧内预测编码4.1.4帧间预测编码的优化齐聪4.1.5基于率一失真优化的编码模式选择4.1.6低计算复杂度的变换编码与量化荣书博4.2基于对象的视频编码4.2.1编码器与解码器结构4.2.2任意形状VOP的预测编码4.2.3任意形状VOP的纹理编码朱虹4.2.4形状编码4.2.5视频对象序列的编码商忠帅4.3恒定速率编码器的速率控制4.3.1高码率应用的速率控制(TM5)4.3.2速率控制中的率一失真模型4.3.3低延时应用的速率控制(TMN8)邵京京4.3.4基于率一失真优化的速率控制(JVT-G012)4.3.5视频缓存证实器唐誉芪4.4变速率视频编码王佳4.5图像和视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4.5.1静止图像压缩编码标准JPEG/JPEG20004.5.2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614.5.3数字声像存储压缩编码标准MPEC,-14.5.4通用视频及伴音压缩编码标准MPEC~2(H.262)王珺4.5.5低比特率视听会议压缩编码标准H.2634.5.6通用音视频对象压缩编码标准MPEG-44.5.7新一代视频压缩编码标准H.264/AVC4.5.8视频压缩编码的国家标准AVS王立宇第5章音频数据的压缩编码5.1概述5.2人的听觉特性5.2.1响度级和响度5.2.2听觉灵敏度5.2.3听觉掩蔽5.2.4临界带宽5.3音频信号的数字化王瑞5,4音频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5.5音频子带编码5.6线性预测编码王世林5.7码激励线性预测编码(CELP)5.7,l感知加权滤波器5.7.2合成分析法5,7.3CELP编解码原理5.7.4G.729编解码器王天圣5.8感知编码(心理声学模型)王晓亮5.9MPEG-1音频编码5;9.1概述5.9。2MPEG-1心理声学模型5.9.3编码层次5.10MPEC-2音频编码5.10.1MPEC~ZBC5.10.2MPEG-2AAC王旭明5.11杜比(AC3)编码5.12音频压缩编码的国际标准王雅楠第6章多媒体同步6.1多媒体数据6.1.1连续媒体数据与静态媒体数据6.1.2多媒体数据内部的约束关系6.1.3多媒体数据的构成王玉玲6.2多媒体数据时域特征的表示6,2.1时域场景和时域定义方案6.2.2时域参考框架6.2.3描述时域特征的时间模型6.2.4同步容限吴昊6.3多媒体同步的4层参考模型6.4分布式多媒体系统中的同步6.4.1分布式多媒体系统的结构6.4.2同步规范的传送6.4.3影响多媒体同步的因素6.4.4多级同步机制吴玉立6.5连续媒体内部的同步6.5.1基于播放时限的同步方法6.5.2基于缓存数据量的同步方法许思远6.6媒体流之间的同步6.6.1基于全局时钟的时间戳方法6.6.2基于反馈的流间同步方法杨耀然6.7接收与发送时钟的同步·6.7.1基于接收缓存器的方法6.7.2基于时间戳的锁相方法6.7.3基于网络时间协议的方法6.8同步算法小结第7章多媒体传输网络尹璐7.1概述7.2多媒体信息传输对网络的要求7.2.1性能指标7.2.2网络功能7.2.3服务质量的保障于光颐7.3网络类别7.3.1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7.3.2面向连接方式和无连接方式7.3.3资源预留、资源分配和资源独享7.4电路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4.1电路交换网络7.4.2多点控制单元于佩峰7.5分组交换广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5.1帧中继7.5.2SMDS原宇坤7.6ATM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6.1ATM原理7.6.2ATM协议结构7.6.3ATM服务类型和ATM适配层7.6.4ATM性能7.6.5ATM网应用郑琦晶7.7以太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7.1传统的共享介质局域网7.7.2以太网帧交换7.7.3吉比特以太网7.7.4以太网QoS保障7.7.5以太网应用朱哲7.8IP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8.1传统的IP网·7.8.2IP多播7.8.3新一代IP协议(IPv6)7.8.4IP核心网交换(路由)与传输艾发博7.9IPQoS保障机制7.9.1综合服务模型与资源预留协议7.9.2区别服务7.9.3多协议标记交换马培强7.9.4通用多协议标记交换7.9.5流量工程和基于约束的寻径7.9.6MPLS与Diffserv的结合毕家兴7.10无线局域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10.1无线传输的特点7.10.2无线局域网的构成7.10.3基本的介质接人控制方式7.10.4先进的介质接人控制方式代林7.11蜂窝移动通信网对多媒体信息传输的支持7.11.1蜂窝的概念7.11.2多址接入7.11.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7.11.4无线网络中多媒体传输的特殊问题董庚7.12宽带用户接入网7.12.1数字用户线路接人7.12.2光缆接入7.12.3光缆一同轴电缆混合接入7.12.4宽带无线接人\杜刘洋7.13下一代网络7.13.1网络融合模型7.13.2IP多媒体于系统7.13.3下一代网络框架·杜松伦第8章多媒体通信终端与系统8.1传输层协议8.1.1应用层分帧和集成层次处理8.1.2传统的因特网传输层协议8.1.3实时传输层协议RTP及RTCP杜文宇8.1.4RTP/RTCP的扩展、8.1.5UDP-Lite8.1.6流控制传输协议SCTP高钰8.2多媒体数据的复接与分接8.2.1同步时分复用8.2.2分组复用8.2.3多媒体数据的封装””龚鑫晶8.3视听通信系统与终端8.3.1视听通信终端的一般框架8.3.2同步电路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H.320)8.3.3ATM网视听业务标准(H.310和H。321)8.3.4分组交换网视听业务标准(H。322和H.3关志彤8.3.5公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H.324)8.3.6移动电话网视听业务标准(H.324M和3(8.3.7H系列系统间的互通8.3.8视听系统的通信控制协议矫明宇8.4会话发起协议SIP和会话描述协议SDP8.4.1会话发起协议(SIP)8.4。2SIP消息格式和会话描述协议(SDP)8。4.3SIP与H.323信令的比较李敬舜8.5协同计算与组通信8.5.1协同计算的概念8.5.2组通信8.5.3应用共享控制李幸禹8.6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与终端8.6.1流媒体的概念8.6.2多媒体流式应用系统的结构8.6.3实时流协议RTSP8.6.4流媒体文件良笑萍8.6.5流式应用系统的关键技术8.6.6流服务器刘宇腾8.6.7内容分发网络8.6.8对等网络实时媒体流的分发吕重阳8.6,93GPP分组交换流服务(PSS)8.6.10IPTV聂鑫第9章视频数据的分组传输9.1概述9.2服务质量的保障9.2.1端到端的QoS保障9.2.2QoS规范申伟9.2.3QoS预制机制9.2.4QoS控制机制9.2.5QoS管理机制9.2.6有关QoS保障机制的研究盛媛媛9.3应用层拥塞控制9.3.1TCP拥塞控制9.3.2TCP流量模型和TCP友好性孙冬淼9.3.3基于速率的拥塞控制9.3.4拥塞检测9.3.S媒体流的速率调整孙铭阳9.4传输层差错控制9.4.1自动重传技术9.4.2循环冗余码谈俊磊9.4.3前向纠错码9.4.4前面删除复原码孙琦9.4.5数据交错9.4.6前向差错控制与ARQ的结合唐亮9.5编码层差错控制9.5.1误码和包丢失对已压缩视频信号的影响9.5.2抗误码编码王家博9.5.3错误掩盖=9.5.4编解码器交互差错控制9.6差错控制小结王维群第10章视频在异构环境中的传输10.1概述10.2可伸缩性编码10.2.1可伸缩性编码的概念10.2.2空间域可伸缩性编码10.2.3时间域可伸缩性编码王鑫10.2.4质量可伸缩性编码10.2.5可伸缩性编码的联合应用10.2.6基于小波变换的可伸缩性视频编码”邢岳10.3视频转码10.3.1视频转码框架徐淼10.3.2运动向量的再利用杨凯旋10.3.3DCT域的运动补偿”杨雨嘉10.3.4转码的速率控制杨雨泽10.4多描述视频编码10.4.1多描述编码的概念10.4.2多描述的生成于天飞10.4.3视频多描述编码袁春滨10.5视频信源模型10.5.1概述10.5.2视频信源的统计特性张楠10.5.3自回归过程模型张荣环10.5.4马尔柯夫过程模型马培强.第1篇计算机网络墓础第1章计算机网络概述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和基本功能21.2计算机网络的演进31.3计算机网络中的基本概念1.3.1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1.3.2网络的拓扑结构1.3.3电路交挟与分组交挨朱虹1.4衡量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指标1.5网络标准化组织第2章OSI参考模型与TCP/IP模型2.1()SI参考模型2.1.1OSI参考模型的产生2.1.2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2.1.3OSI参考模型层次间的关系以及数据封装郑嘉林2.2TCP/IP模型第3章网络设备及其操作系统介绍…3.1路由器和交换机的作用与3.1.1路由器灼作用与特点3.1.2交换机的作用与特点赵诗雨3.2H3C路由器和交换机介绍3.2.1H3C路由器系列3.2.2H3C交换机系列3.3H3C网络设备操作系统Comware张玉磊第4章网络设备操作基础4.1访问网络设备的命令行接口4.2命令行使用人门4.2.1命令视图4.2.2命令行级别4.2.3命令行帮助特性4.2.4错误提示信息4.2.5命令行历史记录功能4.2.6命令行编辑功能4.2.7分页显示张荣环4.3常用命令4.4
本文标题:多媒体和计算机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36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