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国古代文化专题》期末复习指导主讲纪立新《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考核说明•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第二部分考核内容及要求•第三部分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第一部分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考核依据•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及形式•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考核对象•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起点的本科学生。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依据•本课程的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国古代文化专题》课程的05春教学大纲以及课程主教材《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王力等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编制的,本课程考核说明是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课程总成绩的记分方法•本课程的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80%。课程总成绩一般按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本课程的“形成性考核”划分为“形成性考核Ⅰ”和“形成性考核Ⅱ”,各占形成性考核成绩的50%,期末合成后计入最终成绩。“形成性考核Ⅰ”,以学习笔记为主,包括:①面授听课记录;②自学或利用其它媒体学习记录;③小组活动讨论记录;④课程论坛发帖;⑤专业领域小论文或心得体会文章。形成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形成性考核Ⅰ”满分50分,除去必做得第②③④项30分之外,学员可以选择①-⑤中的任意两项来完成。“形成性考核Ⅱ”满分50分,由宁波电大下发的形成性考核册,也就是四次平时作业构成。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1、考核能力要求。•考核能力要求分为一般了解、掌握、运用。一般了解是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点及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掌握是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问题有比较深入的理解;运用则是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来解释古诗文中一些字、词的意思。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2、组卷原则。•试卷的覆盖面较广,涉及九个专题的内容。试题的难易程度的比例大致为易、较易、稍难、较难的比例大致为30:30:20:20。一般了解、掌握、运用各层次试题的比例为40:40:20。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3、试题类型及试卷结构。•试题类型包括:客观性试题有判断题、为加点的字、词作注;限制性试题有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等。各大题均占20%。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二、用所学的文化史知识为加点的词作注(每题4分,共20分)•三、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说明理由并加以改正)(每题4分,共20分)•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终结性考核的要求及形式•4、考核形式。•终结性考试采用开卷笔试。•5、答题时限。•答题时间限制为120分钟。第二部分考核内容•绪论•专题一天文历法•专题二历史地理•专题三职官与科举•专题四古代的礼制与宗法•专题五宗教及宗教研究•专题六古代的衣食住行•专题七金石书画•专题八经典选讲•专题九古代目录学•例题绪论•了解:文化的含义。•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文化的含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道德、风尚等,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养育中国古代文化的土壤是一种区别于开放性的海洋环境的半封闭的大陆环境,是一种既不同于游牧经济,也不同于工商业经济的农业型自然经济;是一种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共和制、元首共和制、军事独裁制以及印度种姓制均相出入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中国文化的政治型特征•注重整体思维•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此外,崇尚群体利益及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等,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专题一天文历法•了解:•三垣二十八宿的内容,二十八宿的组成及其各自所比拟的形状。•十二次、十二辰及分野的概念。•中国四大历法的名称、编制者。•日月合壁、五星联珠的含义。•干支计时的内容及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七音十二律的含义。三垣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二十八宿:•东方苍龙:有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有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有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十二次、十二辰及分野的概念•十二次: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把周天按从西到东的方向分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辰:古人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天,周天由东向西排列的方位。很显然,十二辰的方向顺序与十二次相反。•分野:我国古代星象家把天象和地面上的一些地方相配合,这就是分野。中国四大历法的名称、编制者•我国著名的四大历法是《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戊寅元历》(唐代傅仁钧)、《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良的历法。日月合壁•“日月合壁”本来是日月同升的意思,古人以为这种天象不易遇到,是祥瑞之兆。后来推广,只要日月同一宫(和十二次中的“每一次”差不多,三十度)或对照(日月在相对位置),都叫做“合壁”。到了清代,钦天监改为只以“合朔”为限,即在夏历每月初一,都叫“合壁”了。五星联珠•“五星联珠”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颗大行星同时并现于一方的意思。古人也以为这种不易遇到的天象。后世推广,以五星各居一宫互相邻接便称为“联珠”。清代钦天监则以五星经度相距四十五便算“联珠”了。干支计时•干支即10天干与12地支的合称。10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天干与地支依一定的方法循环相配可组成60个单位,即“六十甲子”、“花甲”、“六十花甲子”等。特别注意的是“六十甲子”的组合由天干的单数、双数与地支的单数、双数相结合。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古代表述时间的特定用法:昏、旦、中、晦、朔、旬、周、翌、来、昔、夕、明、中日、昃日、大采、小采、中绳。•昏:黄昏;旦:清晨;中:中天,中午;晦:每月的最后一日;朔:每月最初一日;旬:十日为一旬;周:六十为一周;•翌:一旬以内的未来日;来:一旬以外的未来日;昔:过去的日;夕:晚上;明:黎明;中日:中午;昃日:下午;大采:朝;小采:夕;中绳:昼夜平分。七音十二律•七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节。后又加上变宫、变徵,合为“七音”。•十二律: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律制,分为六阴律和六阳律。前者称为六律,后者称为六吕;合称律吕。•运用:利用所学的天文学知识为加点的字作注。专题二历史地理•了解:历史地理学的基本内容。•掌握:•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及其依据。•二、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三、注意古书中记载地名的几个问题。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如地貌、地形、水文、气候、植被、土壤、动物等)和历史人文地理(如经济开发、产业分布,城市、聚落、交通、人口、疆域、政区、文化、风俗、语言、宗教等)。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状况。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中国地域范围•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国地域范围是清朝完成统一后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的版图。当时中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与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其依据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地域范围的依据•首先,中国古文化是汉民族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历史上无论汉族,还是其它兄弟民族建立政权的地区或地域,都是中国的地域范围。•其次,“中国”的概念是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步扩大的,古书中的中国只是中国地域的一部分,因为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中原王朝外,还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第三,清统一后到鸦片战争前夕的清朝疆域,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自然形成的,是在这一范围内的各民族经过长期交往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而最终形成的。中国历代地方行政区域的演变•从秦灭六国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地方行政区划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公元前221年至公元583年,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约800年。称州郡时代。•第二个阶段是道路时代,即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83一1276年,约700年。•第三个阶段是元明清民国时期,从公元1276年至1949年,近700年,其特点是行省时代。注意古书中记载地名的几个问题•首先,同一行政区划的名称治所和管辖范围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看到一古地名必须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解,如苏州在唐代就比今天的苏州大几倍。•其次,古人使用的地名有时与存在的行政区划不一致。如称南京为金陵,其实金陵是先秦时的名称。•第三,地名用别名,如称泉州为温陵等。专题三职官与科举•了解:•一、我国职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二、九卿与六部。•三、监官与谏官。•四、勋、爵、品、阶的不同含义。•五、汉代选士的途径。•六、科举制度的产生情况。•七、“春闱”与“秋闱”。•八、元代的科举专题三职官与科举•掌握:•一、汉代“中书令”与魏晋以后的“中书令”有何不同?•二、汉代的“守”、“行”、“兼”、“领”、“平”的含义,唐代的“守”、“行”的含义。•三、“宰相”一官在历史上名称与权限的变化频繁原因。•四、“博士”在古今含义的不同。专题三职官与科举•五、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内容及其演变。•六、唐代科举制度的内容。•七、宋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内容。•八、明清科举制度的特点。•九、从汉到清,“秀才”一词的含义有何变化?我国职官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夏商时期,约一千年。•第二个阶段从西周到春秋,约六七百年。•第三阶段从战国至清末,约两千三百年。•职官是随国家产生才出现的,随国家的发展而发展。九卿与六部•九卿是为君主及其家室服务的、宫廷事务职官。秦汉时期九卿的重要特点是,君主的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同一起。九卿有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魏晋后,尚书省成为中央执政的机关。以后尚书各曹逐渐变为部,至隋唐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监官与谏官•古代将监官与谏官并称台谏,也通称言官。监官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素有皇帝耳目之称。谏官的职责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随君主专制的加强,谏官的作用日渐削弱,至清朝时与监官合并。勋、爵、品、阶的不同含义•爵:即爵位,表示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一种尊号,各朝代爵号不一,多根据血缘关系亲疏或功劳大小授予,并可世袭。魏晋以后,多有王、公、侯、伯、子、男为号。•勋:勋官,是为奖赏有功人员而定的称号,清代合并于爵位。•品:官吏等级。•阶:阶官、散官(宋称寄禄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阶位和称号。汉代选士的途径•第一,对士人的培养主要通过学校。•第二,选士的另一条途径是察举。•第三,选士的第三条途径是征辟。•第四,进入仕途的,还有很多途径,如任子、纳赀、军功等。科举制度的产生情况•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和辟举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任命。选士由朝廷用公开考试的方法甄别选用。隋炀帝始创进士科,这是科举制度的真正开始。这里的进士科,是考试的科目,而不是荐举的科目,是有特殊意义的。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是可以进受爵禄的意思。“春闱”与“秋闱”•“闱”是考场的意思。明清仿古制,称乡试为大比,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因考期在秋季,所以乡试又称“秋闱”。•会试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又称礼闱或“春闱”。元代的科举•元代的科举考试蒙古、色目人与汉人、南人分开,重经义而轻诗赋。经义在《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内出题,以
本文标题: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5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