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广告培训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图书简介:本书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五大城市的3000余户家庭的问卷调查和数百人的深度访谈,就中产阶层的身份认同、消费行为、休闲方式、社会交往、教育与文化传承、文化品位、政治参与以及媒介使用特征等八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本书以翔实的资料、晓畅的文笔、精心的构思、睿智的激辩,深入探讨了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状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成长中的中国中产阶层的壮丽画卷。...作者:周晓虹ISBN:7-80190-687-X装帧:平装语言:中文开本:16开编/译:出版时间:2005年8月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市场价:45元属性:纪实文学小资成功购买链接:搜狐商城第一部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原先固化了30年的阶级阶层状况又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层,或者说出现了一个中等收入群体。导言—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与现状导言—杂领:中国的中产阶层(1)导言—杂领:中国的中产阶层(2)导言—社会转型与中产阶层的兴起(1)导言—社会转型与中产阶层的兴起(2)导言—中国中产阶层的基本功能(1)导言—中国中产阶层的基本功能(2)导言—中国中产阶层的基本功能(3)导言—成长,或有待突破的困境(1)导言—成长,或有待突破的困境(2)导言—有关本项研究的若干说明中产阶层的认同及其建构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1)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2)认同:探讨社会分层的新视角(3)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1)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2)当代中国中产阶层的社会认同(3)自我认同与定位偏差(1)自我认同与定位偏差(2)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1)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2)中产阶层认同的建构与重构(3)第二部分中产阶层的消费行为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被认为是有品味、有格调、有消费激情的消费“前卫”。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中产阶层的消费及其社会逻辑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1)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2)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3)中产阶层的消费特征(4)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1)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2)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3)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4)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5)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6)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7)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8)阶层消费的社会效应(9)“品味阶层”:名实之间(1)“品味阶层”:名实之间(2)中产阶层家庭子女的消费效应地位诉求:前卫镜像的背后(1)地位诉求:前卫镜像的背后(2)地位标签与闲暇生活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1)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2)西方中产阶层的休闲逻辑(3)中产阶层的崛起与休闲话语的流行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素描(1)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素描(2)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素描(3)中产阶层闲暇生活素描(4)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1)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2)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3)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4)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5)中产阶层的休闲特征(6)第三部分分析和研究某一社会阶层有各种不同的视角和方法。从社会交往或者交流出发或以其为核心,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是其中较为独特而且硕果累累的一种视角。该方法的定型也许应当感谢米德,因为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的开篇,开宗明义地指出:“我想提出一种研究方法,其要点在于从社会的观点、至少从社会秩序所必需的交流的观点出发研究经验。”社会交往:边界与区隔(1)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社交活动的多维视角(1)社交活动的多维视角(2)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1)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2)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3)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4)边界的建构:基于社会资本的探讨(5)网络交往:新的阶层边界(1)网络交往:新的阶层边界(2)传媒效用:寂静与喧闹阅读危机与中产阶层的知识沟(1)阅读危机与中产阶层的知识沟(2)阅读危机与中产阶层的知识沟(3)电视疏离与网络依赖(1)电视疏离与网络依赖(2)电视疏离与网络依赖(3)电视疏离与网络依赖(4)突发事件与中产阶层的流言敏感(1)突发事件与中产阶层的流言敏感(2)第四部分近年来,社会分层视野中的干部、工人、农民三分格局逐渐被社会阶层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取代,“中产阶层”在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语。一般认为,中产阶层大多出身于更低的社会阶层,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了文化资本,并据此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与社会地位,从而实现社会流动。因此,教育是中产阶层实现社会流动的基础。教育和文化资本的获得与传承社会流动:循环或再生产(1)社会流动:循环或再生产(2)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1)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2)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3)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4)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获得(5)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1)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2)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3)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4)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传承(5)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确认(1)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确认(2)中产阶层文化资本的确认(3)中产的符号生活中产与品味:一个时髦的话题(1)中产与品味:一个时髦的话题(2)中产与品味:一个时髦的话题(3)中产阶层与趣味区隔(1)中产阶层与趣味区隔(2)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生活(1)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生活(2)中国中产阶层的文化生活(3)竞争压力下的中产文化生活特征(1)竞争压力下的中产文化生活特征(2)竞争压力下的中产文化生活特征(3)想象:中产阶层的文化品味(1)想象:中产阶层的文化品味(2)想象:中产阶层的文化品味(3)想象:中产阶层的文化品味(4)第五部分近2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中间阶层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尽管对这个新兴阶层的准确界定和客观把握,在理论界和实践生活中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王春光,李炜:《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主观构建和客观实在》,《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萌动与疏离中产阶层、政治参与和社会稳定(1)中产阶层、政治参与和社会稳定(2)政治参与的理论和实践障碍解读:中产阶层的政治参与热情五大城市的调查,不同的参与图景(1)五大城市的调查,不同的参与图景(2)五大城市的调查,不同的参与图景(3)激励与创新:未来的图景1949年前的上海中产阶层近代都市的发展与中产阶层的形成(1)近代都市的发展与中产阶层的形成(2)职业地位与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1)职业地位与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2)职业地位与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3)上海中产阶层的群体特征分析(1)上海中产阶层的群体特征分析(2)上海中产阶层的群体特征分析(3)上海中产阶层——一种特殊类型的个案(1)上海中产阶层——一种特殊类型的个案(2)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1)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2)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3)台湾社会经济结构的流动与转变影响(4)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1)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2)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3)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4)崛起与陨落的阶段性关联(5)“教育普及”与“权力重新分配”(1)“教育普及”与“权力重新分配”(2)影响中产阶层的大众文化与传播(1)影响中产阶层的大众文化与传播(2)中产阶层:现实与未来的角力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1)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2)身处变迁下的台湾中产阶层(3)第一部分导言—中国中产阶层的历史与现状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原先固化了30年的阶级阶层状况又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社会经济领域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带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中国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之外,出现了一个新的中产阶层,或者说出现了一个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自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就退出历史舞台的阶层,现在不但再生了,而且其生长和发展的势头极其迅猛。仅仅在10年之前,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还颇为大胆地预测,20世纪末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将达到100万人。但现实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奈斯比特的预测:在2002年完成的一项研究中,中国中产阶层的人数已达到8000万人以上;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第254~256页。中国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则指出,自2001年起的未来5年内,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层消费群;《未来五年我国中产阶级人口达两亿》,《信息时报》2001年7月21日。而原中国对外贸易部副部长、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2001年在新加坡的一次讲演中,更是大胆预测,在未来10年中,中国具有中等收入的群体将达4亿之多。《龙永图大胆预测:中国中产阶级十年内达四亿》,。尽管仍然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中国官方在正式的文本中尚未使用“中产阶级”(middleclass)的概念——使用“中等收入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再或“中间阶层”的概念是一个常见的替代,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一个新的社会阶层业已出现并获得了官方的承认。2001年7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第169页。虽然江泽民在讲话中重申了工人阶级在中国社会的领导地位,但显然“中产阶层”或“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新出现的阶层不再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对立面,甚至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这个“无产阶级先锋队”中的一员。可以说,正是社会结构的这种急速变动和意识形态的这种“松动”,为我们研究中国中产阶层提供了可能性与现实性。第一部分导言—杂领:中国的中产阶层(1)在中国,由于自农耕社会以来,农民一直是社会的主体,它占到全社会人口的90%以上。加之中国社会自近代以来一直承受着相当大的人口压力,可耕土地本身的有限和地权的极度不均,决定了这90%的农村人口常常处在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最下层,也使得我们的农业长期以来一直处在糊口水平。在这90%的农民和上层社会的少数皇权官宦阶层之间,有一个人数不多的乡村士绅阶层。士绅不仅是传统农村社会中一支重要的运作力量,而且士绅和农民也是传统中国农村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周晓虹:《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三联书店,1998,第61页。在费孝通、吴晗、胡庆均、史靖(王康)和张仲礼等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研究中,尽管士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都不限于经济方面的,同时也包括了具有功名科第、先前为官、因有学识而在乡里富有声望等条件,但占有土地甚至是相当数量的土地似乎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比如,史靖在为士绅开列的七项条件中将“有一份丰厚的财产”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认定“虽然所有的地主不一定都是绅士,不过绅士则一定都是地主”。史靖:《绅权的本质》,吴晗等:《皇权与绅权》,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第132页。因为士绅阶层处在封建国家的官方和普通民众之间,这一阶层具有组织协调民间社会的作用,也可以作“贫民大众和官方之间的缓冲阶层”。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1987,第29页。具体用张仲礼的话来说,士绅阶层“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责任。他们视自己家乡的福利增进和利益保护为己任。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
本文标题:广告培训中国中产阶层调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63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