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广新10702班方运田异化理论是从文艺复兴以来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马克思不是第一个使用异化概念的人,但是他赋予了异化更深刻的内涵,以此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人被原本属于人的东西或人的创造物所控制而处于非人的状态。马克思早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提出了“物的异化”与人的“自我异化”的命题。马克思指出:在对象化的劳动中,劳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确证;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结果表现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和消解。马克思还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种形式或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政治异化理论阶段:此阶段主要用异化概念说明人同国家的关系。社会异化理论阶段:这一时期的异化理论成为说明人与社会关系的对抗性质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冲突的一般原理。劳动异化理论阶段:揭示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劳动者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与人的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与人的异化。核心就是指差异、阻隔和对抗异化前马克思时代的异化理论卢梭的政治异化理论卢梭是最早提出异化理论的启蒙思想家,异化问题在卢梭的理论中相当重要的地位。十八世纪的法国,封建专制制度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为统治者的封建贵族和新兴的资产阶级既相互对抗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启蒙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政治经济制度。卢梭就是在政治权力和决定权转移的意义上起用了异化这个词首先,卢梭从现实社会中的异化现象着手,认为人们创造财富却使自己不幸,这种人类不自由的依附状态即是异化。其次,在历史哲学和社会学中,卢梭从法律意义上以及君主专制条件下政治自由的异化角度使用了“异化”一词,他在《社会契约论》中说:“如果一个人可以转让自己的自由,使自己成为某个主人的奴隶,为什么全体人民不能转让他们的自由,使自己成为某个国王的臣民呢?”。再次,卢梭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功利主义自私自利的理性是造成人的不平等和人的异化的根源。他说:“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存在与思维当今异化现象在今天,异化现象更加突出,成了一种普遍现象,成了绝大多数人的命运,20世纪的现代人开始生活于普遍异化的世界之中。与过去不同,在20世纪,异化对人的统治已从政治压迫与经济剥削转向各种普遍的、异已的文化力量对人的自由的束缚。特别是随着技术革命带来的大众传播的全面繁荣,媒介作为20世纪的一个新兴事物,在某种意义上,扮演着“异化”的帮凶——大众传播的发达,使得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媒介来了解外界,媒介营造的“仿真环境”成为一种实质意义上的新的异化力量,“媒介真实”代替了“社会真实”,生存在“媒介环境”中的当代人,变得远离“真实”生活,失去批判精神与超越维度。媒介及其产品制约着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支离破碎的媒介信息与五颜六色的媒介产品渐渐迷惑了现代人的“双眼”,他们习惯于轻软的“表层娱乐”,而不再追问“深层意义”。媒介在其间一方面“异化”着他者,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经历着“自我异化”。正是因为媒介在当今社会异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这种多重角色,使得研究媒介,就不能不关注媒介的“异化”与“自我异化”。而进行媒介批判就必需从“扬弃异化”的立场开始。我们知道,“异化”的根源就在劳动活动本身,就根源于劳动的对象化特征。异化与异化的扬弃不是一次完成的历史进程,而是一种开放的历史进程。对此,马尔库塞具体从对象化活动的特征入手加以分析,他认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对象首先是以一种外部的外在形式与人直接相对立的,并且只有通过对对象有意识地加以历史的和社会的占有,对象才能成为属人的对象,成为人的对象化。所以,人的表现首先总倾向于外化,而他的对象化则倾向于物化,从而他只有通过‘否定之否定’,即通过废除他的外化和从他的异化中复归,他才能达到一种普遍的和自由的现实。”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只要有媒介活动存在,就有因此而生的媒介异化现象;而对于这些异化现象的“扬弃”与“批判”又不是一次性能够完成的。随着媒介不断地发展,新的媒介现象、媒介活动产生,媒介异化因此会有新的内容及新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媒介批判,我们可以说,媒介批判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渐近的、长期的,不断更新的进程。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的四种规定性——即“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与“人与人的异化”。媒介异化也可以分为“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一)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产品通常是指媒介制造出来,供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媒介产品的异化,指媒介产品在传者制造过程中或受者使用过程中,背离了初衷,偏离了方向或走向了对立面的状况与情形。媒介产品的这种异化情形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媒介活动存在一天,就存在着这种异化的可能。因为新闻永远只能摹写现实,对于世界的记录实质是一种“重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者—传播渠道—受者—环境”都直接影响着“新闻”(信息)本身的建构与解构模式,可以说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改变“新闻(信息)”本身的走向,这其间就存在着新闻(信息)走向异化的可能。其他媒介产品也具有相同的规律,比如与媒介娱乐产品,媒介教育产品等,媒介在提供一种娱乐形式,灌输一种教育宗旨时,也意味着剥夺另一种娱乐途径,削弱另一类教育主张。而这种“剥夺”与“削弱”并不总能够接近合理。(二)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批评就是“对新闻作品及新闻活动的评价”。[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活动是媒介批判的一个基本范畴。本文以为,在进行媒介活动批判时,可着重从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角度进行评判,以获得一种立体的视角与系统的考察。媒介活动,粗略地定义为媒介从事的各类活动——具体来讲,主要是指身兼“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二重使命的媒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及“社会活动(主要是宣传工作)”。媒介活动的异化,就是指媒介在从事“经济活动”以及“社会活动(主要是宣传工作)”过程中,由于媒介自身及外界原因,使这些活动脱离了最初的目的,成为一种否定、消极甚至是破坏性的负面力量。媒介经济活动的异化,较常见的有,具有企业属性与市场要求的媒介组织进行“经济活动”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市场屈服,向受众献媚,至使媒介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因过份“亲近”市场利益而受到削弱,从而使媒介陷入世俗化的境遇。从长远来看,媒介的世俗化过程,同时也是媒介失信于受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媒介活动就走向了反面。(三)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大众媒介在当今社会作为“社会公器”,有着多样功能,除了娱乐、教育、信息等功能外,还有“监测环境”的作用。依照哈贝马斯的理想,应当有一个“公共领域”作为公众表达民声民意的场所,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应该扮演这一角色,通过对环境的监测,一方面能够使“上情下达”,一方面能够使“下情上达”,从而促进社会意义的共享与理解。但是,这一“公共领域”在当今却面临着一次新的结构转型。对此,哈贝马斯指出:“媒介最初的功能都局限于新闻交流与新闻监督。但是,报刊一旦从新闻报道发展成为思想传播时,当个体文人的新闻写作相互产生竞争时,一种新的因素——广义上的政治因素——就与原来的经济因素结合起来了。对于这样一个发展大势,毕希尔用这样一段话加以概括:报纸从纯粹发布消息的机制变成公众舆论的载体和主导,变成政党相互斗争的工具。这就引起报纸行业内部组织的变化……对于报纸发行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从一个贩卖消息的商人变成了一个公众舆论的掮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介组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已越来越多地背离媒介最初的功能。它在与政治与市场的妥协与同流过程中,不断走向异化,这种异化过程有时甚至影响了媒介真实发布消息的原生功能。媒介走向了媒介的反面。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表现在他们背离“把关人”的传统职责,或为经济利益,或为政治目的,在新闻的选择取舍时背离新闻标准与新闻价值。比较典型的如“有偿新闻”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对事实的知晓权被剥夺,新闻的价值让位于新闻的使用价值——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媒介从业者的信用及“把关人”的权威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丧失。此外,媒介从业者的异化,还表现在媒介人员“角色扮演”上的错位,最为典型的就是媒介人的“光环效应”——即“一些知名主持人因职业原因,长期生活在镁光灯下,从而产生一种高高在上的角色错位”——这里媒介职业本身成为媒介人的一种异化力量,媒介从业者在这种异化状态下,逐渐迷失自我,失去了应有的批判精神与警醒意识。媒介与其他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文化力量、政治力量、经济力量、技术力量等共同构成了媒介的参照背景。媒介与参照背景之间的异化表现在多个方面。一为“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之间的异化另一个突出表现,是媒介的“越权”行为异化理论对于媒介批判的启示(一)异化理论为媒介批判提供了一种系统的思维与立体的视角,媒介批判因此而得以脱离平面化的“意识形态判断”及单纯性“文本解读”的境遇;媒介产品与媒介活动的发生都不是简单的因缘,异化理论将对象置于“对立的两面”进行立体地考察,这种方式有助于将批判对象还原于综合情境中,媒介批判因此将更趋于合理与客观。(二)异化理论为媒介批判提供了批判方向: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扬弃异化”,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社会进步;Think媒介批判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通过批评标准的建构,促进新闻产品本身的完美与有效?是通过对新闻活动的分析,来反观媒介与社会,媒介与人的关系?是通过对媒介与其他力量的搏弈与合作,进而确立媒介自身的定位及发展战略?无疑,这些都是媒介批判的目标。媒介批判,就是要找到媒介(包括媒介产品、媒介活动、媒介人、媒介组织等)在当今社会中的异化表现,从异化现象出发,找寻“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Whatdoyouthink…
本文标题: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81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