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写作课讲义幻灯片一
新闻写作ly54530@china.com绪言中国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养--也许并非题外的话一、政治和政策素养二、知识和学识素养三、思维和思想素养四、新闻业务素养一、政治和政策素养(一)认清新闻和新闻活动的本质属性1.政治属性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纯客观的新闻。新闻总是个人观点的,而且也总是要为特定的国家、团体甚至个人的利益服务,这就是政治性的集中表现。所以所谓的“自由”和“公正”都是相对的、有限度的。新闻依旧是公平和客观的,虽然今天的记者必须在如实报道事件与发表个人见解之间趟出一条自己的路.。美联社就是为美国的新闻业带来客观的一股强大的力量。作为一个被各种性质的报刊所共同拥有的合作团体,它不能根据某种观点或偏见报道事件,这最终也成为整个新闻行业的行为标准。“我的任务就是传送事实,”美联社第一位驻华盛顿记者劳伦斯·格布莱特于1862年这样写道,“我的工作规则不准许我对任何事实妄加评判。我的电讯稿被发送到各类政治性报社,因此我就限定于只报道那些自己认为合法的内容,并努力做到如实与公正。”――(美)杰里·施瓦茨著,曹俊、王蕊译:《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之“2.什么是新闻”,18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1月。美国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时代周刊》在其《创刊号》就明确地说:“新闻不应该追求纯粹的客观公正,也不可能真正做到。比如共产主义就是绝不能容忍的。”正因如此,美国的新闻媒体在涉及到所谓国家利益的时候,时常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而不是真正的客观性、公正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我驻前南使馆被炸(众口一辞“误炸”),如伊拉克战争的理由(众口一辞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如果以为新闻有什么纯粹的客观、真实、公正,并以此为唯一的追求,那就太书生气了。即便是在号称新闻自由的美国,新闻工作者如果违背这种特定的政治利益,结局同样是并不美妙的。例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不仅限制新闻内容的发布,还使用多种方法影响新闻舆论的导向。2003年5月,因在伊拉克电视台“乱”发战事言论而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解雇的著名战地记者彼德·阿内特,在英国《每日镜报》上撰文说,美国政府对来自巴格达的报道异常敏感,一些右翼媒体和政客一直寻找机会攻击那些在巴格达进行战地报道的记者。他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感到震惊”。他说,他在NBC辉煌的职业生涯一夜间灰飞烟灭,原因只是自己向伊拉克电视台说了些显而易见的事实。又如,2003年,美国出版了一部揭露新闻传媒内幕的著作--《黑名单》。法国《费加罗报》2003年5月8日报道题名《一些记者揭露美国新闻界的双重性》,其中说道:《黑名单》并不是第一本揭露美国传媒界与当局“勾结”的书。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15名美国新闻调查记者合力写作的。这些记者们在书中讲述了他们受到各自编辑部的压力。《黑名单》是美国传媒界的一个写照,它揭露了“新闻自由”面临的危险。该文还引用《黑名单》的作者之一克里斯蒂娜·伯耶松的话说:“这本书实际上揭露了对大公司或者当局提出质疑的新闻调查记者受到的审查与限制。不要误会,我并不认为整个传媒界都是一些贪婪的团体。传媒集团与其它公司一样,编排节目时自然希望获得收益,同样它们也要对股东负责。但是,当新闻工作者进行的调查工作――我个人认为这属于一项公共事业――对这些大公司、对政府或者对相关传媒集团的经济利益构成威胁时,问题就会出现。我们不能忽视在这类情况下必然存在的利益冲突,以及因此对揭露问题的新闻记者施加的压力。”所以,我们今天说媒体要做“喉舌”、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从新闻的本质属性来说,并没有什么学理上的错误。关键是做谁的喉舌,坚持什么样的舆论导向。2.功能属性中外媒体的喉舌作用既然都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喉舌发出的声音来自或应当来自何方呢?这就是媒体的功能属性问题。如果使用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可以说,主要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两个:一个是耳朵的功能,另一个则是眼情的功能。耳朵的功能是“接听”,亦即传达党和国家(包括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体现的是自上而下的指导性,即所谓“上情下达”,在新闻宣传中的具体体现主要是正面宣传。眼晴的功能是“巡视”,就是发现和曝光各种违法违纪的行为和社会丑恶现象,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性,即所谓“下情上达”,在新闻宣传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舆论监督。眼睛和耳朵,亦即指导性与监督性,本来就是新闻功能属性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共同体现着新闻的宣传和传播的功能价值。用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概括,可以说,“舆论监督”一词中,“舆论”与“监督”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监督”,就会只剩下“舆论”;同样,如果没有“舆论”,那也就只剩下“监督”了。无论哪一种,都不能完整地体现新闻的功能属性。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新闻的宣传价值,只从指导性和工作性出发取舍新闻,只注重“上情下达”,因而造成了新闻功能的单一化,新闻协调社会关系、传播信息、服务受众生活等多种功能均被不同程度地忽视。在社会进步和新闻改革的进程中,我国新闻单向的指导性正逐渐地转变为双向的指导性和监督性并重,这是大势所趋。但在这一过程中,在人们的心目中,尤其是搞新闻的人的心目中,会不会有意无意地又有另一种片面的认识,即只重监督性而轻视甚至是鄙视指导性?这种看法是否客观全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3.社会属性新闻作品作为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产品,总是要产生传播效果,亦即总是要产生或期望它产生社会效果、社会影响。那么,这种效果和影响是什么,是好还是坏,是大还是小,是长久深远还是过眼烟云,就是每个新闻工作者应当也必须考虑的问题。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有句名言: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有毁誉忠奸,有是非曲直,有人命关天。”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就曾造成一次社会大骚乱。那是在1938年的10月30日,当时正是西方的鬼节――万圣节的前夕,本来美国人民欢欢喜喜,一派节日气氛。可是突然间,数百万美国人惊慌失措,认为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许多人驾车逃跑,还有许多人纷纷打电话向远方的亲人作最后的告别。顿时,警察局的电话线路陷于瘫痪,哭天抢地乱成一片,逃往城外的道路排起了长长的车队。原来这些人都是因为听了CBS电台播出的一部广播剧《世界大战》。本来,这部广播剧讲述的是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科幻故事,纯属虚构。但是,这个广播剧为追求播出效果,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当时广播新闻里最流行的“现场播报”形式。结果,正是这种有意混淆新闻与戏剧的手法让许多没太在意的听众信以为真,因而造成这场社会恐慌。从此以后,美国的法律里明文规定,禁止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播报虚构的故事,以免人们将它们当作真实的新闻。这虽然是个极端的事例,而且本来与真正的新闻无关,但却可以凸显出新闻作品所能造成的巨大的社会效果和社会影响。新闻作品的社会性来源于其信息的公开性,而所谓的舆论监督的力量就来自于广大受众知情权得以满足之后所形成的广泛的、巨大的社会压力。因此时下在某些部门和个人之中流传这样的话:“不怕通报,就怕上报”;“不怕上告,就怕曝光”。但新闻媒体和个人并不总是正确者,因而借由媒体所形成的压力会起到什么样的社会影响,也就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考虑的。4.创新属性新闻新闻,不“新”就没有人会“闻”,因此创新本就是新闻和新闻作品与生俱来的属性,也是从事新闻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和精神。但是,任何“新”都不是绝对的,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环境。现实中不乏这样的事例,某一事实在这里是“新闻”,换个地方就不是;在这一时间或阶段是新闻,在另一时间或阶段就不成为新闻。因此,“创新”决不等同于“求异”,甚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求新”。“创”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不是个人的刻意行为,这才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既不应墨守于自己的传统和成规,也不应机械地照搬别人的做法和经验,一切都应当以在我们当前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发现、研究、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找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切实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宗旨。这就需要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十六个字很有讲究,既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也应视为新闻创新应当坚持的、也是较全面的思想指导。(二)了解和认识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新闻工作的特点及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者。1.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宏伟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条件和方式(1)只有共产党能够救中国(2)发展总要逐渐积累,循序渐进3.如何使新闻工作与我国发展的总目标及不同时期方式方法及阶段性目标统一起来,并很好地为之服务(1)全面认识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党和国家现行的新闻宣传基本方针和要求: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服从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记“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这一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任务,制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所谓正面宣传,就是以“团结、稳定、鼓劲”为标准,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以及中央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宣传科学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弘扬社会正气;•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鼓舞士气、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主动仗•……但是,如果天天都只唱赞歌,就会只见“舆论”,而不见“监督”,这当然不符合客观真实,也就无法取信于民;但同样,如果天天又只见“监督”,而不见“舆论”,久而久之又可能会使人对社会前途失去信心。所以从传播效果的角度考虑,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就像小说和戏剧中那样,总是精彩与精彩相碰,那反而就没有精彩了,因此需要“反衬”;但“反衬”就是“反衬”,其最终目的,则是为了烘托主体,烘托精彩,自己却不能也不可能喧宾夺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量失范行为、腐败现象的发生,各个阶层的群众自然对此有一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非常希望找到一个公开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地方。如果不满足群众的这个愿望,一概否定对社会上消极因素和负面问题的揭露与批判,那么群众将很难相信你正面宣传,社会上的丑恶行径也会因为缺少新闻舆论的监督而愈加有恃无恐,胆大妄为。因此,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新闻宣传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之一。正确地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端正党风、政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弘扬正气、针砭时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舆论监督,怎样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弄清监督的目的,讲究监督的方式,把握监督的时机,注重监督的效果。(2)舆论监督的目的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什么,要不要“与人为善”,这是当前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普遍存在着的一种争论。2002年第3期的《新闻记者》杂志上,就曾发表了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一篇是署名蒋剑翔的《舆论监督不能“与人为善”》,另一篇是署名刘唱的《舆论监督应该“与人为善”》,反映出这种争论的激烈程度。前者认为舆论监督“与人为善”,在很多时候实际上就是拒绝监督的幌子,也严重束缚了新闻工作者的手脚,甚至使新闻工作者思想麻痹、意志消退、良知丧失,使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日渐退化,形同虚设。后者认为舆论监督的“与人为善”,不应是不得罪人、态度暧昧、文过饰非、推卸责任的代名词,其正确理解应当是以改造人、教育人、纠正错误、解决问题、做好工作为目的来组织批评性报道。这种争论其实就关乎舆论监督的目的和效果问题,也关乎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和任务问题。舆论监督是要“揭短”和“亮丑”,但其目的又不仅仅是“揭”和“亮”,更要督促人家能把“短”给改了,把“丑”除了,因此出发点必须是善意的。1994年中央台创办《焦点访谈》节目时,首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所言很值得我们参考:“《焦点访谈》要突出舆论监督的特色,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确,尽管我们是做舆论
本文标题:新闻写作课讲义幻灯片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5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