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1]
新闻系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阅读书目通识类推荐一年级学生阅读1《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著中国青年出版社I267/516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去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这本杂文随笔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识分子的处境2《张爱玲文集》,张爱玲著中国华侨出版社I216.2/241楼张爱玲文集共4册3《文化苦旅》,余秋雨著东方出版社I267/451-3I267/451-2知识出版社I267/451喜爱散文的朋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这本书,出版八年来居高不下的销售量早已让她深入人心。读过了《山居笔记》,读过了《霜冷长河》,不知你再读她时是否还会体味到在文化旅途上的丝丝苦楚。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一本杂文集,其中的文章大多涉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反思。4①《活着》、②《许三观卖血记》,余华著南海出版公司①I247.57/269②I247.57/268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作者简介••••••余华,男,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198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余华作品集》、《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荷兰文、韩文、日文等在国外出版。《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5《平凡的世界》,路遥著中国青年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公司I247.5/985-3I247.5/958-3I247.5/958《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作者简介••••••路遥(1949年-1992年):陕西清涧人。1973年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1976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和《延河》杂志做编辑工作。曾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等。6《往事并不如烟》,章诒和著人民文学出版社I251/273这本书是我对往事的片断回忆,但它不是完整的回忆录。曾经,最珍贵和最难得的个人活动,便是回忆。因为它是比日记或书信更加稳妥的保存社会真实的办法。许多人受到伤害和惊吓,毁掉了所有属于私人的文字记录,随之也抹去了对往事的真切记忆。于是,历史不但变得模糊不清,而且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被改写。这样的“记忆”就像手握沙子一样,很快从指缝里流掉。从前的人什么都相信,相信……后来突然又什么都不信了。何以如此?其中恐怕就有我们长期回避真实、拒绝真实的问题。我这辈子,经历了天堂、地狱、人间三部曲,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我拿起笔,也是在为自己寻找继续生存的理由和力量,拯救我即将枯萎的心。而提笔的那一刻,才知道语言的无用,文字的无力。它们似乎永远无法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寂静的我独坐在寂静的夜,那些生活的影子便不期而至,眼窝里就会涌出泪水,提笔则更是泪流不止,毫无办法,已成疾。因为,一个平淡的词语,常包藏着无数寒夜里的心悸。我想,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往事如烟,往事又并不如烟。我仅仅是把看到的、记得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而已,一共写了六篇,涉及八个(不包括我的父母)。这些人,有的深邃如海,有的浅白如溪。前者如罗隆基、聂绀驽,后者如潘素、罗仪凤。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可说而不可看,或者可看而不可想。其实,不论贵贱和成败,人既不应当变为圣像,也不应当遭受藐视。书是献给父母的。他们在天国远远望着我,目光怜悯又慈祥。章诒和2003年8月21日于守愚斋作者简介••••••章诒和,女,1942年生,安徽桐城(今枞阳)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具博士生导师资格。7《我们仨》,杨绛著三联书店I267/801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先生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中,杨先生以其一贯的慧心、独特的笔法,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不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杨先生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作为老派知识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令读者无不动容。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先生的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8《傅佩荣论语心得》傅佩荣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B222.25/43《论语》是中国文化中一项极珍贵的遗产。其中记载孔子有关政治、社会、教育、交友、处事的说法,数千年来一直展现其历久弥新的经典光芒及活泼强劲的生机。孔子过人的智慧与识见,使无数人得到启迪,但他那蕴藏在道理背后的哲学,却未必容易明白。傅佩荣在本书中,即设法由吉光片羽所闪耀的智慧,试图寻思建构一套完整系统。从基本核心问题“人性是什么”逐渐开展“生到死”、“潜能到实现”、“求知到行动”、“抉择到价值”、“命运到苦乐”,由此去诠释孔子的整体思想。全书共分“学习与人生成长”、“对生活的启示”、“人性到底是什么”、“如何建设和谐的家庭与社会”、“提升心灵,超越自我”五辑。其清晰理路与独到诠释,不仅使人更易深入体会孔子的思想,导入现代社会的生活情境中,亦受益无穷。9《野火集》,龙应台著文汇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I267/979I267.1/382龙应台常常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一类具体事物,甚至于一个人、一句话、一件事,给予无情的透视和直接的批评,马上让人心有戚戚焉。这些事,就发生在周围,看得见,摸得着,那么具体、实在、确切;而内中的缘由、涵义、影响、作用,常人似乎无所感,一经点破;立时豁然开朗。此次重新编整后推出的《野火集》,除了保留作者当年的“野火”文字,附加了作者对此文的感言,或对当时时代背景的补充说明,或观照了对文章产生的现实意义。并邀请二十位华语文学名人如柏杨、余秋雨等,为文或追忆或评析走过“野火时代”的台湾。10《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德]茨威格著三联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521.55/01I521.15/01茨威格是杰出的作家,对“灵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自然体会殊深。他知道,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会始终处于不停的艺术创作之中,而那些最具特色、最有生命力的成功之作往往只是那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灵感”之笔。而历史亦是如此,它不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新的创造。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这一时刻对民世代代作出不可改变的决定。它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11《海明威传》,[美]杰弗里·迈耶斯著浙江文艺出版社K837.125.6/01/2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是蜚声世界文坛的美国现代著名小说家,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著称。他的风格和文体独具一格,在欧美风靡一时,很有影响。一九五四年,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本书记录了海明威一生的事迹。12《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谢泳著文化艺术出版社I267/593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一场伟大的运动也不例外。我始终认为,1919年那场伟大的运动,虽然唤醒了民众的意识,但也造成了文化的断裂。最令人遗憾的地方是,中国人,从此抛弃了文言文。我一直猜测文言文存在的原因。也许早年竹简的书写不易,使得我们先祖们写字一定要精简再精简罢。不过,无论如何,几千年的积淀,想必应该不是垃圾。文言文进入了故纸堆之后,我们也就少缺了通向先祖们智慧深处的工具。今人和他们其实是生活在两个国度之中。中国文化,某种意义上讲,迷失了。幸运的是那帮生活在变革之中的人。他们既有对传统文化的浸淫,也享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生物学上讲杂交生产的良种概率极高,文化亦然。这帮人的存在,在历史上,我以为,只有春秋百家争鸣时代才可以与之比美。很明显的例子是,看看今人的翻译作品就知道了。真正的译品中的极品,只存在在那个年代。然而,这帮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是何其得不幸。左侧这本书是能让我边读边流泪直至泪流满面的书。他们心中跳动的信念,被某种力量生生地消灭了。很少有流派没有一两个传人,但他们的确属于这种少数。他们的灭亡,不是自然的,而是嘎然而止的。随之灭亡的,是他们的理想。今人很少再提起那些理想了,也许还存在在一些几乎没什么人阅读的学术著作中罢。很多人对高干子弟是有非议的。但站在这本书的意义上讲,我很感谢这位高干子弟。虽然有人抨击主编者是个“文化商人”,而非“学者”。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包括整套黑马文丛),贺氏是有功的。13《约翰·克里斯多夫》,[法]罗曼·罗兰人民文学出版社I565.45/04安徽文艺出版社I565.45/04-20本书写的是关于一个音乐天才与自身、与艺术以及与社会之间的斗争,追溯了一个德国音乐家在许多艺术斗争中演变的历程。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不协调的性格,一位满怀生命热情却又遭到敌对世界误解的极其诚恳的艺术家。爱德蒙·高斯称此书为20世纪的最高贵的小说作品。整个作品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乐的四个乐章: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宫
本文标题:新闻学专业学生必读书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