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第十一讲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周豪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1)历史背景1927年国民党新政权建立后,不少地区结束了旧军阀混战不休的局面,民族工、商、金融等各行各业获得很大发展,为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在资金、广告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对于新闻事业,国民党统治集团一方面加紧建设其新闻统制制度,另一方面则多次表示给予国民以言论出版自由权利,曾煞有介事地发表开放“言禁”的通电。第一节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报业托拉斯计划的流产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2)民营报刊、通讯社发展概述民营报刊、通讯社数量有较大的增加、规模有较大的扩展、设备有较大的改善,新闻业务工作也有所改进。《新闻报》和《时报》等不少报馆还新建了报馆大楼。天津的《大公报》是这一时期发展得最快的报纸之一。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3)《大公报》新记公司1926年9月1日,《大公报》复刊,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记公司接办。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吴鼎昌(左)胡政之(中)张季鸾(右)不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不卖: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受政治方面入股投资,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囿于智识及感情,而断不以金钱所左右。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它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不盲:夫随声附和,是为盲动,评诋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1931年5月22日,胡适为《大公报》一万号纪念刊撰文指出,《大公报》的成功:“不过是因为他在这几年之中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1.消息灵通、客观准确;2.强化新闻评论、敢言并且善言。一、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4)民营广播电台发展概述民营广播电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大批问世.其中半数以上集中在上海一地。可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商业性广播电台,二是教育性广播电台,三是宗教性广播电台,数量更少,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上海某电台女子合唱团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1)概述一报多馆、报业联合或兼并等报业托拉斯现象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民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申报》兼并《新闻报》/张竹平建立“四社”联合办事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受到政府方面的压迫与摧残,这些报业托拉斯计划均中途流产。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2)《申报》兼并《新闻报》事件1929年1月初,史量才同福开森达成接盘《新闻报》的协议,但派人前往办理接受事宜时遭抵制。最后,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史量才不得不作出让步,退出了部分股票,并答应不干预《新闻报》的编务,仍由汪伯奇、汪仲韦兄弟全权主持。史量才在中国建立报业托拉斯的理想彻底破产。史量才(左)福开森(下)二、报业托拉斯计划的出现与流产(3)张竹平主持的四社被收买事件张竹平自1926年起先后创建或参股上海《时事新报》、申时电讯社(申时通讯社)、英文《大陆报》、《大晚报》,1932年后将上述三报一社合并,成立四社联合办事处。最后,国民党大财阀孔祥熙强行收买四社。张竹平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1)概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之后,中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并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而高潮迭起。在此期间,国统区的民营新闻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不以抗日民主作为它们的基本取向。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或政治影响下,宣传抗日、救亡、民主的报刊在国统区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仅在上海,自1931年“九·一八”至1937年7月抗战爆发,先后有100多种抗日民主报刊问世。第二节抗日战争爆发后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变化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2)邹韬奋与《生活》周刊邹韬奋自1926年接办《生活》周刊起,终生从事新闻事业。《生活》周刊,1925年10月11日在上海创刊,系职业指导与职工修养类刊物,1926年10月后由邹韬奋接办,锐意改革,成为著名时政类刊物,九一八坚持抗日民主立场,屡遭迫害,1933年12月停刊。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3)邹韬奋与《萍踪寄语》、《萍踪忆语》1933年7月至1935年8月,韬奋在海外流亡,撰写并在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考察各国现状的通讯作品,后结集为《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4)邹韬奋与《大众生活》《大众生活》周刊,1935年11月16日在上海创刊,每期销数达20万份。至1936年2月29日出满16期后被迫停刊。后韬奋流亡香港。此时,韬奋已经接受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大众生活》发刊词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5)邹韬奋与《生活日报》《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1936年6月7日在香港创刊,至7月31日拟迁上海未果而停刊,《生活日报星期增刊》于1936年8月23日起改名《生活星期刊》在上海发行,12月停刊。邹韬奋的办报思想和经验1.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2.主张办报刊要有个性。3.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促膝谈心”、“明显畅快”4.新闻工作者的道德修养。言论上的独立精神、工作上的敬业精神、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5.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处理好“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处理好广告和新闻的关系;实行“集体的管理”与“民主的纪律”;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主张“为公择人”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6)杜重远与《新生》周刊《新生》周刊,1934年2月10日创刊,杜重远创办,继承《生活》周刊的办刊宗旨与风格。1935年5月因发表《闲话皇帝》一文而引发起一场中日纠纷。《新生》被封,杜重远被判入狱,史称“新生案”。杜重远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7)上海出版的其他抗日民主报刊《永生》周刊,1936年3月7日创刊;《世界知识》,1934年2月创刊;《救亡情报》,1936年5月6日创刊;《学生报道》,1937年1月1日创刊。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8)其他地区出版的其他抗日民主报刊北平、西安、天津、南京、广州、香港等地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不少抗日民主报刊,如《西北文化日报》等。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中国西北抗日联军曾出版过一由东北军和西北军组成的《解放日报》,12月13日创刊,2月8日被国民党陕西省政府接收,2月10日停刊。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9)《申报》等资产阶级商业性报纸的转向进步“九一八”后,《申报》一改保守的政治态度,转向进步,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并开始进行《申报》的改革工作,抓住“时评”为“龙头”,设立《业余周刊》、《妇女园地》等专副刊,改革副刊《自由谈》,办起了《申报月刊》、《申报年鉴》、《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10)史量才遇刺身亡由于《申报》积极主张抗战,反对内战和国民党的独裁专制,遭致国民党当局的嫉恨。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11)《立报》:小报型式、大报风格《立报》,1935年9月20日在上海创刊,成舍我等创办,小报型式、大报风格。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以“对外争取国家独立,驱除敌寇;对内督促政治民主,严惩贪污”为言论方针。一、“九·一八”后民营新闻事业的抗日民主取向(12)其他报纸上海的《新闻报》、《时事新报》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不少宣传抗日救亡的报道和言论。《大公报》虽曾宣传过“缓抗”,但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开始积极报道抗日民主呼声,曾发表范长江的西行通讯。范长江与图王夫妇等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1)概述1937年抗战爆发后,民营新闻事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东南等沿海地区的民营报刊被迫向内地转移,使内地的民营报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壮大。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2)上海:抗战宣传的第一个中心抗战一开始,上海作为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立刻成为中国抗日新闻宣传的中心。一批抗日报刊纷纷出版,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抗战》三日刊、《救亡日报》、《文化战线》、《战时妇女》、《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等。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3)《抗战三日刊》邹韬奋创办的著名抗日报刊,8月19日在上海创刊,同时出版6天一期的《抗战画报》。迫于租界当局的压力,《抗战》自9月9日出版的第7号至第28号改名为《抵抗》。上海沦陷后迁武汉出版。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4)《救亡日报》1937年8月24日创刊,是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由国、共两党合作创办。1937年11月21日上海沦陷后停刊并迁往内地。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5)武汉:抗战宣传的第二个中心1937年11月后,武汉成为中国抗日的军事、政治中心。大批民营报刊迁至武汉,使武汉成为国统区第二个抗日新闻宣传中心。邹韬奋主办的《抗战》三日刊自12月16日起迁至汉口出版,至1938年7月7日与《全民》月刊合并,改名《全民抗战》继续出版。1938年9月,范长江以“青记”骨干为基础,在汉口筹办合作社性质的通讯社——国际新闻社(简称“国新社”),同年10月20日在长沙正式建社并对外发稿,11月在桂林成立总社。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6)重庆:抗战宣传的第三个中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为国统区第三个抗日新闻宣传的中心,鼎盛时仅日报就达22家。南京的《新民报》、上海的《时事新报》、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北平的《世界日报》等都迁渝出版。《全民抗战》自10月15日起改为5日刊在重庆出版。后改为周刊。1941年2月22日出至第157期被封。还有原有的日报有《新蜀报》、《西南日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等。二、战时民营新闻事业在内地的发展(7)其他地区的抗战宣传活动广西桂林也成为内迁报刊的聚集地,有“文化城”之称。比较重要的抗日民主报刊有:《救亡日报》、《国民公论》、《力报》、《大公报》等。比较重要的通讯社有:国际新闻社(“国新社”)、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西南新闻社、战时新闻社和中国工商新闻社等。三、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繁荣、受挫与分化(1)概述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口头上给予人民以言论、出版的自由权利,加之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以及台湾等大片国土的光复,使民营新闻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纷纷创刊或迁回原地复刊。资产阶级商业性报刊在抗战胜利之初也有较大的发展。战前设在上海、北平、天津、南京等大城市的一批著名商业性大报,在抗战胜利后不仅迁回原地出版,还在内地继续出版分版,力谋事业上的发展。三、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繁荣、受挫与分化(2)“拒检运动”等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国统区新闻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1945年8、9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当时声势最大的一场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三、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繁荣、受挫与分化(3)民营新闻事业的受挫与分化1946年后,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的决心已定,因而对国统区民营新闻事业的新闻统制进一步强化。1947年后,国民党当局对新闻事业的迫害活动变本加厉。新民报被查封三、战后民营新闻事业:繁荣、受挫与分化(4)宣传“第三条道路”报刊的出现与受挫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1947年2月国共合作破裂后,《观察》、《大公报》等报刊发表了不少鼓吹“第三条道路”的文章,将“第三条道路”运动推向高潮。《观察》周刊,1946年9月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945年11月至1946年4月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对于鼓吹“第三条道路”的宣传活动,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党当局
本文标题:新闻统制下民营新闻事业的艰难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8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