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闻讲课提纲记者名称的由来在中国早期的新闻机构中,编辑和记者没有严格的分工,编辑、采访合一。1872年,《申报》创刊后开始设立访员,专门采访本地新闻。之后,《申报》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昌、宁波、扬州等26个城市聘有“报事人”或“访员”。1899年《清议报》第7期上出现“记者”一词。媒体从事信息采集[1]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记者属于职业的一种。采访,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新闻机构中从事采访报道的专业人员称为记者。16世纪,意大利港口城市威尼斯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商人和手工业者急需了解商品原料产地、销售市场以及有关交通、政治、军事等情况,于是有些人就以采集和出售政治和宗教消息、商业行情、航船行期等新闻为专门职业,成为早期的新闻记者。工作2记者的基本任务1、采写新闻(天职)2、向领导机关和编辑部反映情况(内参)3、群众工作A通讯员工作B了解群众要求和反映C组稿约稿D群众采访记者的条件黄远生:四能——能想、能走、能听、能写邵飘萍:品性、知识与经验、身体健康邹韬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2、要有较强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修养和政策水平3、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4、要有广博的知识5、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6、要有新闻职业道德修养7、要有极强的突发应变能力记者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代替广大的民众前往事情发生的现场,或是接触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并将事情的真相及其代表的意义,透过报导呈现于大众媒体之上,协助媒体达成守望、教育、讨论、3娱乐等功能。由于记者拥有阅听人赋予的权力,所以也被冠以“无冕王”的雅称。一般而言,记者主要在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杂志社、通讯社等机构工作。网络出现之后,也有部分记者替网络媒体(网络报)或专业网站工作。许多政府机关、社团内,也有编制内的记者。还有不在固定媒体工作的记者,一般称为“自由撰稿”或“自由记者”,接受媒体委托或靠投稿维持生计。记者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报导、专题、调查采访、专访、精确报导等等。但记者的稿件、照片、影带等,通常还要经过编辑台的处理。分类按工作性质分类新闻记者按工作性质分为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广播记者、电视记者、网络记者;按报道内容分类按报道内容分为政治记者、军事记者、经济记者、文教记者、科技记者、体育记者等;按地区分类4按地区分为本地记者、驻外记者、特派记者等。新闻机构为了专题采访报道或专门地区、部门的采访报道,还聘请编制以外的特约记者。按职务分级中国新闻记者的职务序列,分助理记者、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4级。新闻工作者先贤徐铸成在中国新闻史上,能够坚持做记者的总编辑寥若晨星。《文汇报》创始人徐铸成是其中的一个。记者身份体现在徐铸成所撰写的大量游记上。尽管这种文体不属西方新闻的范畴,带有明显的中国特张季鸾色。然而在社会变动剧烈、战火频仍的年代,对个人经历的忠实记录,实则从一个侧面记录了历史。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5辅以作者敏锐的观察与判断,游记才能成其为新闻。徐铸成最初的游记无疑做到了。1927年,20岁的徐铸成还是北师大学生,即给《大公报》写成他的第一篇重要作品《定县平民教育村治参观记》。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仍然是一篇相当成熟的新闻作品。徐不仅忠实地记录了他的所见所感,如平治会的组织编制、推广设施、生活状况以及具体实践,更难得的是他由此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一项伟大实践,但如果不吸引乡村原有的力量,仅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则试验极有可能成为“乌托邦”。他的论点,成为张季鸾为《大公报》所撰社论的重要判断,代表了大公报的态度。徐铸成后来还写了不少游记,如香港沦陷后,时任《大公报》香港版总编辑的他逃经已沦陷3年的广州,写成《广州探险记》。在徐眼里,广州已是一座“没有空气,没有青年”的城市,“老、中年人中,少数是早失了灵魂,多数是把灵魂深深地埋藏着,非空气不能生活的青年们,都背着灵魂跑了”。后来,徐曾冒险穿越“江南沦陷区”,写成十篇沦陷区进出记,分头记录了那些“死了的洋场”、“苦难中的上海外侨”、“南京群丑”等。如果说,这段时期,作为记者的徐铸成是自发的记录时代并作出个人判断,而张季鸾、胡政之等大公报人的支持,使得这种判断成为可能的话,那么当徐成为一个报纸的总编辑后,他则开始从制度上来维护记者的真实记录和判断。61938年,由英国商人出资的《文汇报》在上海创刊,其发刊词奠定了该报的立场:“本报本着议论自由的最高原则,绝不受任何方面有形或无形的控制。”徐铸成先为其撰写社论,后来成为总编辑。1946年,《文汇报》复刊,徐首先与经理约法三章,特别强调:“自我参加之日起,《文汇报》不应接受任何带政治性的投资,报馆或记者不得接受任何津贴在此指导原则下,文汇报对上海推行警管区制这种危害人权的作法连续刊登读者来信表示坚决反对。对马叙伦等代表赴京请愿遭特务殴打的“下关惨案”亦做了如实报道。徐铸成为坚持这种立场所做的努力令今人唏嘘。文汇报馆被投过两次炸弹,职员一死数伤,徐本人也曾收过一只血淋淋的手臂作为警告。更为严重的是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为了对《文汇报》施加影响,陈布雷、陈立夫等国民党高级人物曾多次亲自出马,乘《文汇报》经济困难之机提出由“政府投资十亿、扩充设备、提高职工待遇”,均遭徐铸成严词拒绝。徐的这番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即张季鸾所说:“遇有大事虽六亲不认,决不袒护,决没有不敢说的话。”为之,1947年,徐付出了文汇报报馆被当局查封的代价。邵飘萍邵飘萍名振青、镜清等,笔名飘萍、阿平等,浙江东阳人。清末民初新闻记者之巨匠、报业巨子。先后7邵飘萍担任《汉民日报》、《申报》、《时事新报》、《时报》主笔。后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继而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迄被张作霖杀害。其身后评价是“吾国新闻界泰斗”。邵飘萍出身贫寒,年少时即表现其倔强和正直的禀性,1908年在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因痛斥张之洞《劝学篇》而险遭开除。毕业后从教,仍密切关注政局发展,并联络反清人士。辛亥革命爆发,邵欣喜若狂,立即辞教赴杭州寻机办报。1911年11月首发的《汉民日报》聘邵飘萍为主笔,邵时年25岁,正式进入报业。邵飘萍早期政论一针见血,用词极尖锐。袁世凯尚未接任总统职务时,他已撰文疾呼:“呜呼!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袁贼不死,大乱不止。同胞同胞,岂无一杀贼男儿耶?”袁窃国后,邵飘萍仍云“袁总统令云:苟且贿赂一体禁绝。振青曰:请自大总统始。”飘萍之快评字字见血,浙江权贵深恨之,于1913年8月查封《汉民日报》,逮捕飘萍,后获释。为避迫害,邵飘萍急走扶桑。1915年底,袁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倒袁。邵弃学业而归,以“飘萍”、“阿平”为名在沪上三大报执笔,痛骂袁之祸国。倒袁后不久,邵飘萍受聘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当时北京新闻界社会声誉极差,记者虚8构成风,报纸难辨真伪。邵飘萍以一个职业记者出现,深入实际采访,追寻事件全貌。其文思敏捷,文稿倚马可待,许多通讯和专电都是在茶楼酒馆等应酬场所立就,文字纵横自得,鲜明生邵飘萍动。更难得的是邵飘萍察物精审,处世灵活,广交游,耳目众多。视当时新闻界之采访能力,无人能出其右。1917年,围绕是否对德宣战,中国政府举棋不定,中外记者欲获知段祺瑞政府的态度而不可得。邵飘萍设法坐上挂总统车牌的汽车直达总理府门前,传达长拒绝通报,邵飘萍取出千元为小费,终于得见段祺瑞。但段避而不谈宣战一事,邵先迂回打听,继而以身家性命为担保,3日内不在京城透露消息。段被缠无奈,在其立下字据后,透露了对德宣战的细节。邵得此天大独家新闻,立即以密码发电报至《申报》,沪上立发“号外”几十万份,邵名声大振。而沪报运抵京城需要4天,邵并未失信,段也无可奈何。9邵之采访手段神出鬼没。徐世昌任总统的就职宣言共2000言,而在其就职的前一天,邵飘萍就将其全文电达《申报》,同行震惊,徐世昌本人也大为诧异。邵所写的“府院之争”、“大借款”、“揭发段内阁”、“张作霖截枪案”等重大新闻均比其他报早或者更为详尽。任《申报》驻京记者两年里,邵飘萍的近200篇《北京特别通讯》风靡全国,“邵飘萍”三字在新闻界中炙手可热。邵主张报纸应为改革社会政治之利器,“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的民意之前”,因此须独立而不依靠政治力量。1918年10月,邵飘萍自资创办《京报》。邵在其编辑部手书“铁肩辣手”四大字,以铭己志。此时邵飘萍的采访愈加老辣。段政府内阁讨论“金佛朗案”,严禁记者列席。邵飘萍得知后,便雇一小车候于会场外,看到法国公使汽车进门,立即尾随而入,得到内阁会议的全部材料。独家新闻翌日发表后,段内阁大为吃惊。京城大官本恶见记者,惟独飘萍不得不见,且见后不得不谈,因飘萍的采访手段高明,防不胜防。1918年底,邵飘萍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学员中有时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的毛泽东。邵飘萍不仅为毛泽东讲授新闻知识,还给予其经济资助。1919年因在“五四”期间数次刊发激烈言论抨击段政府,《京报》遭到封禁,邵化装后出逃日本。1920年《京报》刚刚复10活,他就连续刊登与人合著的《俄国大革命史》,并将列宁介绍给《京报》读者。1925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直奉大战中,奉军张宗昌占领北京。张作霖曾被邵飘萍多次揭露,故恨之入骨。邵飘萍被张宗昌设计诱捕,《京报》亦同时被封。26日凌晨,邵飘萍在天桥被枪决,时年40岁。邹韬奋邹韬奋著名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原名邹恩润,“韬奋”是其主编《生活》周刊时写社评用的邹韬奋笔名。其时,他用十几个笔名分担《生活》的几乎全部撰述。韬奋最好的撰著是《小言论》三集(时评)、《萍踪寄语》三集(海外通讯),和《经历》、《抗战以来》(回忆录)。韬奋“在小学的最后一年就在心里决定了,那就是自己宜于做一个新闻者”。其时,他的三个榜样分别是:在《时报》写《北京通讯》的远生(黄远庸),因为他探访新闻的能力实在好,而且写得实在好,流利、畅达、爽快、诚恳、幽默;编《新民丛报》的梁启超,因为他“锐利明快、引人入胜的写的技术”;办《甲11寅杂志》的秋桐(章士钊),因为“秋桐文字的最大优点是能心平气和地说理,文字的结构细密周详,对政敌或争论的对方有着诚恳的礼貌”。韬奋1921年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并未如愿做成新闻记者,直到1926年10月接编《生活》周刊,才正式开始他的新闻事业。《生活》创刊于1925年10月,是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机关刊物。韬奋接编时,《生活》只有2800份左右,赠送的居多。而到1933年,每期销数达到15·5万份,创中国杂志发行的空前纪录。韬奋的办刊经验就是抓“一头一尾”,“头”是言论,“尾”指答复读者来信。“小言论”栏,每期仅几百字,却是他“每周最费心血的一篇”,因而,“这一栏也最受读者的注意;后来有许多读者来信说,他们每遇着社会上发生一个轰动的事件或问题,就期待着看这一栏的文字”。“信箱”也是极受欢迎的栏目。韬奋视每天拆阅读者来信为“一件有兴味的工作”。除了将小部分来信在周刊发表和解答外,其余的信也都用“全副精神”一一答复,最长的答复达数千字。这些努力与他以大众立场为立场、以大众主张为主张,“言论要作人民的喉舌,新闻要完全作人民的耳目”的理念一脉相承。邹韬奋主持下的《生活》周刊,是由(谈)生活而(谈)社会,由(谈)社会而(谈)政治。由“向来注重问题社会而不谈政治”,到“渐渐注意于社会的问题和政治的问题”、“渐渐转12变为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从讲“进德修业”的生活期刊,转变为“材料内容尤以时事为中心,希望用新闻学的眼光,为中国造成一种言论公正评述精当的周刊”。在这个过程中,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淞沪抗战”等关节,《生活》周刊都有出色的作为。以上种种,拓宽了《生活》的空间,确立了《生活》作为新闻评述周刊无可替代的信誉和韬奋作为新闻人、政论家的声誉。1933年7月,邹韬奋被迫开始他一生六次流亡中的第一次亡命天涯。5个月后,《生活》被查封。又两个月,生活书店推出《新生》,由杜重远主编。1935年6月,《闲话皇帝》一文事发,《新生》被封,杜重远入狱。邹韬奋闻讯,于8月底回国,11月创办《大众生活》。《大
本文标题:新闻讲课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799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