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九章__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八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上)•第二节“大后方”的新闻事业(中)•第二节民主运动中的报刊(下)•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及上海“孤岛”的新闻事业•第四节香港的抗日新闻事业第一节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有很大发展。原陕甘宁边区,首府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革命的政治中心,也是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中心。此外,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又建立了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些根据地的新闻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延安报刊的初步发展•二、《解放日报》的创办及改版•三、新华通讯社的发展•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五、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六、中国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发展一、延安报刊的初步发展•1、对原有报刊的加强•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2月,延安报刊的主要工作是加强在抗战前原已出版的报刊。•(1)《解放》周刊继续出版,后改为半月刊,出至1941年8月31日第134期后停刊,发表了毛泽东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论持久战》等阐明党的方针、路线的重要著作。刘少奇的重要著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在该刊连载发表。《解放》在政治理论方面,是当时根据地最有权威的一个刊物。•(2)《新中华报》不仅继续出版,而且由油印改为铅印。并于1939年2月7日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改组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兼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李初黎任主编。改组后的《新中华报》出至1941年5月15日,与新华社所办的《今日新闻》合并以创办《解放日报》而停刊。•2、一批重要报刊的创办•(1)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该刊出至1942年3月25日停刊,共出39期。是研究八路军军史和我国军事理论的重要文献•(2)1939年4月16日,《中国青年》(半月刊、月刊)创刊,该刊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青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的继续。•(3)中共中央创办了党内刊物《共产党人》(1939年10月20日—1941年8月)•(4)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创办了《中国妇女》(1939年6月1日—1941年3月8日)•(5)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创办《中国工人》(1940年2月7日—1941年3月8日)•(6)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创办《中国文化》(1940年2月15日—1941年8月20日)二、《解放日报》的改版及中共新闻理论的发展•1、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中央决定于1941年5月15日停办《新中华报》,将该报与新华社编发的《今日新闻》合并,于16日正式出版《解放日报》,《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大型中央机关报,从1941年5月16日创刊,1947年3月27日停刊,历时5年10个月零11天。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总编是杨松。•改版原因:•(1)在《解放日报》最初10个月的办报实践中,在宣传报道上,对党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忽视甚至脱离群众生活和实际运动•(2)报社工作人员大多数是抗战以后参加革命的青年人机械地搬用国内外某些大报的具体作法,追求“城市化”和“正规化”•(3)党的若干领导机关对党报的作用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不善于利用报纸为实际的革命斗争服务。1945年8月16日的《解放日报》版面局部毛泽东和博古在一起•2、《解放日报》的改版•(1)版面改革•改版前的版面安排: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延安),一二版国际新闻为主,三版是国内新闻,四版是边区新闻和副刊。•改版后:•①版面编排改为第一版为国内外要闻版,以国内为主,国内以解放区为主;第二版为陕甘宁边区和国内消息版;第三版为国际版,间或有敌占区新闻;第四版为综合版副刊。•(2)社论的改革•改版后,不再追求数量,而是结合实际,突出党的中心工作和反映群众生活。社论和新闻报道、理论文章紧密配合,对重大事件和重要方针的宣传报道给人以系统、完整的印象,改变了以前社论孤悬版面的状况。•(3)新闻报道的改革•在报道思想上以我为主,突出报道整风、大生产运动和和解放区的抗敌斗争。国际新闻不再照传外国通讯社消息,在尊重事实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写自己的电讯和综合新闻,表达中国共产党对国际问题的观点。•(4)副刊的改革•改版后第四版辟为综合副刊版,内容由过去偏重文艺逐步扩展到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音乐、美术、教育、党建、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经过不断的改进,副刊逐步成为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社会科学发展、普及文化知识的丰茂园地。•3、党报理论的发展(236)•阅读文章:•王敬:《博古与〈解放日报〉的改版》1987.10载于《新闻战线》三、新华通讯社的发展•1.抗战初期,新华社在延安还是一个规模较小的新闻机构。它在组织上与《新中华报》联合在一起,工作人员10余人,担负着传播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和搜集国内外新闻信息的任务。•2.1939年初,由于业务发展,新华社脱离新中华社,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中央任命向仲华为社长,•3.同年6月初,新华社机构进行了调整,下设编辑科、译电科、通讯科、新闻科(亦称油印科),人员增至30余人。至此,新华社初具规模。•4.至抗战结束,新华社的组织和业务发展已颇具规模。总社人员达100余人(其中编辑翻译人员20余人,电台人员70余人),每日发稿量达1万多字,加上分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和通讯网,新华社已成为解放区新闻事业的枢纽和中心,进而为全国性通讯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建•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XNCR。发射功率300瓦左右,波长28米。广播稿由新华社提供,女播音员也由新华社选派,台址在延安西19公里的王皮湾村。•延安台每天播音一次两小时,后增至两次三小时,四次三小时不等。播音内容有中共中央重要文件、《解放日报》的重要文章、社论、国际国内的时事新闻、名人演讲、科学常识、革命故事、日语等,此外,还播出音乐戏曲唱片、抗日歌曲等。五、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晋察冀军区政治宣传部于1937年12月11日在阜平创办了《抗敌报》。1940年11月7日《抗敌报》改名为《晋察冀日报》。出至1948年6月14日终刊,与晋冀鲁豫的《人民日报》合并,改组为中共华北中央局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后于1949年8月在北平改为中共中央的机关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是党在华北敌后各抗日根据地中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报纸,长期担任报社社长总编辑的是邓拓(1912—1966年)笔名马南邨。•邓拓的“八匹骡子办报”十分著名,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和“扫荡”,邓拓带领报社成员把铁制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字具改为只有三千个常用字。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封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后,装好机器又出版。•阅读书目:•王必胜:《邓拓》,人民日报出版社1996年•2、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重要的报纸是《新华日报》华北版,是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39年1月1日创刊,1939年10月,改为《新华日报》太行版。报社社长兼总编何云、副社长兼副总编陈克寒,都是从汉口新华日报社调来的。内容主要是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报道。在整风中,《新华日报》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存在着的重写作轻采访;重文艺,轻新闻的思想。指出“以写作弥补采访之不足”,“以文艺眼光处理新闻”,就难免要违反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在1942年夏季反“扫荡”中,《新华日报》损失惨重,何云中弹身亡,报社共有46人壮烈牺牲。•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山东根据地最重要的报纸是《大众日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与《新华日报》华北版同一天。1945年至1949年改为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报,1955年改为山东省委机关报,出版至今。•《大众日报》在发刊词宣称‘为大众服务,成为他们精神上的必要因素之一,成为他们自己的喉舌,更成为他们的热烈支持的最公正的舆论机关“,因而取名《大众日报》,该报提出“群众写”和“写群众”的口号,受到群众的喜爱。•4、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晋绥根据地最重要的报纸是《抗战日报》。1940年9月创刊于晋绥边区首府,1946年7月改名为《晋绥日报》,1949年5月终刊。•该报在创刊词中提出该报的任务是“抗战到底,团结到底,建设晋西北”。在整风运动中,该报总结检查了在新闻和评论中存在的四种病症:“聋、盲、哑、软”。聋,就是听不见群众的呼声和要求;盲,就是看不见群众的活动和根据地各种症结问题;哑,就是不能向群众透彻的解释党的政策和民主政府的法令;软,就是与敌人作斗争差,对工作中的缺点批评差。通过改进,该报在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5、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抗战爆发后,经国共两党商定,将分布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新四军深入华中敌后作战,成立了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了华中根据地。华中根据地的主要报纸有:《抗敌报》(皖南)、《拂晓报》(河南)、《江淮日报》(苏北望城)等。其中《江淮日报》是中原局的机关报,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亲任社长,报头也是刘少奇题写的。发刊词由陈毅起草。发刊词说明该报既是党报,又是华中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是建设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有力的宣传工具。皖南事变发生后,该报发表文章,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投降阴谋和皖南事变的真相。•6、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华南抗日根据地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前进报》(1942年3月),它的前身为《东江日报》(1942年初)、《新百报》(1941年3月)。其他还有《抗日新闻》、《新琼崖报》、《正义报》等。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事业(上)一、抗日报刊的奋起——《救亡日报》、《抗战》及其他二、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报刊三、共产党报刊的公开出版——《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四、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和国际新闻社一、抗日报刊的奋起——《救亡日报》、《抗战》及其他•1、1937年8月19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了《抗战》三日刊,这个在炮火中诞生的刊物,“内容力求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政策,每期还有《战局一览》的附图。•2、〈抗战》创刊后第五天,1937年8月24日,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救亡日报》创刊。这是一份在党的领导下,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郭沫若任社长,夏衍(共产党),樊仲云(国民党)同为总编。新闻报道精编、缩编,大量发表评论、通讯及文艺性强的散文、特写、报告文学,并排在主要位置上,时称“报纸杂志化”。•3、1937年10月5日创刊的《战时日报》很特别,它是由《大晶报》、《金刚钻报》、《福尔摩斯报》、《铁报》、《小日报》等十家小型休闲性小报联合出版的面目一新的报纸,由冯梦云主编。可以看作是30年代小报革新浪潮的尾声•30年代小报的革新浪潮•(1)1926—1931年的小报出版多达700多种,1931—1937年小报仅出100多种•(2)小报革新的浪潮从1930年10月复刊的《社会日报》(主编胡雄飞,原是《福尔摩斯报》的主编)开始,到小型报《立报》的问世达到高潮,到《战时日报》接近尾声。•内容上,熔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新闻为一炉,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用比较客观、健康的笔调对社会名流、重大事件进行报道,而且采用了特稿、专访、报告文学等当时尚属新颖的新闻体裁,如《社会日报》的“南北人物小志”,《文化日报》的“共党主席毛泽东”等•小报在刊期和编排上也作了改进。过去小报以三日刊而区别于大报,而《社会日报》率先改为日刊,”四大金刚“等老牌小报相继效仿,整个小报界掀起了”日刊热“。•小报革新原因:①抗日救亡运动,“华北之大已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②一些进步文化人士的参与也促进了小报的革新。象柯灵、曹聚仁、杜衡、凤子等一批进步作家都为小报编过专栏,撰稿者就更多4、抗战初期一些有影响的报纸也开始以抗日宣传为主,积极报道抗日战事,在抗日报刊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大公报》、《申报》
本文标题:第九章__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2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