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六章_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导入新课《中国年度报告文学》封皮这些,与报告文学有关,那么,什么是报告文学呢?下面,就进入这一章的学习!第六章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学习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主要特征,体会其新闻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2、学习《儒学飞人》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品味富有内涵的语句。3、学习《澳星风险发射》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通过细节烘托气氛的方法。单元简介一、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二、报告文学的写作要求三、试析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一、报告文学的特征报告文学是用文学的手法报道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新闻作品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一支。它是兼有新闻性与文学性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过报告文学作品,人们能够及时地、生动地看到现实生活发生的急剧变化,感受到时代前进的步伐。重点问题解析报告文学的特征,一是新闻性,二是文学性。“报告”指的是新闻性,它所反映的人物、事件,应是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人真事。“文学”,是指它有别于一般新闻作品的表达方式,成为一种极富文学手法,报告新人新事的独特的新闻样式。由于它的新闻性,就和小说之类允许虚构的文学作品不同;由于它的文学性,又与一般的通讯报道有明显的不同。报告文学要刻画人物,挖掘深刻反映人物性格的情节故事。正因为它有新闻与文学相融和的特点,才有感动人的魅力。报告文学还有一个别于通常的文学作品范畴的特点,即政论性。由于报告文学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的迅速反映,这人和事的是与非、功与过、好与坏、美与丑,作者有责任明确态度,告诉读者。现在分述报告文学的三个特征。二、报告文学的写作要求(一)选择重大题材。以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题材作为报道对象,这是报告文学选材的优良传统。这些重大题材所囊括的内容,无论是历史的回顾、现实的审视、还是未来的展望,都能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情绪和要求。(二)提炼深刻主题。报告文学反映的是“有永久性的历史的事实”,透过这些事实反映时代的本质和历史的主流,这就决定了其主题的深刻性。(三)刻画人物个性。新闻人物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和个性心理往往从一些生活细节上展示出来。通过捕捉富于典型特征的细节刻画人物个性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四)进行形象议论。报告文学对报道对象所作的政治判断,常常是通过形象和抒情来实现的。这就是说,报告文学的议论,不仅要以其立论的精辟性折服人心,而且要以其形象的生动性打动人心。因此,通常采用叙事性、描写性和抒情性议论相结合来揭示新闻内涵的深度。三、试析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异同作为两种不同的写作体裁,报告文学与通讯究竟有何不同之处与相同之处呢?抑或说,两者的本质区别究竟何在,多年来,这一直是新闻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一)报告文学与通讯的不同之处1、写作体裁上的不同。报告文学属于新闻性文学,具有多姿的文学性特点。2、内质上的不同。关于报告文学与通讯内质上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讯一般不超过客观报道的界限,因为通讯毕竟是消息的放大和延伸;报告文学就具有明显的文学艺术品格,可以运用文学上如合理的想象、人物内心的独白等手法来进行大胆的创作。(2)通讯以详尽叙述的事实为主,形象化的手段则是辅助性的;报告文学则是用完全形象化的艺术方式表现客观事实,给人以强烈的形象感。(3)通讯的酝酿、写作、发表用时较短,时效高;报告文学构思、表达的过程要比通讯长一些,因此发表也就晚一些。3、语言叙述上的不同。报告文学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真实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艺术性。(2)报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形象化、生活化的语言更能够吸引人、打动人。写作时,还要调动多种修辞手段,使语言富于变化,新颖、风趣,从而使作品达到振聋发聩的效果。(3)除上述两点外,报告文学作家还要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4、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政论性。就思想倾向性来说,报告文学总是具有极其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社会倾向。那些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关注现实生活的重大变故和社会动向,直面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的作品;那些对新旧事物的冲突充满激情,引导社会公众思考,力图推动社会的发展进程的作品,都表现出明朗的政论素质。执著地贴近现实生活和强烈的参与意识,是报告文学政论素质的核心内容。(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相同之处1、有着共同的“血缘”。报告文学无论与新闻还是与文学都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它是从新闻与文学的边缘崛起的。具体地说,在我国,它是继承了我国散文的传统,借鉴国外的报告文学样式,由新闻通讯直接演化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与通讯同属一个“家庭”,两者有着共同的血缘关系。2、有着共同的现实基础。通讯的新闻性与报告文学的报告性都要求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都以反映重大社会事件为己任。两者都具有容量大、范围广、写作手法活的特点。它们的报道内容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都要求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群众性;选择的材料要求丰富多样、系统全面,有故事、有细节、有起伏;在写作方面均注意形象化和典型性,善于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3、均属现代题材。报告文学与通讯都是以现代题材为写作对象,这明显区别于诗歌、散文、戏剧、小说诸体裁。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的创作,作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事,均可成其创作的源泉和写作的焦点。而报告文学与通讯的写作对象,离不开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它们是对“现在”的有意义的人和事的深入描述,给人以强烈的现代意识。资料链接通过阅读文本,进一步了解“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儒学飞人陈祖芬是我国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在上世纪80年代的代表作品主要关注知识分子问题和改革问题,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陈祖芬赢得了文坛的好评。她从80年代至今二十多年间不断进行创作,几乎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创作历程贯穿新时期报告文学历史的作家。课文就节选自陈祖芬在2000年之后发表的新作品。课文的主人公是旅美华人学者杜维明教授。作品循着主人公在世界范围内讲授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主线,展开了多个角度的叙述,分别涉及杜维明教授的学术生活、日常家庭生活、他所处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方面,课文对杜维明先生的学术精神和品格进行了塑造,并在内容中融入了较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如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识,当代中国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机遇和问题,美国高校教育中有关中国文化的相关规定与制度等等。课文按标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哈佛,中国文化的课堂最大”,在描述杜维明先生的学术活动和教育活动时,分别涉及到“课间”“课上”“课后”三个方面的内容。“课间”主要是杜维明乘飞机到各地讲学的情形,内容是主人公如何奔波劳碌,与时间赛跑;“课上”主要描述他授课时的风采和课堂气氛,并在其中穿插了对美国高校教育的简单介绍,这一内容是课文第一部分的重点;“课后”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主人公和自己的博士生之间的讨论,引出他的治学态度,二是主人公对自己的女儿的家教,由此将对他的教育活动的描写延伸到他的家庭生活中。第二部分“哈佛学生25%以上要选与东亚有关的学科”,作者进一步拓展了第一部分的相关内容,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描述主人公的学术活动和哈佛的学术氛围上。为了描述高校课后生活中的杜维明教授,作者首先由他的办公室写起。办公室是学者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我们可以说,其中的家具陈设、结构布局某种程度上就是办公室主人学术精神与品格的标志。作者由主人公的办公环境写起,又很自然地联系到他的学术生涯,于是继续写到他早年的求学历程,以及他同中国大陆学术界同行的学术交流状况等。第三部分“哈佛燕京的中国筷子Show”中,作者将叙述的重点转移到杜维明教授的家庭生活,描述他如何在家庭日常生活里营造中西文化交流的环境,并通过这种环境使家庭也变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讲堂。人物方面,作者对主人公杜维明教授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的形象在以下方面具有突出特点:1、敬业。他的学术生活中面临着众多繁重和快节奏的工作。他经常需要到世界各地去进行学术演讲和教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2、执著。作者传神地描写了杜维明授课时的姿态、动作和神采,并不容置疑地确认:杜教授的精神气质和学术活动本身,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3、严谨。主人公往往采用最“笨”的方法来记录他与别人的学术讨论,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以及对他人观点的关注和尊重,是所有学术名家共有的。4、宽容。这个特点是在课文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主要表现在杜维明在文化交往中的风度和雅量。三、语言品味作者使用的语言大部分都十分平实亲切,拉近了读者和作品之间的距离。但平实的语言当中又不时混杂了英语。这种混杂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效果,恰好和文章主要叙述的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问题相呼应。作者写道:“他很重视Historymoment,抓住历史时机,看来是从抓住每一段时间着手的。他的儒家伦理的英语演讲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虽然他着力的是中国文化在中文语境里的研讨。”其中英文Historymoment和中文“历史先机”构成了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同义反复”,既强调了主人公对“历史先机”的重视,又强调了中国文化学者在海外身处的文化环境。拓展阅读谈谈报告文学的特点一篇好的报告文学,不仅能给人们深刻的思想触动,而且能给人们实际的力量。这是因为,它说的全是真人真事,确实可信;同时,叙述的又那样生动活泼,形象感人。它不像小说,虽然人物可爱可敬,栩栩如生;故事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但这个人物却如鲁迅所说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情节也是作者凭着自己的经验和需要虚构的。它也不像诗歌,诗歌虽也给人们教益,或发人深思,或催人泪下,或给人美的感受,甚至让人神魂翻飞,心旷神怡,但这说到底又无不是受夸张和想象操纵的。我以为,报告文学之所以收到那样好的宣传效果,正是由它既真实可信,又生动形象这一特点决定的。其实,“报告文学”这个词本身就已说明了它的特点:第一,它是报告,第二,它是文学。值得报告的真人真事,本身就具有了特有的威力,就够感人的了,再加上文学性安排、文学性描写、文学性语言,这样,“报告”借助于“文学”,“文学”融贯于“报告”,彼此扬长避短,且相得益彰,真是如虎添翼,使一切“报告”和任何“文学”所望尘莫及。细说起来,报告文学之“报告”,主要包括这么两个方面:真实性和新闻性。在写人和事时,报告文学不能掺假,不能添“佐料”,不许“合理想象”,也不许推理式的假设,而必须是完全真实的:真实具体的人,真实无误的事。所谓“新闻性”,就是要抓时机,要有时代特点,它虽不像新闻那样非当天或几天内发出去不可,但总得有个时间性,因为迅速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既是报告文学的特点,也是报告文学的目的。报告文学之“文学性”,主要是指这么两个方面: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体现“文学是人学”的特性。运用文学手段,就是将真实的素材加以选择、取舍、剪裁,使之成为一个用真人真事的材料雕琢成的“艺术品”。真人,是经过艺术处理的“这人”;真事,也是经过艺术处理的事实。用抽象概念表达真人真事也可以,但用文学手段表述,就会更具体、更亲切、更感人,这是文学手段的长处,至于体现文学是人学的特性,就是说报告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写人、写人的灵魂、写人的变化、写人与人的关系,不象其他“报告”那样,可以写人,也可以着重写事。也不像其他“报告”那样,即使着重写人,作者也只能叙述,不得以议论、抒情和用文学语言,着重于揭示和渲染人物的思想活动和思想境界。难怪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的联姻”。既然如此,那么新闻性和文学性是什么关系呢?我以为,报告文学这个词也已经讲清了:首先是报告,为主;其次是文学,为辅。所以,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新闻的真实性。那么,有多少文学性才算报告文学呢?这很难定出个百分比来。郭小川同志说:“大概有一定的文学性就算是报告文学,所谓一定,就是可以多一点可以少一点,可以把尺寸放得宽一些。”我们不能把报告文学看得那么神秘,那么难以把握。文学性可以少些,比如报刊上不少好的通讯(如穆青等人合写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特写(如刘宾雁的《人妖之间》)等,实际上就是报告文学的佳作;文学性又可以多些,比如荒煤同志在谈到理由同志的报告文学时就这样说:“《扬眉剑出鞘》、《
本文标题:第六章_报告文学交叉的新闻与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35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