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钱钟书的_诗可以怨_管窥doc-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第9卷第2期2009年4月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ol19No12Apr12009JOURNALOFHUNANINDUSTRYPOLYTECHNIC钱钟书的《诗可以怨》管窥任宏霞,花仕旺(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系,广东肇庆526020)[摘]《要诗可以怨》是钱钟书运用“阐释循环”方法做文艺批评的最好的例子,是兼通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争气扬眉的典范之作,是平行研究论文的典型,是处理艺术真实与艺术想像、艺术虚构关系的钥匙。[关键词]阐释循环;平行研究;兼通中西;艺术真实[中图分类号]I20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004(2009)02-0071-03HasaLiitedViewofQianZhongshuPoemMayComplainmHUAShi-wang(ZhaoqingScienceandtechnologyProfessionalTechnologyInstituteArtEducationDepartment,Zhaoqing526020Guangdong)[Abstract]PoemMayComplainisthebestexamplethatQianZhongshuutilizes“theexplanationcirculation”methodtomaketheliteratureandartcriticization,iswell-versedinbothChinaandtheWest,makeseveryefforttosucceedfortheChinatraditionalcultureraisestheeyebrowworkmodel,istheparallelresearchpapermodel,isthekeyofprocessesartreallywiththeartisticimagination,artfictionalizesrelational1[Keywords]explanationcirculation;parallelresearch;well-versedinbothChinaandtheWest;artisrea《诗可以怨》这篇文章原是1980年11月20日钱钟书去访问日本,在早稻田大学面对日本汉学界的专家、文学教授做的一个演讲,这个演讲的记录稿后来把它作为一篇文章发表了。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他俏皮、幽默,风趣、机智、谦虚、诚恳的为人,更重要的是比较全面地反映出反映出钱钟书博通古今,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诗可以怨》是钱钟书运用“阐释循环”方法做文艺批评的最好的例子,是兼通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争气扬眉的典范之作,是平行研究论文的典型,是处理艺术真实与艺术想像、艺术虚构关系的钥匙。循环都是无终点可言的。钱钟书的“阐释之循环”方法,简单来说,这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再从宏观到微观的一个不循环的过程。在文学作品中选择小的实例,例如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比喻,一个故事等等,再把他们放在一起,加以类比诠释,解决问题。实际上,我觉得钱钟书拈出的例子虽然是有限的,但他的文学批评却形成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在这之后,我们可以继续地补充,继续扩大。这种阐释方法,比起在一个固定的批评理论系统的框架中来说明问题,会有更大的自由度,也更理想。在《诗可以怨》一文中,钱钟书在谈及中国传统的文艺观念时,往往用西方很多相关的例子作为佐证。钱钟书的旁征博引证明了他在文学理论上的一种开放的态度。对于现代西学,钱钟书采取的是兼收并蓄的态度,他始终在不同的理论立场与思想境界之间自由穿梭,借助于不同的立场和方法,沟通中西,解构学科藩篱,创辟他独特的话语空间。所以也可以说,比较文学只是他所借鉴的理论立场之一。博征中西”“乃钱钟书的基本风格之一。而实际上,钱钟书的“博征中西”,不但体现出了对中西界限的超越,还内含着对古今、雅俗及文体界限的突破。在《诗可以怨》,不仅有中西、中古今的例子对照,而且在演讲中,他就以意大利一个民间故事里乡下人“发明”雨伞并申请专利的笑话入题,告诉我们人的眼光与视野的重要性。联想到文学研究,其实也常发生这种“乡下人式的无知”。从国别文学到比较文学,世界文学,这种认识过程其实是一个视野不断开拓,眼光不断纵深的过程,这也是“阐释循环”在该文章上的体现。》是钱钟书运用“阐释循环”方法做文艺批评的最好的例子《诗可以怨》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就是拆解结构。把学术的体系拆解开来,用具体的事例来阐释问题是钱钟书的文学解释观的重要特色。钱钟书很早就提出和介绍了“阐释循环”这一西方解释学的基本命题。阐释循环”“是西方解释学理论或现代“阐释派”文评中的核心范畴。它通过局部与整体、理解与经验、理解与证据、传统与当代、文本与解释等辨证统一的要素之间的互动互观,逐渐逼近被解释对象的真谛;又显明了以“解释”为手段、成见”以“为前提的“理解”过程的循环性本质,换言之,人类惟有通过以“成见”理解”或“为逻辑起点的循环阐释,方能获得对事物的理解。这就意味着,任何理解过程都不可能排除人的主体性或主观性,而通过理解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的客观程度或深刻性,则取决于解释者与被解释者之间往返对话的深入程度。此外,由于包括阐释循环在内的任何、诗可以怨一《[收稿日期]2009-03-04[作者简介]花仕旺(1979-),男,江苏盐城人,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助教,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在读。任宏霞(1981-),女,江苏镇江人,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教育系助教。71第2期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诗可以怨二》兼通中西,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饮食文化学”旅游文化学”……““这些亦大亦小的学科细分与综合,早成了一个混乱的局面,对传统的学科体系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也许这要在一个更科学合理的宗旨与原则指导下重建我们对学科体系。在传统与现代的对峙面前,我们如何取舍?例如当今社会人们对喜剧作品(电影,电视和文艺作品)的钟情,对悲剧作品的漠视与冷淡,但历史上各优势的理论都认为悲剧比喜剧伟大。类似的问题很多。钱钟书抛砖引玉,引人深思。批评之外,钱钟书又是体谅人的,有一种自嘲自解的宽容与周转余地——“—在认识过程中,不解决问题比不提出问题总还进了一步。”《诗可以怨》从研究方法上看可以称为平行研究论文的典型。诗可以怨》对“《诗怨说”“诗乐说”的普遍性存在的论证,佐以大量中西方的例子,如格里巴尔则,福楼拜,海涅,豪斯门,比喻的通行性、相似性都印证了人性之所同。从自然之瘤、瘴说起,比附于人的病痛,两者皆因有所激而发。人贵为自然之子,当然在某种程度上与万物相似。接而是单就诗歌而言的钟嵘,《诗品序》有言“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此一为文学创作的动机说。孤证难以说明,问题,故钱钟书旁举数例:江淹的赋、红楼梦》《王昭君》《、的主题思想上的“群怨”倾向。从自发性的“诗怨说”到有意为之的创作手法——“—虚构的怨”从而提出了“”的,怨另一个功能性特征“诗穷而后工”由此引入文学创作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与创作效果(感染力)的关系,关于文学创作的“真与似真”问题。“随着后世文学体裁的孳生,这个对创作的动机和效果的解释也从诗歌而蔓延至小说和戏剧”。钱钟书善于在比较中梳理渊源,传统中的流变,不知不觉中就将你导向一个结论。紧接着,是对创作心理的进一步开掘。从瞿佑“满腹不平之气,郁郁无聊,借以消遣”、李渔“郁结以舒,惺为之解”“未有真境之所为,能出幻境纵横之上者”自然联想到弗洛伊德的“,白日梦说”“文艺的替代功能”由此,钱钟书又丢给我们一个新鲜的见解——“,—在某一点上,钟嵘和弗洛伊德可以对话,而有时候韩愈和司马迁也会说不到一处去”。因为,司马迁的“”即坎坷不平,愤韩愈的“不平”则同时包括痛苦与欢乐。这种文本细读的方法值得借鉴。钱钟书更深入地分析了“”与“”这对富性情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心理学名词。“性不得其平而为情”以,“——”喻“——”一动一静,以描绘创作动机之波—水情—性,发生机制。这不仅仅是一个创作的心理状态,更是一个情感激发的心理状态,钱钟书的机智就体现在这里,他联想到了“心血来潮”更深刻地表明了这种情感生发的普遍性,早已,融入我们的语言系统中了,仿佛还有那么一点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的因素。这让我想起他对比较文学的看法:“比较文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我们认识总体文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基本规律,所以中西文学超出实际联系范围的平行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极有价值的。这种比较惟其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上进行,所以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2]”(P135)文化争气扬眉《诗可以怨》发挥钱钟书兼通中西的长处,由引用尼采的“痛苦说”观点引出中国传统文艺里的“诗怨说”。尼采曾经把母鸡下蛋,下蛋以后的啼叫与诗人写诗和诗人的歌唱、吟唱相提并论,诗人的吟唱就像诗人在愤怒在痛苦的情况下写出诗来,就像母鸡很费劲地生了蛋以后要啼叫一样,都是“痛苦使然”钱钟书引了这个以后就说“。这个家常而且生动的比拟也恰恰符合中国文艺传统里边的一个流行的意见,就是说痛苦比快乐更容易更能产生诗歌”。中国传统的看法是这样的,就是说好诗主要是不愉快,烦恼或者穷愁的表现,或者说得更直接一点,是对自己的愁苦、烦恼不顺畅的心绪一种发泄。诗可以怨”出自《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是诗的四大功能。而诗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政治统治的手段。相比于对个人情感的抒发而言,诗更具有强大到作为一种社会功能,象采诗制度,诗歌的讽喻功能,上化下行。中国的诗教传统源远流长。钱钟书举出司马迁《史记》中“发愤著书说”的例子,由司马迁的“”联想到“”表明诗的两大情感起源怨乐,———诗可以怨,诗亦可以乐。从创作的动机及动力,创作心理等方面阐述诗的情感起源。虽“”“”并称,但钱钟怨乐书又适时引入《三百篇》里存在的“赞歌里的怨”———郑覃劝唐文宗别看《诗经》认为里面“,虽颂皆刺”“,诗之雅颂,皆下刺上所为”。对于这一种看法,钱钟书也仅是置而不论,权作提供一种新角度。但这种关于“被扭曲的乐,表面的乐,实里的怨”的创作确实是渊源有自,为许多人所认同。譬如,从《公羊传》的“只讲颂歌”到何休《解诂》的“怨恨而歌”的加插,细节化的对比,表现了钱钟书的敏觉,历史的真实往往就存在于这种细致之中吧。同时钱钟书点出了“诗怨说”“诗乐说”的社会根源——“—饥劳者的怨恨而歌才是生活中的事实,‘太平歌颂之声’只是史书上的理想或空想。”这种结论既是引自何休,又是为钱钟书本人所认同而引申出来的。至此,几个例子,钱钟书却已涉及了几个重要问题,点到为止,简洁而富于启发。接下来,又为刘勰重描一笔,将其被忽略的“蚌病成珠”说重提,强调它的精萃却被埋没。这也可见钱钟书为中国传统文化争气扬眉之苦心。》提倡大视野的观点和学科交融的眼界,是平行研究论文的典型《诗可以怨》结尾处,钱钟书表明了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者的立场,那就是提倡大视野的观点,学科交融的眼界。“人文学科要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超越国界,衔接时代,且贯穿着不同的学科”“,由于人类生命和智力的严峻局限,我们为方便起见,只能把研究领域围得愈来愈窄,把专门学科分得愈来愈细。”钱钟书的眼光果然犀利,放眼未来,这正是当下我们面临的一个困境———如何处理学科间的细分与融会。在各种学科面前冠以“美学”“文化”等词,象“环境美学”“书法美学”“广告美学”……“文化诗学”72、《诗可以怨三钱钟书的《诗可以怨》正属于这种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范畴。寻求古今中外共同的诗心文心,是《诗可以怨》的一个核心内容,因此《诗可以怨》从研究方法上看可以称为平行研究论文的典型。2009年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期第《诗可以怨》深刻剖析了“”的怨“真假之争”字,探讨了创作的虚构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诗可以怨”这样一个现象,从先秦出现以来,历代的诗人都把它作为一个创作的套版,其中真真假假都有,有的人是写自己真有穷愁的感情,真有对现实怨愤的情绪,但是也有人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病呻吟,这种现象也不少。,那么钱钟书在这篇演讲里边就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原则:要真。他在这一段文字里边连续地举了四个例子,也就是讲了四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北宋的一个著名的诗人,叫秦
本文标题:钱钟书的_诗可以怨_管窥doc-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中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854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