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十一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教育本章重点:健康与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1.以学习好坏论心理健康与否。“有的学生上课纪律不太好,但学习好,你就不能认为他不健康”;“有的同学从不与人来往,但没有影响学习,所以不能视为有问题”。2.以是否影响别人来断定其心理是否健康。“可能这不算心理不健康,因为他没有伤害别人。”3.以学生对待教师的态度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我的学生心理都很健康,没有和我对抗到底的。”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健康与心理健康•(一)健康的概念P259•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才算完全健康。”•概括说: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只有优异的成绩,却不懂得交往,是个寂寞的人;只有过人的智商,却不懂得控制情绪,是个危险的人;只有超人的推理,却不了解自己,是个迷惘的人。(二)心理健康的概念P260•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综合起来: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协助人们健康、有效地成长。20世纪下半叶,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没有任何疾病像心理健康疾病那样深刻而持续的困扰人类。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600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6.51%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有3%~5%。心灵求索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262•(一)智力水平正常•(二)自我意识正确•(三)人际关系和谐•(四)生活平衡积极•(五)社会适应良好•(六)情绪乐观向上•(七)意志行为健全•(八)人格统一完整•(九)身心特征一致文化的融合及碰撞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语言习惯•工作方式•生活习惯•衣食住行•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主张•宗教信仰人际冲突适应障碍认知冲突心理问题融合与冲突融合与冲突融合与冲突现代人更多的共同体验是:我们没有疾病,但似乎又不健康,我们什么都可能有,但却少有幸福。(亚健康)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与人的身心健康•中国人的身体生理健康1950年,人口寿命35岁,2001年,人口寿命71岁。•中国人的精神心理健康1950年,精神病发病率为2.7‰,2001年,精神病发病率为13.47‰。社会的变迁和改革与人的身心健康社会问题复杂化社会竞争激烈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对个体心理负面影响增多个体心理压力增大社会变迁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大众心理健康问题增多“亚健康状态”的表现生活质量低、学习工作效率低、注意力分散、生活缺乏动力、学习没有目标、茫然不知所措,感觉生活没劲。躯体反映为失眠,容易疲劳,身体乏力,食欲不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发展研究所对北京5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24.3%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我国17岁以下未成年人约3.4亿,保守估计,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大学生中,16.0%至25.4%的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等为主。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对高校新生(教院04级、安大03级)的调查:1、缺乏自信:43%、40.3%2、缺乏热情和积极性:26.4%、33.6%3、对任何事情不反复确认就不放心:51%、48.8%4、在乎别人的视线:39.1%、43.4%5、情绪易被破坏:24.8%、37.8%6、总注意周围人:30.6%、30.1%自我心理分析:1.缺乏生活、学习的动力和乐趣,独立自主性不够,表现出“抑郁”“强迫”。2.缺乏大胆、开放、自信的个性,因自卑而表现出胆小、退缩、封闭或自傲、敏感、猜疑。3.缺乏自我调控的能力,表现出人际交往失调。主要表现为自卑内向、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常觉无聊、空虚,内心空洞、不知要做什么;●渴望朋友,但关系粗浅;●过度自我中心,常有抱怨及负向言语;●缺乏责任感及工作(如做功课、做家务)的动力;●物质需求多,沉溺于感官刺激的满足;●缺乏自信,主观因素多,常拒绝成人的建议;●投机取巧缺乏深度思维及价值观,缺乏精神生活;●行为模式原始或退化,话题常围绕在性与暴力上;●对自己缺乏洞察力,常感无力,成长停滞在童年期;●缺乏有意义的休闲与兴趣。“无聊症候群”马加爵的人格蜕变马加爵的父亲告诉媒体,2000年,他与老伴带了6000元钱送马加爵到云南大学读书,交完学费,夫妻俩把剩下的钱全部给了马加爵。后来,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爸妈,在校门前的天桥上,偷偷落泪望着你们离去……亲情总是很感人,让人心酸……你们千万要保重啊……我什么时候才能报答你们……”信中他还说,他觉得自己家族里的十几个兄弟姐妹,人人都比他强。在学校里,他也觉得很沉重。“虽然是大学生,我却绝对不能与十哥相比……很多人比我老练,让我很自卑。”•马加爵非常在乎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他的内心深处,有自己看重的做人原则。比如,大家一起打牌的时候,如果因为他出错牌而埋怨他,他会抱歉地笑笑;而一旦有人说他作弊他会非常生气。•案发前几日的一天,马加爵和邵瑞杰等几个同学打牌,邵怀疑马出牌作弊,两人当众发生争执。其间,邵说:“没想到你连玩牌都玩假,你为人太差了,难怪龚博过生日都不请你……”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邵瑞杰的那句话对内心极自尊又极自卑的马加爵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他感到长期以来努力维系而且深深依赖的并不开放的社交体系骤然崩溃。邵瑞杰是他自认为在班上惟一的知心朋友,两人同住一室,而且是广西老乡,放假时常常相伴回家。这句话不过是个导火索。马加爵的郁闷积蓄已久。“我觉得我太失败了”,“我觉得他们都看不起我”,“他们老是在背后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在嘲笑我。”马加爵后来向警方承认。马加爵最想杀的是邵瑞杰,他曾表示自己杀人是“一时冲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梁宝勇1999年用SCL-90量表对1600名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的研究表明:有24.8%的大学生至少存在一类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和敌对,并认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同下列几类因素有关:1.人格缺陷2.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3.学习压力大4.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缺乏6.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与恋爱方面存在困难7.家庭问题(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家庭经济困难、亲人患重病等)8.学生宿舍、学校乃至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等5.缺乏心理卫生知识,不知如何面对困难2001年,由北京8所高等院校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课题组”,通过对23所高校的60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测试,发现有16.51%的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女生(17.34%)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例高于男生(16.07%);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高年级,其中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突出;农村学生差于城市学生,边远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例最高。总的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看,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为15%-25%。而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总数的10%左右。※心理障碍的发生在年级、专业之间存在差异,竞争压力大的专业发生心理障碍的人多。从年级角度看,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差,一年级次之,四年级最少。来自农村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来自城市的学生的问题多。※只有极少部分大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⑴生物遗传因素●遗传因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⑵心理活动因素●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个性因素1.本体因素(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主观因素)记得十九、二十岁的时候,我是一个被轻愁薄怨笼罩的人。是我自己走过去的。那时候,我喜欢婉约派诗词,就任那些缠绵悱恻的思絮把一颗心堵死;重视朋友友谊,这友谊偶与自己的期待有出入,就不惜割席断交,然后关上门饮泣半宿。感激父母关爱,可一旦犯错见责,就顿觉万念俱灰,恨不能死一回给他们看。敏感易折偏执任性,整个人像是玻璃做的,小小的一点碰撞,就辐射开无数的裂纹。那个年龄碰不得更得罪不得,一味青涩涩地倔强着,在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中打熬到成熟。2.诱发因素(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有效手段•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育的使命: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中国人民大学黄克剑教授教育非它,乃是心灵转向——柏拉图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一)教育性原则•(二)全体性原则•(三)差异性原则•(四)主体性原则•(五)整体性原则•(六)发展性原则•(七)活动性原则•(八)保密性原则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环境适应•(二)学习活动•(三)人际交往•(四)恋爱与性•(五)求职就业(一)环境适应•第一,帮助大学生尽快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第二,指导大学生重新确立正确的自我形象。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之中,每个阶段都会面临着转变。如果你在面临转变的时候,能知道一些正确的方法,那么你就会少走弯路,会活得更好一些,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具有价值感。赢在起点五大转变1.社会角色的转变2.奋斗目标的转变3.思维方式的转变4.生活方式的转变5.交往方式的转变(二)学习活动•第一,强化学习动机•第二,培养学习兴趣•第三,改善学习方法在大学阶段,学习仍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任务。与中学阶段不同,大学学习有着很强的目的性、自主性与选择性,它不单纯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兴趣而学习,是为了未来而学习,为了成长而学习。中国科大校长朱清时院士寄语年轻学子:不要总憋在教室和宿舍里,要尽快适应从中学的“保姆式教育”到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找到自己的真正兴趣。“相信你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积极主动地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你一点能够找准自己的目标。”朱清时院士建言大学新生们应“站起来四面观望”,即: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要自己站起来独立行走,要认真地认识自己,审视周围的环境,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只有知道自己以后想做什么、要做什么,才能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看看大学里的师哥师姐们的经验吧:1.大一时就应该思考四年后的目标,是考研还是就业,有了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2.不要带着传统高中时的方法学习,大学里上课只是形式,关键还在自学。3.千万不要把时间浪费在电脑上。很多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很多男生则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大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很多时候电脑会成为浪费时间的借口。4.大学期间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很多书你现在不读,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读了。(三)人际交往•第一,培养大学生提高增强人际关系的能力意识。•第二,对大学生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第三,进行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训练。(四)恋爱与性•第一,性生理卫生教育。•第二,注意人格培养。•第三,学会与异性正确交往。•第四,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恋。我们都是从那样的年纪走过来的人,曾经的我们也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五)求职就业•第一,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第二,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第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专家语》•“事实上就业环境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毕业生自我定位模糊、职业规划混乱,无形中加剧了就业难的局面”。——资深人力资源专家、中华英才网张桢宁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表示【知己】认识自我,确定职业目标•兴趣、爱好——“我喜欢做什么?”•气质、性格——“我适合
本文标题:第十一章--大学生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0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