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名词解释1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有较大的提高,这些小分子物质称为前体。2种子扩大培养:是指将保存在砂土管、冷冻干燥管中处休眠状态的生产菌种接入试管斜面活化后,再经过摇瓶或静置培养及种子罐逐级扩大培养,最终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纯种过程。3呼吸商:二氧化碳的释放率与氧气的摄氧率的比值。4初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产生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一类物质。5分批培养:在一个密闭系统内一次性加入有限数量的营养物质后,接入少量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的方法,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除空气的通入和排气,没有物料的加入和取出。6次级代谢产物:由微生物产生的,与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无关的一类物质。7实罐灭菌:即分批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他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一起进行加热灭菌的过程。8连续培养:以一定的速度向培养系统内添加新鲜的培养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流出培养液,从而使培养系统内培养液的量维持恒定,使微生物细胞能在近似恒定状态下生长培养方法。9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是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10前体:某些化合物加入到发酵培养基中,直接通过微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其自身的结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却有较大的提高,这些小分子物质称为前体。11微生物的热阻:微生物对热的抵抗力称为热阻。12酵母Ⅰ型发酵:酵母菌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生成2分子丙酮酸,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同时被还原生成乙醇。13酵母Ⅱ型发酵: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亚硫酸氢钠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溶物,而使磷酸二羟丙酮替代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a-磷酸甘油,a-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生成甘油。14酵母Ⅲ型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生成丙酮酸,后脱羧生成乙醛,如处于弱碱性环境条件下(pH7.6),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而积累,2个乙醛分子间发生歧化反应,1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乙醇,另1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而磷酸二羟丙酮作为NADH的氢受体,使NAD+再生,产物为乙醇、乙酸和甘油(碱性条件,歧化反应,生成甘油、乙醇、乙酸和CO2)。15耗氧速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吸氧量。16呼吸强度:单位重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17菌体的比生长速率:菌体浓度除菌体的生长和繁殖速率。或菌体的生长和繁殖速率除以菌体浓度。18产物的比生成速率:菌体浓度除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或代谢产物的生成速率除以菌体浓度。19底物的比消耗速率:20生理性酸性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代谢后,能生成酸性物质而使培养基pH下降的物质。21生理碱性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代谢后,能生成碱性物质而使培养基pH上升的物质。22临界氧浓度:微生物对发酵液中溶解氧浓度有一个最低要求,这个溶解氧浓度叫做临界氧浓度。23巴斯德效应:有氧条件下,酵母发酵能力降低,发酵作用受抑制的现象。或氧对发酵的抑制现象。24发酵动力学:研究发酵过程中菌体生长、基质消耗、产物生产的动态平衡及其内在规律。25同型乳酸发酵:乳酸菌利用葡萄糖经酵解途径(EMP途径)生成丙酮酸。异型乳酸发酵26补料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又称半连续培养或半连续发酵,是指在分批培养过程中,间歇或连续地补27加新鲜培养基的培养方法。28对数残留定律:即微生物热死规律,在灭菌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由于受到温度的影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减少是以对数的速率在减少,即菌体减少速率与任何一瞬间的残存的菌体数成正比。29发酵生长因子:从广义上讲,凡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的有机物质,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维生素等均称生长因子。30接种量31产物促进剂是指那些非细胞生长所必须的营养物,又非前体,但加入后却能提高产量的添加剂
本文标题:名词解释-前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01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