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力学第三章-平面任意力系
第三章平面任意力系第一节力对点之矩第二节平面力偶系第三节力线平移定理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第六节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第七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第八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第一节力对点之矩一、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有两种情况:①如果力的作用线通过物体的质心,将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平动,例如放在光滑桌面上的矩形玻璃板(图3⁃1a),在力F作用下平动;②如果力F的作用线不通过物体的质心,物体将在力F作用下边平动边转动(图3⁃1b)。图3-1第一节力对点之矩图3-2二、力矩的性质第一节力对点之矩(1)力对点之矩不仅取决于力的大小,同时还与矩心的位置有关;力的大小等于零或力的作用线通过矩心时,力矩等于零。(2)力对点之矩不因该力沿其作用线移动而改变,因为此时力和力臂的大小均未改变。(3)互成平衡的两个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等于零。(4)合力对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等于该力在同平面内各分力对同一点之矩的代数和,即MO(F)=MO(F1)+MO(F2)(3⁃2)图3-3第一节力对点之矩三、力矩的计算对于力臂容易求出的,可直接按式(3⁃1)进行计算。图3-4第一节力对点之矩例3-1图3-4中带轮直径D=400mm,平带拉力F1=1500N,750N,与水平线夹角θ=15°。求平带拉力F1、F2对轮心O之矩。解平带拉力沿带轮的切线方向,则力臂d=D/2,而与θ角无关。根据式(3-1)得MO(F1)=-F1d=-F1D/2=-1500×0.4/2N·m图3-5第一节力对点之矩例3-2作用于圆柱直齿轮上的啮合力F=1kN,节圆直径D=160mm,压力角α=20°,如图3-5a所示。求啮合力F对轮心O之矩。解将力F正交分解为和Fr两个分力,如图3-5b所示,其中,=Fcosα,Fsinα。根据合力矩定理,有第二节平面力偶系一、力偶的概念在实践中常见物体受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的两个力的作用。例如,拧水嘴、转动方向盘等,如图3⁃6a、b所示,其上作用的力都是一对反向平行力,由于这两个力不满足二力平衡条件,显然不会平衡。在力学上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互相平行的两个力,称为力偶,记作(F,F′)。力偶的两个力所在的平面,叫做力偶作用面,两力作用线间的垂直距离,叫做力偶臂,以d表示,见图3⁃6c。图3-6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图3-7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图3-8二、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第二节平面力偶系作用在同一平面内的力偶,称为平面力偶。平面力偶的等效是指它们对物体的转动效应相同。因为力偶对物体只产生转动效应,而转动效应取决于力偶的三要素,因此,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是:它们的力偶矩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力偶的三要素是平面力偶的等效条件。例如,图3⁃9a中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偶(F1,F)或(F2,F),虽然它们的作用位置不同,但如果它们的力偶矩大小相等、转向相同,则对方向盘的作用效应就一样。又如,图3⁃9b中作用在丝锥扳手上的力偶(F1,F)或(F2,F),虽然F1≠F2,d1≠d2,但如果两力偶矩相等,即F1d1=F2d2,则它们对扳手的作用效应就相同。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图3-9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图3-10三、力偶的性质(1)力偶无合力,即力偶不能与一个力等效,因此,力偶也不能与一个力平衡。第二节平面力偶系(2)在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力偶可以在其作用面内任意转移,或同时改变力和力偶臂的大小,而不改变它对刚体作用的效应。(3)在保持力偶矩的大小和转向不变的条件下,力偶可以从一个平面移到另一平行平面上去,而不改变它对刚体作用的效应。图3-11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四、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作用在同一平面的一群力偶,称为平面力偶系。图3-12例3-3梁AB受一力偶作用,其矩M=-100kN·m,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尺寸见图3-12,求支座A、B的约束力。解取梁AB为研究对象。作用于梁上的有矩为M的力偶,支座A、B的约束力FA和FB。由支座的约束性质可知,FB的方位可定,而FA的方位不定。若不计梁的重量,根据力偶只能与力偶相平衡的性质,可知FA必与FB组成一个力偶(FA,FB),即FA与FB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线平行,指向假设。据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解得FA=M/5=100/5kN=20kN因此FB=FA=20kN第二节平面力偶系图3-13例3-4电动机轴通过联轴器与工作轴相连接,第二节平面力偶系联轴器上四个螺栓A、B、C、D的孔心均匀地分布在同一圆周上,如图3-13所示,此圆的直径d=150mm,电动机轴传给联轴器的力偶矩M=2.5kN·m,求每个螺栓所受的力。解取联轴器为研究对象。作用于联轴器上的力有电动机传给联轴器的力偶矩M、四个螺栓的约束力,假设四个螺栓的受力均匀,即F1=F2=F3=F4=F,其方向如图示,则F1与F3、F2与F4组成两个力偶,并与电动机传给联轴器的力偶矩M相平衡。据平面力偶系的平衡方程。解得F=M/2d=2.5/2×0.5kN=8.33kN第三节力线平移定理图3-14第三节力线平移定理图3-15第三节力线平移定理图3-16第三节力线平移定理图3-17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图3-18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图3-19(1)若F′=0,MO≠0,则原力系简化为一个力偶,第四节平面任意力系的简化其矩等于原力系对简化中心的主矩。(2)若F′≠0,MO=0,则原力系简化为一个力。(3)若F′≠0,MO≠0,则原力系简化为一个力和一个力偶。d=(4)若F′=0,MO=0,则原力系是平衡力系。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图3-20例3-5悬臂吊车如图3-20所示。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横梁AB,长l=2.5m,重力W=1.2kN。拉杆CD延长线与AB梁相交于B点,其倾角α=30°,重力不计。电葫芦连同重物重力G=7.5kN。试求当电葫芦在x=2m的位置时,拉杆的拉力F和铰链A的约束力。解1)选横梁AB为研究对象。2)画受力图。3)选图示坐标。Fx=0FAx-Fcosα=0解得F=l/lsinα=1/2.5sin30°×(1.2×1.25+7.5×2)kN=13.2kN4)讨论。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Fmax=1/sinα=1/sin30°kN=16.2kN5)校核计算结果。例如,再取C点为简化中心,列力矩方程解得FAx=cotα=cot30°kN=11.43kN图3-21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例3-6悬臂梁AB长为l,在均布载荷q,集中力偶M和集中力F作用下平衡,如图3-21所示。设M=ql2,F=ql,试求固定端A处的约束力。在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固定端A处的约束力,除了FAx、FAy之外,还有约束力偶MA。(2)力偶对任一轴的投影均为零;力偶对作用面内任一点之矩恒等于力偶矩。(3)均布载荷q是单位长度上受的力,其单位为N/m或kN/m。解取悬臂梁AB为研究对象。受力图及所取坐标如图3-21所示。列平衡方程求解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Fx=0FAx=0解得MA=1/2ql2-Fl-M=1/2ql2-ql2-ql2=-3/2ql2(1)二力矩式平衡方程(3⁃11)(2)三力矩式平衡方程(3⁃12)图3-22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例3-7塔式起重机的结构简图见图3-22。设机架重力500kN,重心在G点,与右轨B相距a=1.5m。最大起重量250kN,与右轨B最远距离l=10m。平衡物重力为G,与左轨A相距x=6m,两轨相距b=3m。试求起重机在满载与空载时都不致翻倒的平衡物重G的范围。解取起重机整机为研究对象。起重机在起吊重物时,作用其上的力有机架重力W,平衡物重力G,起重量P以及轨道对轮A、B的约束力FA、FB,这些力组成平面平行力系,受力图如图3-22所示。起重机在平衡时,力系具有FA、FB和G三个未知量,而力系只有两个独立的平衡方程,问题成为不可解。第五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应用解得Gmin=Wa+Pl/x+b=500×1.5+250×10/6+3kN=361.1kN空载(P=0)时,起重机可能绕A轨左翻,在平衡的临界情况,右轮B将悬空,FB=0,这时由平衡方程求出的是平衡物重力G的最大值Gmax。列平衡方程解得Gmax=W(a+b)/x=500(1.5+3)/6kN=375kN在取定x=6m的条件下,平衡物重力G的范围为361.1kN≤G≤375kN。第七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例3-8人字梯由AB、AC两杆在A点铰接又在D、E两点用水平绳连接。梯子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其一边有人攀梯而上,梯子处于平衡。已知人重力W=60kN,AB=AC=l=3m,a=45°,梯子重力不计,其他尺寸见图3-23a。求绳子的张力和铰链A的约束力。图3-23解1)先取人字梯BAC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3-23b所示。第六节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第七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显然梯子在W、FB、FC组成的平面平行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列平衡方程求解MC(F)=0-FB+W=0解得FB=2/3W=2/3×60kN=40kNMB(F)=0FC-W=0解得FC=1/3W=1/3×60kN=20kN2)再选AC杆为研究对象。Fy=0FC-FAy=0(1)选择“最佳解题方案”问题。(2)选择平衡方程形式问题。第七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例3-9图3-24a所示多跨梁,由AB梁和BC梁用中间铰B连接而成。C端为固定端,A端由活动铰支座支承。已知M=20kN·m,q=15kN/m。试求A、B、C三点的约束力。图3-24解若取ABC梁为研究对象,由于作用力较多,则计算较繁。从多跨梁结构来看,梁AB上未知力较少,故将多跨梁拆开来分析为最佳解题方案。第七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1)先取AB梁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3-24b所示,均布载荷q可以化为作用于D点的集中力F(在受力图上不再画q,以免重复)。MB(F)=0-3FA+F=0解得FA=F/3=30/3kN=10kNMA(F)=03FBy-2F=0解得FBy=2/3F=2/3×30kN=20kN2)再取BC梁为研究对象,受力如图3-24c所示。Fy=0FCy-F=0解得FCy=F=20kNMB(F)=0MC+M+2FCy=0第七节物体系统的平衡问题解得MC=-M-2FCy=(-20-2×20)kN·m=-60kN·m负值表示C端约束力偶的实际转向是顺时针。(1)首先弄清题意,明确要求,正确选择研究对象。(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图。(3)选取坐标轴,列平衡方程。(4)解方程,求未知量。(5)讨论和校核计算结果。第八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一、摩擦现象摩擦在自然界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前面讨论物体平衡问题时,总是假定两物体的接触表面是绝对光滑的,将摩擦忽略不计,但绝对光滑的表面事实上并不存在。工程实际中,许多构件的接触面比较光滑而且具有良好的润滑条件,摩擦力不起重要作用,为了简化问题而略去摩擦。但在许多问题中,摩擦力对物体的平衡与运动起着主要作用,因此必须考虑摩擦。例如,制动器靠摩擦制动(图3⁃25a)、传动带靠摩擦传递运动、车床的卡盘靠摩擦夹固工件(图3⁃25b)等。第八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图3-25二、滑动摩擦第八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两物体接触面作相对滑动或具有相对滑动趋势时的摩擦,称为滑动摩擦。1.静滑动摩擦图3-26第八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2.动滑动摩擦继续上述实验,若力G再增加,只要略大于Ffmax,B盘就产生滑动。把两物体间有相对滑动时的摩擦,称为动滑动摩擦,简称动摩擦。此时,出现的阻碍物体滑动的力,称为动滑动摩擦力,简称动摩擦力,以F表示。三、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第八节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也是用平衡条件来求解,解题方法与步骤与前面相同。只是在画受力图时必须加上摩擦力Ff。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Ff为零与Ffmax之间的任何值,应由平衡方程来确定;其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由于Ff是一
本文标题:力学第三章-平面任意力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10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