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四讲--平均数问题(教案)
内部资料1平均数问题一、知识要点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被用到,比如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同学之间、班级之间成绩的好坏。求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求平均数。平均数问题不仅用在求平均分数上,还应用在很多方面。比如由同年龄不同地区儿童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来分析儿童生长发育的情况等。在求平均数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1)被均分事物的总数量;(2)要均分的总份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我们看到,对于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这三个量,只要知道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二、例题例1、乐乐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均分数是85分,后三次的平均分数是90分,问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分析:利用前两次考试的平均分数可以求出前两次考试的总分数,同理,也可以求出后三次考试的总分数,然后用前后几次考试的总分数除以总次数就是所求的平均分数。解:(85×2+90×3)÷(2+3)=440÷5=88(分)答:乐乐前后几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88分。练一练:萍姐姐去爬山,上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下山时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那么,她在上下山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分析: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显然,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等于萍姐姐上下山的总路程除以上下山所用时间的总和。而题目中没有给出爬山的路程,也无法求出爬山路程。为此,我们可以假设山路为12千米,则上下山的路程为2×12千米。解:2×12÷(12÷2+12÷6)=24÷(6+2)=24÷8=3(千米/时)答: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3千米。问:萍姐姐上下山的平均速度,像下面这样计算可以吗?为什么?(2+6)÷2=4(千米/时)(变式练习):小明从甲地到乙地一半时间骑自行车,一半时间步行。步行速度为每小时8千米;骑车速度为每小时24千米。求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分析:题目中没有给出总共行了多少时间,也没有给出甲地到乙地的距离。不妨假设总共行了2小时,那么所行路程就可以简单地计算出,相应的平均速度也可以求出来了。要是设共行4内部资料2小时,6小时等,也同样方便地算得同一结果。解:(8×1+24×1)÷(1+1)=16(千米/时)答: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16千米/时.问:此题的平均速度可以像下面这样计算吗?为什么?(8+24)÷2=16(千米/时)例2、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分析:八个连续奇数的特点就是第一个和第八个的和、第二个和第七个的和、第三个和第六个的和、第四个和第五个的和都是相等的,也就是说,144是4个相同数的和。解:每组数的和是:144÷4=36中间两个数是:(36-2)÷2=1717+2=19因此,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是:11、13、15、17、19、21、23、25.练一练:5个数的平均数是102,如果把这5个数从小到大排列,那么前3个数的平均数是70,后3个数的和是390。问:中间的那个数是多少?解:前3个数与后3个数的总和是:70×3+390=600;5个数的和是:102×5=510;中间那个数是:600-510=90答:中间那个数是90.(变式练习)把自然数1,2,3,4,……,998,999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数的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这三个平均数的和是多少?分析:1,2,3,4,……,998,999是连续的自然数。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平均数是什么特点呢?我们把上述问题先化小到“把1,2,3,4,……,9这九个自然数分成三组,如果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那么每一组的平均数是多少?”因为每一组的平均数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这九个数的总平均数是:(1+2+3+4+…+9)÷9=45÷9=5,正好是这列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用(1+9)÷2=5得到。由此可以推断:从1开始的连续个自然数的平均数可以用(第一个数+最后一个数)÷2得到。如果是连续奇数个自然数,那么平均数就是这列数中间的那个数。解:因为每一组的数平均数恰好相等,所以这个平均数应该和总平均数相等,并且这个平均数应该是:(1+999)÷2=500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答:三个平均数的和是500×3=1500.例3、有六个数排成一列,它们的平均数是27,前四个数的平均数是23,后三个数是34,求第四个数是多少?分析:前四个数与后三个数中,第四个数重复计算,所以这七个数的总和比六个数的和多的数就是第四个数。解:23×4+34×3-27×6=92+102-162内部资料3=32答:第四个数是32.练一练: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阿呆、乐乐的年龄之和是24岁,阿呆、丫丫的年龄和是20岁,乐乐、丫丫的年龄和是16岁。问: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解:由题目可知,24+20+16得到的数是2个阿呆、2个乐乐和2个丫丫的年龄之和,因此将该数除以2就得到阿呆、乐乐和丫丫三人的年龄之和。(24+20+16)÷2÷3=10(岁)答:阿呆、乐乐和丫丫3人的平均年龄是10岁。(变式练习)丫丫期末考试语文、数学、常识平均成绩是85分,外语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提高了2分。问:丫丫外语考了多少分?分析:要求出外语考了多少分,必须先分别求出3门功课和4门功课的总分数。由三门功课平均分数85分,可以求出三门功课的总分数85×3=225(分),又由外语成绩公布后,他的平均分提高了2分,可得他四门功课的总分数是:(82+2)×4=348(分),因此,总分之差就是外语成绩了。解:(82+2)×4-85×3=348-255=93(分)答:丫丫外语考了93分。例4、为了支援西部,1班班长小明和2班班长小红带了同样多的钱买了同一种书44本,钱全部用完。小明要了26本书,小红要了18本书。回校后,小明补给小红28元。问:小明、小红各带了多少元?每本书的价格是多少?分析:因为两人带了同样多的钱,刚好买了同一种书44本,因此,每人的钱恰好能买这种书的数目是:44÷2=22(本)。小明补为小红的28元钱,是小明多买的书的价钱,也就是4本书的价钱。解:每本书的价格为:28÷(26-44÷2)=7(元)小明、小红各带的钱数:44×7÷2=154(元)答:小明、小红各带了154元,每本书的价格为7元。练一练:一个旅游团租车出游,平均每人应付车费40元。后来又增加了8人,这样每人应付的车费是35,问:租车费是多少元?解:后来增加的8人所付的总费用为:35×8=280(元)增加8人后,每人应付的车费减少了:40-35=5(元)后来增加的8人所付的总费用应与原人数所少付的总费用相等,因此:原有人数为:280÷5=56(人)租车费为:40×56=2240(元)答:租车费为2240元。(变式练习)今年前5个月,小明共存钱21元,从6月起,他每月储蓄6元钱,那么从哪个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内部资料4解:前5个月,小明每月平均存钱:21÷5=4.2(元)若要平均储蓄超过5元,则需要从后几个月的储蓄中挪出一部分给前5个月,且需要挪(5-4.2)×5=4(元);而从5月起,每个月储蓄6元钱,6-5=1(元),即每个月可以拿出1元补给前5个月,4÷1=4(个),所以从5+4+1=10月起,小明的平均储蓄超过5元。例5、某商场食品部将10千克巧克力糖,12千克奶糖,8千克水果糖合成一种混合糖。已知巧克力糖每千克18元,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6元,求混合糖平均每千克多少元?解:混合糖的总价钱是:10×18+12×12+8×6=372(元)混合糖重:10+12+8=30(千克)混合糖平均每千克的价钱是:327÷30=12.4(元)答:混合糖每千克的价钱是12.4千克。练一练:牛奶糖每千克17.8元,巧克力糖每千克21元,牛奶糖5千克与巧克力糖多少千克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元?解:每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少:19-17.8=1.2(元)5千克牛奶糖的价钱比混合后5千克的价钱少:1.2×5=6(元)每千克巧克力糖的价钱比混合后每千克的价钱多:21-19=2(元)要想混合后平均每千克19元,则需要巧克力糖:6÷2=3(千克)答:需要巧克力糖3千克。(变式练习)商店用相同的费用,买进甲、乙两袋不同的糖果,已知甲袋糖果每千克需要6元,乙袋糖果每千克需要4元,如果把两袋糖果混合在一起,那么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多少元?解:假设商店分别用了12元买来甲、乙两袋糖果,则甲袋糖果有:12÷6=2(千克)乙袋糖果有:12÷4=3(千克)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12×2÷(2+3)=4.8(元)答:这种混合糖每千克的成本是4.8元。
本文标题:第四讲--平均数问题(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35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