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训练
2009年考纲解读及备考建议2009年1月.太原新考纲要求(文学作品)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类文本质疑阅读方法例说文学类文本的质疑阅读方法例说说在前面的话阅读理解在一年一度的高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质疑审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考生是否能够有效地感知、体悟、欣赏和获取阅读文本中的信息,往往取决于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虽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学生质疑审美阅读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质疑审美阅读的良好习惯,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科学鉴赏和评价阅读文本是大有裨益的。换言之,抓阅读教学是大有甜头的。文学类文本的质疑阅读方法例说说在前面的话必须养成学生的质疑阅读习惯,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一种受益终生的能力阅读能力是高考必须具备的能力习惯是可以养成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方法的阅读版块是复习备考不可忽视的内容一、高考文本特点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择,是阅读题命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内容品位及难易程度不仅直接关系着试卷的水平、风格及检测的信度与效度,更是课程理念、教学导向的直接体现。“高考文学类文本”,比教学及生活中“课文”的范围要小得多。它起码要符合下面几个条件:A.字数在千字左右;B.难度适合区分高三毕业生阅读水平;C.有一定文化含量,有良好的价值导向;D.有较强的文学色彩。二、备考中的精读质疑,是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有效途径“质疑”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可谓历史悠久。“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同样宋代教育家张载特别强调“善疑”:“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不仅如此他认为还须“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经学理窟·义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问题的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也就已经被他自己克服了。上述中外名家的经典名言,对于语文阅读与鉴赏教学,给予了有益的启示。然而,现实高考备考我们常看到:教师满堂的分析串讲,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依据试卷问题大量练习,学生被动答题,效果不彰。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运用恰当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探讨钻研,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这种文本阅读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加强学生的元认知,对高考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注:元认知,对自己认知的认知,即对自己是否能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有效方法,自己心中的定见。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是文本阅读课上学生个体的一个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提出疑问、独立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在质疑审美阅读中,教师应做学生的典范。要给学生指路。文学类文本的质疑阅读方法例说话题简释“文学类文本”诗歌类文本散文类文本小说类文本“审美”对阅读者的要求——乃欣赏领悟非应试更非应付亦是对阅读文本的要求——有审美价值的而非鄙俗之文(《我给书虫当夫人》)文学类文本的质疑阅读方法例说“阅读方法”或说阅读技巧是走进文本的钥匙亦是应对考试的招数“例说”(讲座的)一种态度非理论的——少谈点“主义”少谈点“玄学”(中学还未到与理论结婚的“法定年龄”一盆土也不能种植赖以生存的谷物)可操作性——现身说法的有针对性的(高考)实用的但愿是不白听的文学类文本的质疑阅读方法例说质疑阅读方法之一——外位(整体)质疑法最基本的审美阅读意识高屋建瓴整体观照外位(整体)质疑法之“外位”阅读文本的体裁类型文本生成的时代背景作家(或作者)的个性风格题目的显性或隐性意义文本后相关的注解说明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一、对文本的体裁类型质疑—什么文体?文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质疑阅读方向亦不同散文写景、状物的→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有其景乃生其情2008年北京试题:《碧云寺的秋色》(钟敬文)叙事、写人的→叙述为主→因人写情→有其情乃写其人2007年湖南试题:《忆刘半农君》(鲁迅)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散文哲理、言志的→议论为主→托物说理→见其物而悟其理2007年广东试题《泥泞》(迟子建)诗歌文体特征与散文相似质疑阅读方向亦相似▲小说三要素——小说审美阅读的基本方向人物(性格特点与社会意义)情节(构成)环境(营造、类别及其作用)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二、对文本生成的时代背景质疑文学类文本总是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这个“特定时期”就是文本背景诗歌类读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08湖北卷)临江仙[宋]侯蒙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宵中。【写作背景】据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侯蒙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⑵《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幽默诙谐乐观自信志向高远)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2004年全国题:《大地山河》(茅盾)文末提示:写于1941年8月19日——《白杨礼赞》2005年全国题:《春天的梦》(苏叔阳)文末写作日期交代:1981年2月3日春节前夕第17题:本文的题目是“春天的梦”,文中又多处将“春天”与“梦”联系在一起,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的春天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三、对作家(或作者)的个性风格质疑所处时代(国度)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人生遭际不同,作品的风格自然也不同陶渊明:恬适冲淡;李白:豪放飘逸;杜甫:顿挫沉郁;苏轼:洒脱达观王维:隐居终南山前后;李清照:宋朝南渡前后;杜甫:初到成都与离开成都后鲁迅:深刻犀利;沈从文:自然隽永;钱钟书:幽默睿智等等——贵在用心重在储存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四、对题目的显性或隐性意义质疑题目有如人的双眼,不仅呈现出文本外在的美,也能透视出文本内在美的特质。审视题目显性的或隐性的意义,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思路,提炼文章的主旨,还可以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阅读文本的思想内容作出科学地评价。杜甫《倦夜》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倦”指的是什么倦了?题眼:倦指:身倦→心倦主旨:对时局动荡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评价:忧国忧时的情怀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绵绵土》(2006年全国卷)问:作者是为写“绵绵土”而写《绵绵土》吗?答:不是,为了写故乡之思问:为什么用“绵绵土”作题目?答:借代之法,代故乡的习俗,进而代故乡问:作者为什么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写起?答:沙漠乃绵绵土的母体(故乡)试题:除了以“沙漠——绵绵土——沙漠”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本文还另有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的三个关键词语。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落叶是疲倦的蝴蝶》(2007年福建卷)散文以诗化的语言,营造出一种凄婉而明丽的意境,抒写如叶思归根的游子对如叶落地的已逝母亲的无尽思念以及一个游子长年在外飘泊追求自己的事业而未能恪守孝道照顾母亲的愧疚。(此题目写什么?什么含义?)此题乃文之眼辞格:比喻双关落叶:喻如叶坠地的母亲喻如叶归根的游子疲倦:母亲→终生辛劳游子→长年奔波蝴蝶:纯美的母爱凄美的乡思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带着村庄上路》(2004年全国春季卷)质疑:“村庄”怎么能带着?而且能在路上走?题目中的“村庄”属于借代之法,借代不可割舍的故土情愫,借代故乡纯朴、勤劳和善良的品质。主观表述题:(1)“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是什么?(2)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3)联系全文,说说你是如何理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所说“我要带着我去上路”的。文学类文本的题目,甚至就是走进文本的一把钥匙,有了这把钥匙,考生就可以坦然地解读文本,斩获所有试题,得到准确有效的答案。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总想为你唱支歌》(07全国Ⅰ卷)“总想……唱支歌”,歌颂什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下,顽强的生命意志;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为你”——“你”指谁?——左公柳,民勤人,枯死的胡杨林及他们所代表的顽强不屈的精神14.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6分)答:不畏困难,敢于向命运抗争,用意:突出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和人的顽强意志。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五、对文本后相关的注解说明质疑为什么命题者要给注解说明?①交代写作背景,降低阅读难度;②暗示答题思路,降低考查标准。注解对于审美的意义,诗歌为最,小说、散文次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04年潍坊题05年福建题)[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暗示诗人愁去喜来的浪漫情怀试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拟人飞雁有意君山多情愁去喜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不求甚解:于盛夏炎热之时写清爽幽邃之境,抒悠闲旷达之情[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含英咀华:诗中透露出的是一种悠闲宁静的环境气氛,而在这悠闲宁静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遭排挤受压抑的深沉的苦闷和悲哀。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8全国卷2)春日即事李弥逊①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象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阅读方法之一——外位质疑阅读法《壶口的黄河》(肖铁)(2005年广东高考试题)【注解】“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Ludwig),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此注看似无关紧要,实则不可或缺试题: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解读:其含义与这条注释密切相关。答案:“‘该有人为黄河作传’,因为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应是中国人的自传’,是指应该由中国人自己为黄河作传,而不是像非洲的尼罗河那样由欧洲人来作传。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答案都暗含于这条注释之中。阅读方法之二——结构质疑阅读法结构有如一个人的模样,是任何一种文本都具有的外面特征,是阅读的第一印象。
本文标题:文学类文本的阅读能力训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5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