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核心肌群在脑瘫儿童训练中的重要性
核心肌群在脑瘫儿童训练中的重要性阜阳市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白蔚阶摘要:核心肌群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这一区域。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等组成的肌肉群。一个人无论看起来有多么强壮,如果其核心肌群薄弱,那终究只是个空架子。核心肌群功能,及其在CP儿训练中的作用意义。关节词:核心肌群、脑瘫一.所谓“核心”是人体的中间环节,就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是由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核心肌群是指负责维持脊椎稳定的肌肉群。一脊柱为人体的中轴,共33节,其中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骶椎5节,尾椎4节,骶椎和尾椎呈融合状,故实际参与活动的仅26个椎骨。此26节借助周围肌群、椎间连接和关节囊构成一个活动自如,且有强大支撑力的链条状结构。脊柱主要功能是保护脊髓,维持人体活动和承载负荷。也是许多骨骼肌的附着部位,具有支持体重和运动,它参与构成胸腔、腹腔和盆腔,保护各腔内的器官。同时,它还为我们的信息中枢-脊髓和脊神经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支配内脏活动的自主神经提供适宜的环境。在生命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旦脊柱出现了问题,将会严重影响人体生命信息的即时通达,进而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脊柱矢状面有4个生理弯曲,它们增加了脊柱的柔韧性、增强了对震动的缓冲作用并且在椎肩关节水平保持了足够的限制度和稳定性,进而保护了头部器官特别是大脑,适应了人类直立行走的需要。脊柱——姿势二脊柱的姿势是指脊柱的空间位置。正确的姿势能保持脊柱的正常弧度,使肌肉处于平衡及松弛状态。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长期姿势不良,不恰当的负重或者椎体先天性的畸形都会造成脊柱的异常弯曲,影响美观和脊柱功能,严重时影响相应的器官功能。•在矢状面上发生的异常弯曲有前凸和后凸,胸椎后凸增加则形成驼背:胸椎的后凸减少而且腰椎的前凸减小时则形成平板背。坐站时姿势不正确,会增加腰背部的负荷,当前凸增加时,重力后移,可引起关节退变;而后凸增加时,则易引起韧带慢性劳损,导致肌肉疲劳或疼痛。•脊椎在站立时矢状面的曲线会呈现出滑顺平衡的状态,而在额状面脊椎则是呈现垂直的排列。功能上腰椎主要负责承担身体重量。除了双腿和臀部外,整个人的重量都是由腰椎所承担。个体如果能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保持良好的站姿和坐姿就能够减少下背痛的发生率,不但能帮助椎间盘缓衝活动中对脊柱所產生的压力,而且能让骨盆所承受的压力也是最小的(Liemobn,&Pariser,2002)。1.脊柱——柔韧性脊柱的柔韧性可以用活动度来表示,脊柱的活动度是指脊柱的屈身活动范围的大小。正常脊柱有其相应的正常活动范围,超过此范围的活动即为过度活动,容易造成脊柱不稳甚至损伤;而活动度不足以至不能满足运动需要时也容易造成运动损伤。适宜的脊柱活动,能避免脊柱局部负重过大,避免脊柱运动损伤的发生。2.脊柱——稳定性脊柱的稳定性是指人体维持脊柱正常姿势,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能力。强健的脊柱肌肉可以保持脊柱的稳定性、减轻脊柱的负荷、加固脊柱,防止发生劳损、损伤以及脊柱不稳甚至滑脱,椎间盘突出等脊柱疾病。二.核心肌群,指的是位于腹部前后环绕着身躯,负责保护脊椎稳定的重要肌肉群,腹横肌、骨盆底肌群以及下背肌这一区域。核心肌群主要是由腹直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等组成的肌肉群。一个人无论看起来有多么强壮,如果其核心肌群薄弱,那终究只是个空架子。如果核心肌群没锻炼好,其他部位再怎么锻炼,整个人看起来还是姿势不正、弯腰驼背。借助训练核心肌群的局部运动,除了可以减少脂肪囤积,也可以加强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帮助核心肌群更有力地支撑上半身,达到改善姿势的目的。1.核心肌群的类型核心肌群主要为提供脊椎稳定的基础,而其属性又分成,整体性穩定肌群与局部性稳定肌群,为躯干的稳定力量取决与健全的静态和动态部分。静态指的是脊柱、韧带、筋膜与椎间盘;动态部份則指腹內压及附着在脊椎上的拮抗肌群所造成的共同收缩等。⑴整体性稳定肌群:主要是用来控制脊椎动作的方向,未附着脊椎上,但利用产生较大的力矩,来平衡外力所造成的冲击。(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群、大腿及臀部肌群)⑵局部性稳定肌群:深层的肌群,做较静态的局部性稳定,附着脊椎上,微调脊椎,稳定脊柱,但不负责身体移动的动作。(多裂肌、腹横肌、腰大肌、腰方肌、横突间肌、脊间肌和骨盆底肌等)三.核心肌群的功能1.核心肌肉群担负着稳定重心、传导力量等作用,是整体发力的主要环节,对上下肢的活动、用力起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强有力的核心肌肉群,对运动中的身体姿势、运动技能和专项技术动作起着稳定和支持作用。它们会在四肢的活动之前先收缩来稳定躯干中段,让四肢的动作能有效率、且顺畅地进行。但是一般人常因姿势不良或缺乏运动,致使核心肌群的收缩能力变差,脊椎时时暴露在巨大的压力之下而不自知,这当然也是下背痛如此普遍的主要原因之一。2.Hodges与Richardson以针刺式电极比较躯干与四肢肌肉的反应时间,结果发现正常人由上肢或下肢启动的动作中,躯干肌肉会比四肢先收缩,而最早收缩的是核心肌群。3.诚如前述,保护脊椎的关键在於深层核心肌群,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靠著筋膜相连的腹横肌和多裂肌。深层核心肌群保护脊椎的模式是:当腹横肌收缩时,会拉到筋膜而带动多裂肌做协同收缩,其结果就是增加腹部的张力,以支撑脊柱[腹內压有时也被称为躯干内压,腹內压的形成,有腹部肌肉、橫隔膜和骨盆底肌共同参与收缩换句话说,即为核心肌群的收缩。腹内压的启动与核心肌群共同收缩对于提供良好的脊椎稳定扮演很重要的桥梁。]。当然,除了横向的肌肉收缩外,在腹部上方的横膈膜和骨盆底面的肌肉群也是缺一不可的角色。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所以按照神经发育学的规律康复训练的顺序也是遵循由头到脚的原则,即由头控到躯干控制、有躯干控制到骨盆、等等。躯干控制能力的发育时期是在头的控制能力得以发育之后,但两者在发育过程中也有重叠之处。只有在肩胛带和躯干开始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时,头才可以自由的活动,而头部的运动又可引发躯干的代偿运动。躯干控制能力的提升主要是核心肌群的训练。所以核心肌群的训练对患儿头部控制能力的提升还有、坐位、站位、行走能力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四.核心肌群的训练意义:1.提高动作质量,稳定身体姿势;2.保证较好的能量传递;3.改善肌肉协调和平衡,增强本体感受能力;4.有效地提高身体控制能力;5预防运动损伤。五.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交流障碍、行为异常及其他异常。脑性瘫痪是小儿期因脑损伤而引起的运动障碍,也是小儿时期运动障碍的主要疾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非进行性病变引起)。1.神经发育治疗的法的主要概念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疾病和发育障碍所引起的症状,不是单纯的肌肉瘫痪,更重要的是导致某种程度的运动功能丧失,以及产生异常姿势模式与异常运动模式。神经发育学治疗法的治疗手法不是活化某一块肌肉,也不是单纯的伸展某一肌群,而是通过促通运动模式的协调性,来达到姿势的协调性,进而改善患儿的运动功能。利用运动、姿势、与姿势肌紧张的强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修正其中一方方面的功能,以改善另两方面的功能。发育的过程中并不是在获得某个发育指标或一个活动之后再发育下一个指标和活动,而是在同一过程中,同一水平的多种活动能力相结合的结果。运动的多样性和运动的连续性是以重复模式进行发育。2.正常的发育过程,最先促通的应该是单纯的运动,然后促通复杂的运动。只有在早期获得了比较单纯的运动及单纯运动构成要素的组合之后,才能使复杂运动得以发育完成。所以,常把单纯的运动构成要素看做是“协调性运动的前阶段”。最重要的基本协调性有头部及躯干的矫正能力,以及躯干、肩胛带和骨盆带这些近位部的稳定性。所以需要核心肌群的相互协调和相关部位的核心肌群的肌肉力的训练。六.核心稳定性(corestability)是指在运动中控制骨盆和躯干部分肌肉的稳定姿势的能力。“核心”意为中心,主要部分,人体的“核心(core)”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它们正好处于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因此人体核心部位是靠近人体的中心,维持人体重心稳定性的部位。人体重心是身体稳定的关键因素,所以保持重心平稳是提高动态稳定能力的前提。在人体,研究者将核心部位定义为膈肌以下至骨盆底肌之间的区域,包括脊柱、髋部,由躯干、骨盆相关肌肉(核心肌群)维持。按照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念,核心部位的稳定,为上下肢运动创造支点,并协调上下肢发力,使力的产生、传递和控制达到最佳化。先强化骨盆肌群肌力的训练以加强骨盆稳定的控制,然后再进行步行训练。遵循爬行—直跪—跪走—半跪—交替半跪—半跪站立起的发育顺序训练,直到患儿可以稳定半跪站起,骨盆稳定控制完成后再进行步行训练。与传统的训练方法相比,这样的训练方法更明显的改善患儿步态异常,提高步行能力。脑瘫患儿核心稳定性与行走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A、摆动相:大多数脑瘫患儿都存在廓清障碍,而骨盆的稳定性也参与廓清机制。表现在行走中骨盆在冠状面上进行左右的倾斜,倾斜的角度大约为5°,可以减少重心的上下移动。摆动相骨盆向下的倾斜与对侧支撑相的骨盆侧移相结合共同完成有效的重心转移,而有效的重心转移是由支撑侧的臀中肌和对侧躯干侧屈肌共同完成的。这需要臀中肌有很强的离心收缩能力。B、支撑相:立位的完成要求维持躯干的直立、髋关节伸展和脊柱的稳定,而核心的动摇性则直接影响立位的实现。C、平衡问题:步宽增宽是步行时平衡能力差的直接表现,它可以导致身体重心在冠状面上运动幅度值的增大,而一个不稳定的核心则直接影响了重心的控制。七.核心稳定性训练与脑瘫传统康复训练的优势:1、大部分是主动运动,避免了脑瘫患儿主动运动不足的现象2、更接近人体的自然的运动,并且避免片面的肌肉训练,防止导致肌力不平衡3、提供一个不稳定的支撑面,使躯干的深层稳定肌和表层运动肌更加全面地投入到平衡及协调反应的调节中,4、训练方式多样如开链、闭链,其中以闭链运动为主。1.核心大肌群的力量训练:主要是通过等张训练或等长训练提高患儿核心背阔肌、腹外斜肌、竖脊肌、臀大肌、臀中肌、腰大肌等的力量,如仰卧起坐训练、搭桥训练、体轴回旋、弯腰拾物训练、俯卧位抬腿训练等;另外还可进行扶站位骨盆控制训练、立位姿势控制训练或立位促通板上被动站训练等以增强脑瘫患儿的骨盆与躯干的控制能力。深层的小肌肉群的训练及患儿平衡性、协调性的训练:借助巴氏球、平衡板、圆滚等康复器材增强脑瘫患儿在运动中稳定关节和控制重心的能力,如平衡板上的膝立位、坐位、四爬位、立位训练,巴氏球上的坐位、跪位平衡训练等。2.核心稳定性训练徒手练习:如俯卧位肘支撑练习,侧撑练习以及等长转体等。借助器械的练习:如悬吊运动练习(slingexercisetherapy,SET):仰卧单(双)腿提髋、仰卧躯干旋转并伴提髋、仰卧提髋伴伸屈下肢、俯卧肘支撑、仰卧屈膝、侧卧提髋等,还可以通过平衡板、滚筒、弹跳床等达到训练目的。借助bobath球的训练:1、患儿床上仰卧,双足放于球上,利用躯干力量将臀部抬离床面,髋关节伸展,并保持下肢与躯干呈一条直线,膝关节伸直和球的稳定,2、患儿保持姿势1,然后双上肢离开床面3、患儿保持姿势1,双腿向左侧或右侧旋转直到一腿压在另一腿上,同时注意保持双肩不抬离床面和球的稳定性,4、患儿保持姿势1,同时抬起伸直的一侧下肢,双侧交替进行,5、患儿床上俯卧位,双足放于球上并伸直膝关节,双手支撑床面并双肘关节伸展,使下肢与躯干成一直线,6、患儿垂直坐于球上,治疗师双手扶其骨盆两侧,患儿尽量保持躯干稳定,通过前后或左右移动球,做腰部屈曲、伸展或侧屈运动7、患儿仰卧于bobath球上,髋关节伸展大腿与躯干呈一直线,膝关节90°屈曲,保持该姿势或者左右来回晃动躯干,并保持球的稳定,8、患儿保持姿势7,双手握住,躯干旋转并保持髋关节伸展和球的稳定。(如果患儿不能独立
本文标题:核心肌群在脑瘫儿童训练中的重要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5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