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2019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
1-8章简答辨析论述考点汇总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需要。(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4)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例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简○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4.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简○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5.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例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本题说法错误。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首先,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它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部分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影响作用,但不能够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6.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简(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7.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发展规律)(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有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启示:教育必须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的顺序,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适应最近发展区。)(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启示:不同阶段不同质,不能搞“一刀切”,量力而行,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教学内容。)(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教育启示:不同时期不同速,抓关键期)(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机体之间的互补、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的互补,即某一方面机能受损,可通过其他方面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教育启示: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进行比较,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异。(教育启示:因材施教)8.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简○辨○材内部因素①遗传——可能性(物质基础)遗传的意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辨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的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②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外部因素③环境——现实性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环境把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④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对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得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即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9.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简(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0.教育目的○单○辩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在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总要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和规格上的具体要求。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目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单11.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辩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教育目的分为三个层次性: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是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也是具体化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12.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单○简○辩(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例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这句话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13.简述全面发展五育的关系德智体美劳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14.美育的意义(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4)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第二章中学课程1.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2016下真题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活动课程的特点包括:(1)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2)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3)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2.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2013年真题看看)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人,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该理论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科学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而这些文化科学知识的精华就包含在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里。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门学科的知识。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的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这些主张对学校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而至今仍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优点: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容易把各门知识割裂开来,不能在整体中、联系中进行学习;编制的课程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对实际生活和生产实际不够重视,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学以致用。)3.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三维课程目标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是课程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起积极的态度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例题:教学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5下真题)这句话是正确的。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鱼”是指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授之以渔”是指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重视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题干符合新课改教学观的要求,因此是正确的。4.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和编排的总体性规划,是教育行政部门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课程标准。是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3)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5.简述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2014下真题)(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6.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学生三大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2)学科特征和性质;(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7.简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预测)(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2)综合课程观,即课程设置要更加综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视角以适应现实。(3)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更加“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4)
本文标题:2019上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论述题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8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