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旅游娱乐 > 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唐建兵
“茶马古道”一词最早出现于木霁弘、李旭、陈保亚等六位学者编著的《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一书,泛指存在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一带,绵延数千里,穿行于滇川藏等交接区的核心区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重要商贸经济通道,包括青藏道(部分与“唐蕃古道”交叉重合),滇藏道(即“北线”)和川藏道(即“南线”)等三条主线路。“茶马古道”南线从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普洱、四川雅安(古称雅州)等产茶地出发,穿行于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三江流域,向西经昌都(古称察木多)汇合至拉萨(古称逻些),最后通向喜玛拉雅山西侧的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古道。其中,川藏“茶马古道”沿线大多是汉藏民族交错聚居之地,亦是“地势差异最复杂、中纬度海洋性冰川最发育、地表作用最活跃的高原,拥有众多而又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1],是极具开发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一、川藏“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历史源起川藏“茶马古道”从产茶区雅安一带出发,向西经康定(古称打箭炉)、昌都进入卫藏地区。再由拉萨向西,经过日喀则、亚东等地通向境外的不丹、尼泊尔、印度等南亚国家。全长3100余千米,主线路摘要:曾兴盛于史的川藏茶马古道,作为潜在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与多样性、古老性和民族性、集中性与组合性等独特优势。文章提出开发利用川藏茶马古道的旅游资源,需整体规划、分段打造,突出重点、树立精品、发掘亮点、酿造绝品;凸显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特色,实现专线旅游和专题旅游良性互动;针对区位资源现状,打好“组合拳”,充分实现川藏茶马古道沿线旅游与周边风景名胜区旅游的有机结合;建立并逐渐完善古道沿线交通、食宿等配套服务设施;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域外影响,不断拓展国内、国际“两个旅游市场”。关键词:茶马古道;旅游资源;民族文化;汉藏聚居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738(2014)01-037-08收稿日期:2013-10-24作者简介:唐建兵,男,汉族,四川三台人,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民族旅游。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TIBETUNIVERSITYVol.29No.1Mar.2014第29卷第1期2014年3月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唐建兵(淮北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淮北235000)--37--37具体大致分为三个路段。雅安至康定为第一段,全长约400千米,山高谷深、道路奇险,茶叶运输主要靠背夫驮运,真可谓川藏“茶马古道”上最艰辛、最神秘也是最苍凉的一段,分为“大路”、“小路”通向康定。“大路”俗称“官道”,从雅安向南,经对岩、八步、露石、飞龙岗、荥经、六合、花滩、露口、凰仪,翻越大相岭,然后向西北途经草鞋坪、羊圈门、清溪、富庄、泥头、三交、飞越岭、化林坪、隆坝堡、沈村、德威、摩岗岭、磨西、雅加埂、木雅后到达康定。康熙四十五年(即1706年)沪定桥建成后,运茶无需再经过沈村,而改由隆坝堡至冷街、泸定桥、烹坝、回马坪、冷竹关、黄草坪、大岗山而至康定。相对而言,“大路”沿途驿站、客栈都比较多,商旅行人、马帮等来往相对方便。“小路”又称“商道”,夹岸沟深、悬崖峭壁,从雅安向西至宋村后再渡青衣江,经飞仙、多功、始阳、梅岭、天全、甘溪、仙人桥、紫石关、大人烟、西路口,翻越二郎山而至化林坪并引入“大路”通往康定。康定至拉萨为第二段,全长2000余千米,地势相对平坦,以骡马和牦牛为主要运输工具。茶叶到此以后,一部分通过锅庄销往康定周边区县及玉树的部分地区,大部分经南、北两路运往拉萨。北线即“川藏商道”,从康定出发,经乾宁、道孚、炉霍、甘孜、德格、岗拖、同普,抵达昌都,再经思达、硕督、窃黎、太昭等地达到拉萨;南线即“川藏官道”,亦从康定出发,经雅江、理塘、巴塘、芒康、左贡,并于昌都与北线汇合而至拉萨。拉萨至亚东为第三段,全长400余千米,出拉萨之后,沿雅鲁藏布江流域一路西行,经日喀则、堆洗谷、江孜,至西藏通向南亚的重要商埠亚东,沿途较为平缓,土地肥沃、水草丰茂,食宿条件总体较好,极大地方便了商旅行人。茶叶经此外销邻邦。仍需提及的是,上述线路是川藏“茶马古道”的主干线。除此以外,在主线沿途,还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若干支线,譬如从雅安北上,经松州通向甘南支线;从康定出发,经德格向北,经柯鹿洞、竹庆、俄滋至邓柯后,沿金沙江逆行而至青海玉树、西宁等地,达甘肃临潭支线;昌都向北,经拉穆达、尼得、色鲁马、康达结、载里而至玉树支线;由昌都向北经类乌齐、丁青通往藏北地区的支线;等等。据史料载,川藏“茶马古道”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蜀地商人已经携茶叶等物至大渡河以西一带,与邛人、笮人、冉庞人等当地氏族、部落进行物物交换,由此形成的简易通道,史称“旄牛道”,即川藏“茶马古道”的前身。沿袭至唐代,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对内地茶叶依赖程度的提高,朝廷开始推行榷茶制,除了组织“官力”将四川茶叶运至西北互市易马外,还特别准许雅茶可以在天全(古称碉门雄)、灵关、黎州(即汉源县清溪镇)一带与藏族进行茶马交易。也正是在这个时期,雅州方圆数百里“以茶易马”贸易渐而兴盛起来。但是,“汉、藏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大规模开通与兴起应是在宋代,亦即吐蕃崩溃以后的分裂时期”[2]。一方面因为饮茶习俗在藏族同胞中推广普及,对茶叶需求量骤增;另一方面由于辽、夏等游牧民族的扰边,战争此起彼伏,造成陕西境内“茶马互市”贸易受阻,致使北宋马源路断。熙宁七年,北宋政府在雅州设立茶马司,统一管理川西一带的榷茶买马事宜。为确保高原藏区茶叶供应,北宋甚至“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3]。元朝时期,允许官贾商旅自行销售茶叶。而顺至明代,迎来了汉、藏茶马贸易的高峰时期。“市买私茶等货,以此缘途多用船车,人力运送,连年累月,络绎道路”[4],乃当时茶马贸易盛景之真实写照矣!至明宪宗成化六年,川藏“茶马古道”遂成为川西进入藏区的正驿,贡道、官道合二为一,成为茶叶至藏的主要通道。至清朝时期,茶叶进入高原藏区数量受限的禁令被取消,从而推动了汉、藏茶马贸易的全面发展。康熙四十五年,沪定桥建成后,改写了马帮、背夫们运茶渡河依赖舟楫和溜索的探险历史。以此为开端,川藏“茶马古道”便成了川西南地区集官道、军事道、贡道、茶道于一体,直接通往高原藏区的重要通道。二、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估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这条曾经为汉、藏民族关系构建发挥过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川藏“茶马古道”已不再具有昔日的地位与辉煌,唐建兵: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8--38但作为汉藏民族交往交流、和谐互助的历史物证,作为汉藏人民群众勤劳和智慧的象征,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随着岁月流逝,川藏“茶马古道”多处地段已被时间冲刷、湮没,演绎的恢宏巨篇也离我们渐渐远去,但其间蕴藏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旅游科考价值犹存。那么,应当如何借助川藏“茶马古道”,助推川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呢?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文化线路竞相“申遗”的时代背景下,科学认识川藏“茶马古道”的旅游价值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一)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的优势旅游资源的特质与个性是吸引旅客的关键性因素,亦是旅游开发和发展的生命线。从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景观质量及特征、开发程度等方面着眼,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特征尤为鲜明。1.独特性与多样性川藏“茶马古道”即川西通向西藏的古代茶路,是汉藏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条道路是靠人力背夫、借马帮驮队,于高山深谷间、茂林溪河中,在茫茫的雪域高原上踩踏出来的土路;这条道路,沿线峡谷丛生、崎岖险峻,多处乃飞禽走兽绝迹之地,蜿蜒西行长达数千里,直通“世界屋脊”,蕴藏着运茶背夫的苦难与苍凉,充满了艰辛和神奇。唐宋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凡从事茶背夫业者,都是苦命之人,他们如牲口一般超负重跋涉,付出了无数的血汗和泪水,得到的报酬却难保养家所需。经过时间冲刷后,沿途城镇、村落、建筑、码头、桥梁、驿站等遗迹,背篼、背架、黑茶香、丁字拐子杵、拐子窝痕、马蹄印痕等遗存,活着的“背子”、悲凉的山歌,山脉、河流、浅滩、深谷、丛林、草原、雪域等原始风貌,无一不是川藏“茶马古道”上的独特元素,充满了无尽的魅力。该古道横穿整个川西、藏南,全程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沿途经高山密林、绝壁深谷,地势差异巨大、气候环境复杂、冰川发育成熟、地表物种多样,是我国西部原生态自然、人文景观保护最完整、最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廊。具体表现有:①川藏“茶马古道”途经横断山区、三江流域、青藏高原、高山雪域,地壳运动剧烈、地质结构复杂;②川藏“茶马古道”沿途孕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其垂直带谱囊括了北半球几乎所有的生物种群”[5],被专家称为全球最直观的体温表和中国珍稀动植物的宝库,域内栖息的动物高达400余种,其中80余种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豹、金雕、黑颈鹤、雅鱼等国家I、II级重点保护动物遍及于此,植物物种奇异多样,譬如康定木兰、五小叶槭、珙桐、银杏、桫椤等都是世界上的稀缺物种;(3)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各有特色,异域文化、山水文化、品茶文化、宗教文化等绚丽多彩。2.古老性和民族性川藏“茶马古道”地处滇川藏三角核心地带,沿线地理环境独特而古老,并发现有大量的远古人类文化遗存。昌都的“卡若遗址”(距今4000~5000年),是中国发掘的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代表的原始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遗址中发现大量的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夹砂陶等手工制品,石墙房屋、石砌道路、石墙围圈等原始建筑群。卡若原始文化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原始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而非孤零零的文化个体。雅安汉源“麦坪遗址”(距今4000~4500年),是大渡河流域的中心城市遗址,发掘史前房屋遗址182处、墓葬167座、灰坑725个,陶器、石器、铜器、玉器等各类器物上万件,潜藏着相当大的科考价值。炉霍卡萨湖的“充古石棺墓葬群”(距今约3000年)作为草原游牧民族的公共墓地,是迄今为止我国境内最大的古石棺墓葬群。该墓葬群出土石棺墓275座,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另外,该墓葬群还出土了大批铜器、石器、骨器及玉石、玛瑙等各类装饰品和毛麻制品,科考价值足见一斑。德格县阿须草原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也是他成长和征战的主要区域,藏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约公元前200~300年至公元6世纪)即传颂于此,该史诗被誉为“东方荷马史诗”。此外,亚东英国商务代办处遗址、曲美抗英遗址、康定南地震遗迹、雅安制茶作坊、蒙顶山七株仙茶遗址,等等,都让游客流连忘返。川藏“茶马古道”穿梭于多民族交错杂居地区,为民族文化互动交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自唐宋唐建兵: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39--39盛世以来,随着川藏交接区“茶马互市”的兴起、发展,高原藏区的大批商贾客旅、朝臣贡使进入川西地区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沿线汉、回、蒙古、彝、纳西等民族也有大批的客商、工匠、艺人、戍边士兵进入高原藏区。各民族在长期的接触交往中,增进了对汉文化与藏文化、伊斯兰文化、草原文化、彝族文化、纳西文化的互动和了解。在这条文明古道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信仰相互交汇、影响,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万花筒”[6]。“异文化”间的亲和感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在川藏交接区形成了兼容并蓄、互为相长的多元文化格局。以交接区建筑式样为例,在康定、理塘、德格、芒康、昌都等周边地区,各式建筑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既有体现佛教文化的喇嘛寺,亦有穆斯林文化浓厚的清真寺,还有反映汉文化的土地祠、关帝庙。而民族之间的交融互动为族际婚姻孕育了优质土壤,促进了民族血缘的融合。今天,这些区域民族团结之花依然盛开不衰,已经成为川藏“茶马古道”上一条亮丽的人文风景线。3.集中性与组合性川藏“茶马古道”犹如在沟壑深谷、丛林草莽中绵延盘旋的一条神秘古道,直通“世界屋脊”西侧,沿途要翻越“三大山脉”(即横断山脉、冈底斯山脉、喜玛拉雅山脉),步涉“三大江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越整个青藏高原,奇峰异洞、急流险滩、神山圣湖、地热温泉、雪域风光、旷牧草
本文标题:川藏-茶马古道-旅游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唐建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4983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