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永远的校园》【教学目的】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2.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作者的行文线索;2、感受北大的人文精神,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思索自身发展进程;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永远的校园”中“永远”的涵义;【教学过程】预习:诵读文章,感知大意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对自己曾经的母校印象如何?对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好,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是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二、感受北大谢冕,著名作家、诗人,北大文学院教授,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1.北大历史:1898年成立,原名“京师大学堂”,“改革维新,兴学图强”的产物,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海战海战失败,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的产物);辛亥革命后,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1917年,学者、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任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网罗大批人才,活跃了学术氛围,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先后执教,毛泽东也在图书馆任职,这一时期是北大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也成为了民主运动、革命运动的中心;北大是“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地。1916年10月,国家“211工程”中首批支持的两所大学之一。“小平,你好”口号的提出者,表现了对改革开放的支持。2.北大人物:李大钊、冰心、邵飘萍、毛泽东、陈独秀、周作人、马寅初、冯友兰、梁实秋、季羡林、谢冕,哪一个不是响当当的人物。3.北大建筑:燕园、校门、红楼三、课文研读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2、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3、作者在7—12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Ⅰ、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Ⅱ、不单纯、富有个性;Ⅲ、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活泼;Ⅳ、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4、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北大不灭的精神——北大校园精神的延续)(四)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校园是“永远”的?(校园“永远”在何处?)1、表现了作者对校园永远的记忆和热爱、眷恋、向往、珍惜及对校园永远的祝福、对青年学子的殷切的劝勉——永远珍惜校园,珍惜青春。2、校园对于一个人的青春和生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永远的。3、即使我们不在了,校园会承载着岁月和历史的痕迹,承载着青春的梦想,永远地存在下去。三、课堂小结(结束语)透过三十余年的时空,我们不仅触摸到作者个人的往事,也触摸到中国历史脉搏的跳动。从作者个人的人生际遇,我们也触摸到许许多多普通中国人在历史时空背景下的困惑、伤痛与追求。作者以过来人的身份对青春与生命的思考、对校园的热爱与珍惜之情、对后辈年轻学子的劝勉,就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值得我们深思、铭记。成长拉索尔·贝克教学目标:1、感知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2、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3、懂得只有通过不断尝试,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重点:体会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难点:领会人物形象,理解“母亲”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一导入语。假如你生性胆怯,但迫于母亲的压力,不得不去一家家按门铃和陌生人说话;假如你在蒙蒙的雨夜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中,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又被妈妈逐出家门,被勒令必须把剩下的报纸卖完,方可回家;假如你上周的报纸还没卖完,可是新一周的30份杂志又到了你的手上;……你会怎么做呢?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1、母亲为什么要逼着“我”去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母亲发现我缺乏闯劲,在八岁的时候就让“我”在街头推销《星期六晚邮报》,这是母亲对“我”进行的强化训练,以让“我”尽早适应竞争。2、在推销的过程中,发生了那些事?最终的结果怎样?“我”先是找了一个热闹的地方,等着“人”来买,结果是一份也没有卖掉。然后是在母亲的指导下,按遍了镇里大多数人家的门铃去推销,可还是卖不完那三十份杂志。最后,母亲让多丽丝和“我”一起去推销,结果多丽丝成果显著,而“我”最终也没能掌握推销的技巧。3、课文写多丽丝兴致勃勃地推销《星期六晚邮报》有什么用意?多丽丝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的行为与“我”的推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现出多丽丝的性格与“我”的性格不同。三、分析文中母亲的一些语言描写,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一下她说这些话时的心理活动。1、“你给我有长进点,拉索尔。”答1、母亲对“我”的称呼是很有特点的,她赞成“我”的想法的时候就称呼“我”为“老弟”她不愉快的时候则直呼“我”“拉索尔”。“你给我有长进点,拉索尔”这句话就包着母亲对“我”的不满和责备,包含着对“我”“越来越不成器”的内心的痛苦。2、“最好今晚出去把剩下的杂志卖了。”答2、母亲的这句话语气比较委婉,但话语中透出的是斩钉截铁和不容置疑。3、听完我的解释后,她会递给我那个帆布袋,说:“一次不行试两次……”答3、母亲用她的格言严格要求自己的儿子,也是对儿子的激励和鞭策,朴素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4、“老弟。”她说,“大概你可以当个作家。”答4、母亲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话语中充满了新的发现的喜悦以及对“我”的希望和鼓励。四、品读探究,把握人物形象,讨论:1、“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多丽丝呢?“我”是一个性格内向、喜欢安静又颇有主见的小男孩形象。“我”缺乏闯劲,羞怯畏缩,不敢多说话;在卖杂志的过程中,不敢敲别人家的门,见有人开门就惊慌失措;遭受挫折后,就想放弃,推说自己“没有推销员的天赋”。同时,我渴望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自己的人生追求。我喜欢读书,我的阅读对象很多。在某种程度上,“我”也不乏韧性和闯劲,当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职业后,就暗下决心在这条职业道路上走到底。多丽丝是一个性格开朗、大胆热情、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形象。课文细致刻画了她帮助家里人洗碗碟、敢于向商店老板讨回公道、伶牙俐齿地推销杂志、厉言警告哥哥用卖杂志的钱买苹果等几个情节。从中可以看出,她既是我性格的对立面,也是母亲性格的继承者。2、“我”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怎样看待她对“我”所做的种种设计?要求:听其言,观其行,察其态,抓住细节,品味人物。“我”的母亲她率直、泼辣、急于求成,“她难以掩饰她的厌恶”,又毫不隐瞒她的高兴,她很自信,希望“我”有所建树,对“我”不思进取的性格十分失望却毫不自怨自艾。她又是开明的,一旦发现“我”在生意场上已没有指望,便为“我”留意新的“行当”。于是,她发现了“我”的写作天才,并鼓励我当个作家。四、走进作者,感悟成长。(一)作者介绍:拉索尔·贝克,出生于1925年,母亲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工人。拉索尔天生羞怯,体格瘦弱,性格内向,资质平常。父亲死后,他随母亲从农村辗转来到城市,寄居在舅父家中。时势的艰辛,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过早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分担了家庭的责任。历经人生变故而愈发意志坚强的母亲就把年幼的他推向一家之主的位置。在母亲的不断引导、敦促甚至驱使下,拉索尔八岁做了报童,之后学过音乐,当过仓储市场搬运工、邮局小职员等。经过不断尝试和数次失败,他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自尊和他人的尊重。太平洋战争爆发,拉索尔应征入伍,成为预备役海军飞行员,退役后从地方小报的调查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终于成为一名优秀作家。美国著名记者和专栏作家。被人们成为“当代马克·吐温”1979年,贝克以其犀利机智的政府文章获得普利策评论奖。其童年自传《成长》为他赢得了1983年的普利策传记奖。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二)“我”从一名失败的杂志推销员到一名优秀的作家这一成长转变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1、路是走出来的,成功是不断尝试的结果2、生活是一场战斗,胜利不会属于慢悠悠的人、胆小的人、爱睡懒觉的人、游手好闲的人、放荡不羁的人。五、成长体验,思维拓展:六、作业写写自己的成长故事。七、结束语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总会有很多难以忘怀的事情.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成长的东西。我很重要毕淑敏【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体味文章富含哲理的语言,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作者深邃的思想。2、过程与方法:辩论与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拓展学生知识、情感领域,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区分“我很重要”与“我不重要”两种价值观的本质。一、新课导入投影:“25岁无臂女用脚开飞机“新闻片段,美国亚利桑那州图森市25岁女子杰西卡·考克斯天生缺少双臂,然而她坚持不懈地学会了用双脚代替双手做许多事情。如今,杰西卡会用脚写字、打电脑、弹钢琴、驾驶汽车,最近,她又学会了用双脚驾驶飞机,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只用双脚驾驶飞机的合法飞行员!导语:同学们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在审视人生价值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感觉个体生命的渺小,甚至轻视生命的力量。这个天生无臂的少女,却让她的人生、她的生命活出了耀眼的光芒。因为她能摆正自己的位置,重视生命的过程。这位女孩用她的坚强和努力告诉所有人:“我很重要”。在我们国家也有一位这样的作家发出同样的呼喊,她就是毕淑敏!二、走近作者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长于北京。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医生。17岁赴西藏当兵,在高原部队服役11年,任卫生员、军医。后转业回北京,在北师大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读完心理学博士课程。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三、合作探究(一)同学们,请看看历史上的伟人是如何认识自己。(投影)庄子: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在大山也。牛顿:如果我看的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两句话有什么共同点?我真的很重要吗?毕淑敏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我很重要的?1.“我”是由无数星辰日月草木山川的精华汇聚而成的万物之灵。(自然)2.“我”是人类精神文化之火的承传者,负有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历史)3.“我”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机遇的产物。(诞生)4.“我”是父母浓浓慈爱与亲情的不可失却的承载。(《游子吟》)5.“我”是相濡以沫的夫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高女人与矮丈夫)6.“我”是替子女遮风挡雨的大伞。(地震中保护婴儿的母亲)7.“我”是朋友不可填补的感情空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与俞伯牙摔琴谢知音)8.“我”是自己事业的主宰。(刘翔夺冠)所以,我很重要。(二)课文中说:“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断定“我很重要”的?明确:作者从对生命的尊重与珍爱,对世界和他人的关爱与负责这些角度来断定的。(三)整篇文章都在说“我很重要”,题目也如此,为什么开头作者要从“我不重要”说起?1.明确文章起笔新颖,一直以来,我们的价值观念都在强调他人的重要,否定自我;重视自我,肯定自我是受批判的观点,文
本文标题:中职语文教案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09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