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第八章--女性主义批评
10/14/20191第八章女性主义批评210/14/2019女性主义批评(FeministLiteraryCriticism),是指20世纪后期兴起于美国和欧洲、以女性性别意识为焦点阐释文学与文化现象的批评理论。‘已主要包括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两大分支。英美学派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有凯特·米利特(KateMillet,1934—)、桑德拉·吉尔伯特(SandraGillert,1936—)、苏姗·格巴(SusanGubar,1944—))和伊莱思·肖瓦尔特(ElaineShowalter,1941—)等,法国学派女性主义批评代表人物有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1941—)、埃莱娜·西苏(HeleneCixous,1938—)和露丝·伊瑞格瑞(LuceIrigaray,1930—)等310/14/2019女性主义批评,顾名思义,首先是一种以妇女为中心的批评。其次,批评在这里兼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具有纯粹的文本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具体的文本的研究,揭示出其中隐含的性别歧视和女性意识的内容;其二,具有社会批评的意义,即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究,批判不平等的社会现实。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的再次高涨,女性主义批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展现出一种新的理论生机。各种流派的女性主义批评一方面共同反抗着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种种压抑和迫害,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进行着激烈的争沦、否定和自我发展。所以,作为一种新兴的批评,女性主义自始至终都呈现出复杂状态。410/14/2019第一节女性主义批评方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先驱一、现实背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催生物是西方妇女解放运动,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妇女解放运动亦不可能有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诞生,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后席卷欧美的第二次女权运动直接引发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西方文明发展的历程中,男人作为社会的主宰,其人性、政治地位、权力等方面无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高扬,而妇女则一直是被压抑的对象,在男人面前,女人一直是劣等公民。追求个性解放和社会地位亦成为几百年来妇女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妇女争取解放和自由的历程是与人类争取自由、解放的历程共同向前发展的。510/14/2019一般来说,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宣扬的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思想,被认为是妇女争取自由、解放步伐的开端,它宣誓了妇女意识的觉醒。启蒙运动时期“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更进一步坚定了妇女追求自由、平等、解放的决心。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女性进一步认识到要想求得真正的解放必须彻底摆脱在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在政治地位上独立自主,具有话语权,经过多年来女性族群不懈的努力抗争,1870年英国妇女获得了财产权,1920年到1928年英美妇女获得选举权标志着女权主义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到来。610/14/2019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世界再次掀起了女权主义运动,史称第二次女权运动。第二次女权运动不仅涉及女性在政治、文化、教育、再就业等领域的权利,并进一步表现为对女性本质和女性文化的开掘。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西方妇女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追求自由、平等以及自身彻底解放的时代精神,催生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渊源看,它的理论支点是社会性别,注重揭示、挖掘女性在历史、文化、社会中的被压抑的处境及其产生的根源,它倡导以女性的独特经验和视角重新审视文学史,对一切经典文本进行解构,构建女性话语权力以祛除经典文本中男权文化中心的主流话语,颠覆父权社会和男性中心文学史强加给女性的价值观念,重评女性形象、寻找女性文学史,反叛男权中心文化下文学史的美学价值体系。710/14/2019在文化层面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认为女性绝不能被拒绝于历史的线状时间之外,批判男女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颠覆传统文化中“阳性崇拜”和“父权崇拜”的文化价值体系,批判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主义文化,消除女性“边缘化”现象以建构女性文化价值体系。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同样解构男权社会下对妇女的性别歧视,认为妇女不但不同于男性,而且优越于男性,女性在传统历史中被压抑、歧视地位的形成是“阳性崇拜”和父权政治的结果,妇女要彻底解放毋庸置疑必须对男权中心文化进行全面解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伴随着女权运动的兴盛而兴盛,它一方面得益于妇女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又对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指导作用,所以,它重构文学批评新的理论体系是必然的。810/14/2019女性主又文学批评产生于20世纪较晚时期,在自身理论体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既有与时代背景的渊源,又与先辈理论系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它既有与时代背景的渊源,又与先辈理论先驱的理论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正如肖瓦尔特所说:‘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个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的兴盛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方法论等方面资以借鉴。20世纪是西方文艺批评兴盛的时代,多种文艺思潮和文艺理论交互更替,纷繁并呈:20年代至30年代以来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批评在英美等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50年代至60年代结构主义理论异军突起;60年代末解构主义取代结构主义日渐兴盛,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接踵而至并迅速发展;70年代新马克思主义勃然而兴;80年代以来后殖民理论和新历史主义理论以全新姿态呈现于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20世纪文艺理论交相辉映和迅速发展时期应运而生,它借鉴了这些理论提供的丰富经验、方法和技巧,并加以扬弃、吸收和融化,构筑了自己独特的开放性特色和批评品格,丰富并发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和理论。910/14/2019例如,新历史主义批评方法认为,传统的文学观念将文本与文化语境、文学与社会现实对立,掩盖了文本最初创作的文化语境,使自我意识受到主导意识的猛烈蚕食,文本意义被权力强烈压制,同时它还追求以高度自觉的主体意识对政治原则加以质疑,揭示文化产品与权力的关系。这种理论唤醒了女性意识的觉醒,激发她们重新审视文化产品,挖掘其中男权中心文化的主流话语对女权的掩盖并加以颠覆,以自我意识构建新型的男女权力关系,找寻复杂社会状态下女性的确切定位。后殖民主义理论亦引起了女性对自身在后殖民语境中真实状况的关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以结构主义方法论消解了文学现象和文学批评中存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现象。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评理论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考察女性在社会和生活的处境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方法促使女性主义者在对文学进行研究时,注重文学与作者的创作心理及社会的历史关系,探究作家的生平经历和社会处境对女性创作中自主意识表达的影响。1010/14/2019二、思想先驱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体系的发展是对先辈思想理论继承的结果。女性主义有两个当之无愧的理论先驱者,她们是20世纪前半期对世界文坛和批评界产生重大影响的英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法国的西蒙·德·波伏娃,这两位批评家无论从思想观念还是批评实践方面,都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拓了方向。(一)伍尔夫伍尔夫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1929年出版了《一间自己的屋子》。这篇长篇论文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开创了道路。她以宏大的历史目光一与开阔的思想视野,对女性文学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给当代女权主义批评以多方面的启迪:1110/14/2019(1)她肯定了女性文学有不同于男性文学的独特题材、语言、风格等,并努力寻找妇女良己的文学传统。她追述了18世纪以来以阿弗拉·贝恩为代表的许多妇女作家长期遭到排斥和遗忘的事实,并以自己的切身体验肯定了这些女前辈所开辟出来的文学道路,从而为妇女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中争得了一席地盘。这初步体现了对传统男性中心论文学史观的反叛。(2)她明确提出“双性同体”的思想,认为“在我们之中每个人都有两个力量支配一切,一个男性的力量,一个女性的力量……最正常,最适意的境况就是在这两个力量下起和谐地生活、精诚合作的时候”。这种双性和谐合作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保证。这个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同男性中心的单一批评标准相对杭,而且也可看作是对性别二元对立进行解构的一种最初尝试。(3)她对妇女创作的考察常常注意从她们的经济地位、社会阅历、文化教养等入手,认为在父权制社会中,不仅广泛的生活经验之门对妇女关闭,而且法律和习俗也严格限制了她们的感情生活,这是妇女创作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这种社会学批评,既抨击了男权中心社会对妇女创作的压制,又在方法论上直.接启发了当代女权主义批评。1210/14/2019(二)波伏娃西蒙·德·波娃出版于1949年的著作《第二性》,主要讨论妇女的生存状况,后被奉为“女权主义的宝典”。该书上卷深入探讨了女性的生活、地位和种种神话,下卷主要说明当代妇女从少到老的实际生活经历,研究她们的共同身心状况与生存处境,提出:“一个女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性意识的一部意义重大、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的著作。波伏娃在她的这部理论著作中解构了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的社会底蕴,首先她认为人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区别,女人不是天生的。其次,她挖掘了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的社会根源,认为男女的区别不在于性别方面的原因,而在于社会的决定作用。其三,她探讨了文学史传统对女性的压抑和歪曲。西方文明的发展史可谓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发展史,它在发展和延续的过程中既确立了男权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男权主流话语下的社会传统观念和习俗,它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对女人的社会定位上融入了父权专制和性政治的思想,强调性别特征的非自然化和非稳定化。1310/14/2019所以,波伏娃认为,女性成长的过程即是被社会观念和习俗规定、束缚的过程,女性从一出生便被约定如何梳妆打扮,如何穿衣,如何与别人交往,如此等等,女性的自然天性被压抑形成了男权话语下的女性角色,被社会局限于家庭和生育的狭隘天地里。社会强加于女性的观念和思想,又反过来促使女性按照男性化社会的要求约束、改变自己,去适应这个压抑自己的社会为她制定的价值取向。同时,男权社会剥夺了女性的经济地位和话语权,使女性不得不依赖于男性,为了生存她们去适应男性的一切爱好和习惯,成为男性把玩和欣赏的对象,放弃了作为人的独立自主性,从而成为附属于男性而存在的第二性。造成女性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不是性别差异而是“阳性崇拜”和男权中心文化。1410/14/2019波伏娃为验证女性被男权社会压抑成第二性,在其《第二性》中解读了五位男性作家的作品,探讨了女性被男权中心文化歪曲的事实。她认为,在蒙泰朗的笔下女性只是证明男人崇高、伟大的参照物;克劳代作品中的女性不过是拯救男人的工具;劳伦斯虽然力图探索男、女两性关系的和谐建立,但女性仍然处于屈服和被引导者的地位;布勒东把女性视为优美的诗极尽赞美,但在其文本精神中女性仍被表现为男权主流话语的第二性;司汤达以更加人性化的眼光认知女性,但在其作品中女性仍是被排除在社会主流之外的第二性。波伏娃在论文中强调了女性形象在传统文学作品的显在只不过是男人想象的虚构,她从性别的角度研究了关于女性的若干理论,被后世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家所吸收、继承。1510/14/2019这祥,波伏娃就首次较系统地清算了男性作者的文学作品所虚构的种种“女人的神话”,批评了他们对女性形象的歪曲表现,严格说来,波伏娃的这种分析还只是静态的,但却为后起的女权批评提供了极好的范例。作为先行者,沃尔夫与波伏娃的思想中都还存在不少矛盾,如沃尔夫对妇女作家作品中的性别意识较强略有微词,认为这会损害文学的美学风格;波伏娃有时又用男性的学批评标准来衡量、评价女性的文学作品;等等。但总的说来,她们在思想观念和批评实践上,都为女权主义批评树立了榜样,开辟了方向。1610/14/2019第二节女性主义批评的理论主张根据不同的理论倾向和操作方法,女性主义批评可以分为两个学派:英美学派和法国学派。在英美学派中,美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多些学院特色,而英国的女性主义批评更关注大众文化,强调性别和阶级之间的联系,特别注意运用马克思主
本文标题:第八章--女性主义批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58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