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14.土壤的成分【教材分析】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研究土壤》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土壤的成分、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土壤的成分》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有让学生具体描述看到的土壤分层时那些物质到底是什么,但根据后一课的内容分析,在用水浸泡土壤后,学生要能观察到土壤的分层情况并描述,且发现土壤中是有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的。本节课虽然在一单元中处于起始位置,但与后一课的联系不可忽略。【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其心智和接受能力还处于自己二年级的水平。但经历过两年的科学学习,他们的观察经验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能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但在合作分享的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如果让他们合作观察一份材料的话,可能会引发一些矛盾,因此材料要充足。其次,要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注意力可能很容易分散,因此把握好课堂节奏,逻辑也要梳理清晰。【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组成土壤的成分有空气、水和颗粒大小不同的土壤等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土壤,记录并描述出它们包含的肉眼可见的成分。2.能利用纸巾、水、放大镜等工具来进一步观察,证明一些不可直接观察到的成分的存在,知道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科学态度:1.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方式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其中的乐趣。2.能接纳别人的观点,乐于分享彼此的想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土壤资源,了解人类的活动可能对土壤带来的影响。【教学重点】利用多种方法观察土壤,并能记录和描述看到的物质。【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2知道有些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物质,可以利用间接的办法证明它们的存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土壤。学生材料:土壤、水、烧杯、纸巾、放大镜、记录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老师买了花苗,这里还有个花盆,我还差些什么吗?图片展示:花苗和空花盆生:土壤2.师:土壤是什么样的呢?里面有什么?3.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土壤的成分(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虽然学生已经三年级,但与二年级学生是相差不多的,创设情境要很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的。给动植物寻找合适的环境放生除了情境真实外,也培养了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二、观察土壤1.师:老师这儿有张成分表,是空白的,你能把自己知道的土壤里有的东西写在上面吗?生:每人写一份,写在横线上(不交流)2.师:土壤里真的有这些吗?你有办法知道吗?生:挖点土来观察3.师:老师今天带了些刚挖的土壤,这里面真的有你们写的这些物质吗?PPT出示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生:边观察边记录、保持桌面整洁4.师:那如果观察的时候有看不清楚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办呢?生:我们需要放大镜来帮助我们生:开始观察5.汇报生:汇报时注意,先说我在土壤中发现了、、、,这些是我没有观察前就猜到的,还有、、、是我观察后发现的,另外、、、我没有看到,我猜测土壤里有(没有)、、、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3[设计意图:学生对土壤有一些了解,在观察之前让他们猜一猜(预测),这样开始观察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为了证明自己说的对,他们也会更加投入。在这一过程中,放大镜是一个辅助工具,不需要对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等讲解太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使用,课前也应当多使用放大镜,以减少这方面的时间浪费。]三、土壤里的水、空气和不同大小的土壤颗粒1.师:你们在土壤里发现了这么多的物质啊!那土壤里有水和空气吗?(未提及水和空气:植物的生长还需要什么?土壤里有吗?)生:可以摸一摸2.师:你能看到吗?你有办法借助其他物体证明它们的存在吗?生:学生在水和空气的验证实验设计单上写下自己的方法小组交流选出大家认为最满意的方案进行汇报。[设计意图:土壤里的水和空气是无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只能用间接的办法证明。这些方法如果只是简单的由教师告知,会显得比较生硬,在课前可以做一些活动,例如让学生用纸巾擦桌子上的水,然后让他们说一说观察到的一些变化。另外可以用验证粉笔中有空气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活动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验证实验,但要放在课前,因为这些内容和土壤没有直接的关系。]3.汇报预设师:用纸巾捏一捏,看到什么现象才能说明土壤里有水?生:纸巾变得潮湿了、皱了、破了、、、师:那把土壤放进水里要观察什么?生:看有没有气泡,如果有说明土壤里有空气。4.学生活动学生用纸巾包裹土壤,然后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将土壤放入水中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5.搅拌放入土壤的水师:看来土壤里确实有空气,那过去了一段时间,那些小气泡现在还有吗?它们在哪儿呢?生:观察自己的杯子,发现还有些小气泡在土壤的表面,有的在水面上消失了师:要是我们搅拌一下土壤,那些小气泡会去哪儿?师:真的是这样吗?除了小气泡还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我们来试试吧!试的时候有什么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4要注意的呀?生:猜测,浮上来、、、、生:轻轻搅拌、防止水洒出来、要仔细观察、、、PPT展示要求:搅拌棒使用1分钟后收回;边观察边记录;注意卫生;将发现用便签纸贴在记录单上学生实验:教师及时收回搅拌棒,并引导每组学生观察水的分层现象,提示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设计意图:从观察小气泡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在气泡上,当他们搅拌水时,会有更多意外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被调动。此外,因为汇报是小组汇报,但希望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观察,因此可以让他们自己写自己的,比一比小组里谁发现的多,在比一比那一小组的发现最多。]四、总结师:土壤看起来很普通,里面却含有这么多不同的成分。今天我们通过哪些办法发现土壤里有这些成分的啊?(固定句式:今天,我们用、、、发现土壤里有、、、)生:纸巾,放大镜、放进水里。[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土壤是一种观察的对象,在这节课的过程中我们采用的多种以往没接触过的观察方式,因此,让学生总结是为了巩固这种观察方式多样化的意识。有很多的物体通过直观的观察并不能全面的认识它的性质,借助其他物体是科学观察中很常见也很重要的手段。]五、课后活动1.师:今天老师带来的是小公园里的土壤,还有哪些地方会有土壤呢?生:菜地、花坛、河边、、、、2.师:请每位同学选择一种和今天不一样的土壤,用学到的方法观察并记录里面有哪些成分!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设计意图:老师准备的土壤可能比较单一,生活中的土壤范围很广,让学生延续观察的活动,既是让学生巩固观察方法,也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土壤资源。]【板书设计】土壤的成分我们用:放大镜、纸巾、放进水里(搅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5发现土壤里有:枯树枝水空气草根小颗粒土壤小石头大颗粒土壤、、、、、、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65.土壤的类型【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第4课《土壤的成分》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基本奠定了土壤的概念,认识到土壤里面有了什么。本课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的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第二部分研究土壤的种类,其中包括3个部分:(1)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中颗粒的大小;(2)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3)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壤土、黏土和沙土三不物质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部分,了解不同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植物生长需求,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学情分析】依据这一学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动、好奇心的身心特点,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土壤的颗粒,从而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类。经过一、二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简单的科学素养,对认识某一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方法与经验,会利用各种感官去认识研究对象,为本课的开展提供了较大的便利。【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按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三类。2.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科学探究:1.运用多种感官研究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如摸、看、捻、握和搓等2.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科学态度: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感官的作用。2.愿意亲近土壤。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挑选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教学重点】知道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特点,能满足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教学难点】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7设计实验,比较三种类型的土壤的渗水性。【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课件、视频。学生材料:一定量的土壤,另准备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搅拌棒、纸巾、纱布、放大镜、漏斗、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1.出示花生、苹果、藕的图片.2.提问:你们喜欢吃花生、苹果、藕吗?那你知不知道哪里的的花生、苹果、藕最好吃?3.山东烟台的苹果鲜艳红润、汁多味甜;小红毛花生,又名小京生,以浙江的嵊州市生产的为最佳。小红毛花生特点是壳薄光泽,香而带甜,油而不腻;扬州宝应是全国著名的荷藕之乡,香糯莲藕更是成为当地一道菜色。4.这些地方的花生、苹果、藕为什么最好吃了?有什么奥妙吗?5.预设:(1)与气候有关(2)与土壤有关(3)与光照有关6.是的,植物的生长不仅与气候、光照有关,还与土壤息息相关,今天老师专门托人从这些地方捎来了一些土壤,一起探究土壤的奥秘。[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置问题,学生通过问题,明确目标,有利于本节课的开展。]二、合作学习,研究土壤种类。活动一:观察颗粒大小。1.谈话:让学生分组领取苹果、花生、藕土壤样本,猜一猜哪种土壤(编号①、②、③)属于哪种食物?2.预设:1、苹果属于①、花生属于②、藕属于③2、苹果属于②、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③3、苹果属于③、花生属于①、藕属于②……3.猜想有很多,那么我们来了解土壤吧,请同学们使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说说你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8们的发现。4.①:颗粒较小②:颗粒有大有小③:颗粒较大5.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壤分成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活动二:运用多种感官了解土壤的特点。6.那你们想知道不同类型的土壤有什么特点吗?想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土壤的特点?7.提问: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学习了,认识一个事物可以用哪些感官?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手摸一摸等8.那么认识土壤,用手来引导学生用捻一捻、握一握的方法来比较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差异。9.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齐体验,用手捻,发现沙土粗糙,黏土细腻。握成团,发现沙土不能握成团,黏土能,所以制作陶瓷,所以选用黏土为最好。活动三: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10.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水,但是多肉植物对水的需求量较少,荷花对水的需求量较大,不同的土壤,渗水能力是否不同呢?11.想一想,哪种土壤类型的渗出来的水多?12.预设:沙质土渗出来的水多。黏质土渗出来的水多。壤土渗出来的水多。13.提供给学生一组对比实验器材: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烧杯、水、过滤器,(控制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14.活动过程:(1)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实验装置相同;土壤的量相同;水的量相同)(2)在此基础让学生预测,当水倒入土壤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4)让小组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比较盛水的容器里经过土壤过滤的数量,水多则说明土壤的保水性能差,渗水性能好,水少则相反。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空气-915.小结:土壤类型特点沙质土渗水性、透气性最好,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差黏质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最好,渗水性、透气性最差壤土保水性、保肥能力、渗水性、透气性
本文标题: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合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70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