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导论1.外国文化史分为上古文化、中古文化、近代文化和现当代文化①上古时期的文化,相比较而言,东方处于领先地位。②中古时期,东方文化的发展势头未减,与西方相比,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中国、印度、阿拉伯、波斯、日本等东方国家,其文化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③近代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成为欧洲文化勃兴的发端。④世界进入现当代社会以后,西方文化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并以主流文化的姿态称雄世界。东方各国由于受俄国十月革命和西方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启蒙思想的影响,纷纷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文化也随之得到了长足发展,致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西方中心论的思想逐渐丧失了市场。2.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方式①和平式:和平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包括经商贸易、宗教传播、互派使者、学术交流、体育竞赛、书籍译介等。如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香瓷之路。②暴力式:客观上推动了文化发展的作用,如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东方,建立了包括从巴尔干半岛到印度河广大地区的亚历山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整个世界可分为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文化体系和欧洲文化体系。4.文化中的宗教性:主要指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和宗教神学作为文化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内容,直到现在,许多文化都是依靠宗教的力量保存下来,传承下去的。第一编上古文化第一章原始文化1.原始文化反映了原始人类在人类文明的“朦胧时期”,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2.从猿到人的过渡,大致经历了古猿、猿人和人三个阶段。古猿400万年前早期猿人300万-200万年前晚期猿人200万-20万年前早期智人20万年前左右晚期智人5万年-4万年前3.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创造了旧石器早期文化,生活在旧石器后期的晚期智人又称新人,人体构造已发展到与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其代表为中国的山顶洞人和法国发现的克鲁马农人。4.新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开始于距今7000-8000年前,终结年代各地不一。这一时代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母系氏族部落的繁荣时期,后期开始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主要特征是较为广泛地使用了精细的磨制石器,并发明了制陶术,开始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由于生活资料有了较为可靠的来源与保证,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新时期时代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开始出现私有制,造成了父系社会的逐渐解体。5.经测定,生活在旧石器中期的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已经能够发声。生活在旧石器后期的晚期智人克鲁马农人已能够发出短促的声音。6.最早的记事形式是原始人的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结绳记事:人们用绳子打起各种各样的结,有各种颜色、距离、大小的等等,它们都代表了各种不同的含义。契刻记事:用坚硬的利器在木板或竹片上,甚至岩石上刻出大小、长短、深浅不同的刻痕,以用作表示不同事件的记载符号。7.图画文字: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过渡时期所产生的一种帮助记忆和传递信息的方式。用比较具体的事物或具象化的图形来表现一定的意思,但不能读。图画文字一般被写在树皮、皮革或者岩石上,近代在一些土著民族中仍有发现。8.象形文字的产生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9.艺术起源的说法;①模仿说: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②交流说:近代有人认为艺术产生于人类情感与思想的交流过程中。③游戏说:艺术起源于游戏。④劳动说:艺术起源于劳动。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主张。⑤巫术说:艺术起源于巫术,这个观点在现代西方流行。10.原始艺术保存最完整的是造型艺术,如雕刻在兽骨、兽角和石片上的图形;画在洞穴和岩壁上的壁画等。11.壁画的共同特征:①壁画写实性强,画的主要都是野牛、野马等动物和狩猎场面。②画中物神态生动。画中动物静态的形态异常生动、体态多样。动态的动作鲜明,有强烈的运动感。③绘画线条粗犷、明快,缺少几何图案。④色彩鲜艳,画面色彩丰富。12.原始音乐和舞蹈是原始人类集体部落生活的一种文化形式。13.原始装饰文化:(1)文身、割痕(2)穿戴饰物(面具和悬挂饰物)14.原始宗教产生于旧石器中期早期智人阶段,包括:法术、仪式、巫术等。15.原始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三大难题:食物、繁殖、死亡16.原始宗教的崇拜仪式中主要和重要的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图腾崇拜是集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和灵魂崇拜于一身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反映了人类初民时期单纯的思维和天真的幻象。17.巫术:是原始人类利用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了解和知识,即利用虚构的“超自然力量”来同与他们为善或为恶的鬼魂沟通,以便实现或达到某种愿望的法术。巫术的基本目的是驱邪求福,巫术一般由咒语和规定动作构成。第二章古代两河流域文化1.古代两河流域主要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其希腊文愿意为“河间之地”。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北部古代称亚述,南部称巴比伦尼亚(由苏美尔和阿卡德组成)。2.苏美尔人是两河流域最早的居民,于公元前3500年就建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邦国家。3.汉莫拉比在位期间,巴比伦以强大的国力统一了两河流域。4.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苏美尔人最早发明了楔形文字。亚历山大在公元前338年灭亡波斯后,楔形文字和泥板书写方法不再使用。5.正规学校制度的建立也是苏美尔人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6.收藏泥板文书的图书馆主要有神庙图书馆、王室或国家图书馆,个人图书馆三类,最著名的是亚述巴尼亚图书馆。7.苏美尔文学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录的文学。8.风神恩利尔:主神,被称为“众神之父”和“天上地下的王”宁图:母神,一切生物之母伊什妲尔:巴比伦宗教中最重要的女神,被尊为“生命之母”、“种子的生产者”、爱神和战神。9.苏美尔人首先根据月亮盈亏规律编制成太阴历,一年分12月,每年29或30天,每年354年,比太阳年少的十一天多就以闰月补足。10.现在各国通用的一星期七天的制度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制定,但名称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每一天都和巴比伦人祭祀星神的七星坛上每一层的星神相对应,从上到下为日、月、火、水、木、金、土。11.两河流域的人民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编制法律,这是迄今已发现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成文法。12.《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一部最古老最完整的成文法典。13.古代巴比伦的主要艺术形式是建筑和雕刻。著名建筑:通天塔(巴别塔)14.史诗《吉尔伽美什》代表古代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15.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两项内容: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传给了西方。16.两河流域的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17.《圣经》中的传说多取材于两河流域的神话。第三章古代尼罗河流域文化1.尼罗河流域是世界文明最早的摇篮之一,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诞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2.位于阿斯旺的第一瀑布是尼罗河进入埃及本土的标志。古代埃及人将尼罗河视为神明,称之为“哈皮”,象征着泛滥时期的尼罗河。3.大约距今1万年前,以游猎为主的北非人开始向尼罗河流域迁居,成为高地最早的定居者。4.①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提斯州的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并占有了尼罗河三角洲,创立了埃及古代史上的第一王朝,又称提斯王朝,成为早期王朝开始的标志。②自约公元前2686年建立了第三王朝起,埃及进入古王国时期,又称“金字塔时代”。建于吉萨的第四王朝国王胡夫祖孙三代的金字塔最为雄伟壮观。③第一中间期:古埃及的第一个动乱年代,约公元前2181-前2040年,第七至第十王朝。④第二中间期:第十三王朝至第十七王朝,处于内忧外患、动乱分裂的状态中,约公元前1786-前1567年。⑤从第十八王朝到第二十王朝,埃及进入史称“埃及帝国”的新王国时期。新王国时期的结束是以公元前1085年斯门德斯在下埃及的塔尼斯建立第二十一王朝为标志的。⑥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征服了埃及。延续了近3000年的埃及法老时代终于结束。5.人身兽头的混合形神或者完全的人形神,成为古埃及宗教的一大特征。6.古埃及称自己是太阳的国度,太阳神“拉”被奉为全埃及最高的神。7.1822年,现代埃及学的创建者、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破译了《罗塞达石碑》,才最终释读了古埃及象形文字。8.古埃及的神话传说中太阳神拉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流传最广。9.公元前3000多年,古代埃及出现了最初的诗歌,如《搬谷人的歌谣》。最早歌颂国王崇高地位的是《乌纳斯颂歌》。10.古埃及最早的自传出现于古王国初期的大臣的墓葬中。《梅腾自传》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埃及历史上最早的自传铭文。11.保存于古王朝晚期属第六王朝的《普塔雷太普之教谕》是教谕中保存最完整、内容也最丰富的一篇。散文故事最早出现于中国王时期第十二王朝著名的《魏斯特卡尔纸草》里。12.金字塔文:古王国时期表现《亡灵书》内容的象形文字一般被镂刻或书写在古金字塔内法老墓室和过道的壁上,其目的是在冥界能够延续国王生时的幸福,并能促使其复活重生。13.古埃及建筑艺术特点是气势恢宏、形势朴拙、格调肃穆、感觉庄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集中反映这些特点。14.1904年康有为游历埃及后,在其《海程道经记》明确称之为“金字塔”,一直延续至今。15.古王国时期的雕像多以岩石制成,具有形象古拙、逼真的特点。中王国时期的雕像,摆脱了以往国王的神性,努力将其还原成普通人。新王国时期的雕刻原来国王雕像中的那种庄严、呆板、威严的基调变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16.壁画:第四王朝:《美杜姆的六鹅图》、十一王朝:《角斗图》、新王国时期:《三位女乐师》17.古埃及艺术的基本法则是追求美,其在空间造型中的特点是“散视法”,即按表现对象的重要性,有选择地从若干视点出发刻画自己的创作意图。18.古埃及制定的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精确的历法。:每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时,尼罗河水上涨的潮头总是到达孟斐斯城附近(大约为每年6月15日左右),于是他们就将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和作物生长的规律将一年分为泛滥、播种和收获三季。每季分为四个月,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岁末增加5天献给神的节日,一共365天。19.古埃及文化的成就与影响:见书P42-44第四章古希伯来文化1.古希伯来文化即古犹太民族文化或古以色列民族文化,希伯来文化发祥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兴盛于约旦河两岸。2.希伯来人:希伯来人初入迦南时,当地人称其为渡河而来者,此语被汉译为“希伯来”始于亚伯兰(亚伯拉罕原名)时代。以色列人:意为“与神摔跤胜利者”,是希伯来人的自我尊称。这一称呼始于亚伯拉罕的孙子雅各时代。犹太人:犹太是外族人对亡国后的希伯来人的称呼,基于他们对犹太教的共同信仰而生,强调其宗教性。“犹太”这一称呼始自公元前586年南国犹大亡于新巴比伦之后。3.古希伯来民族历史分为王国前时期(族长时代、摩西时代和士师时代)、王国时期(统一王国时期和分国时期)、王国后时期(被掳时期、波斯统治时期、希腊统治时期和罗马统治时期)4.犹太教是希伯来人的民族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系统性一神教,它以一神信仰和严格、完备的律法规约使其信徒以宗教为纽带结成了新的民族——犹太民族,由民族宗教生成宗教民族,对后世的伊斯兰教产生了重大影响。5.十诫的颁布,标志着希伯来人一神教的创立。6.犹太教教义:①一神观:即信仰一神,这是摩西十诫的第一条诫命。希伯来人认为他们的神亚卫是世界的创造者,全知全能,永恒存在,其能力超过世上其他民族的一切神灵。②契约观:在圣经中指神人之间或基于神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早期希伯来人认为,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也理应同人与人之间一样,具备具体的契约。③选民观:是犹太精神的出发点。十诫的颁布,是选民观念的正式确立。强调神人之间的关系是上帝意志的选择,是上帝恩典的赐予。④救赎观:希伯来人认为,亚卫从地上万民中选择了他们,与他们订立契约,他们敬拜亚卫,亚卫必然会救他们于危难之中,因为这是合同双方中亚卫一方的义务。弥赛亚观念是犹太教救赎观的发展和突破,主要指“将会发挥救主作用的未来人士或君王”。7.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明确提出了“新约”的概念,旧约和新约的概念正式形成。8.《旧约》:犹太教经典,是希伯来民族历代积累起来的各种文献
本文标题:外国文化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82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