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提纲
1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一战前)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日)要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2.欧洲列强形成敌对的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以德国为核心;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以英国为核心。21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6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交战双方同盟国、协约国。重要战役1914年马恩河战役、1916年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一战的转折点)新式武器飞机、坦克结束1918年11月11日同盟国战败投降性质一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影响一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启示战争是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1.巴黎和会目的一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时间1919年1月—6月地点法国巴黎凡尔赛宫参加国战胜国,英法美“三巨头”主宰会议,苏俄被排斥在外结果1919年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性质列强重新强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赃会议影响建立了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对中国的影响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凡尔赛和约》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2.凡尔赛体系建立1919年1月—6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作用凡尔赛体系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波兰等国家独立。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凡尔赛体系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列强之间的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反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四、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1.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经济上也加强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成为投资最大的经济领域。2.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张謇“实业救国”。3.知识分子以上海和东京为中心,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如邹容的《革命军》4.各地创建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2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2)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性质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五、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时间1911年10月10日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人:孙中山,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内容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汉,武昌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②中华民国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南北议和: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灭亡;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性质资产阶级革命结果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意义、影响、作用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启示资产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要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六、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1.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独揽大权的措施(1)政治上:临时政府从南京迁至北京;改组内阁,委任亲信;削弱革命派力量;胁迫国会选举其为正式大总统;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来源:21cnj*y】(2)军事上:镇压革命党人,加强北洋军队力量。(3)对外关系上:向列强借款,接受日本“二十一条”。2.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接受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年号为洪宪。各阶层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1916年,袁世凯撤销帝制,郁郁而死。【出处:213.北洋军阀分裂混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混乱局面。七、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一)生活中的变化1.新型交通工具的出现:轮船、火车、自行车2.新型通信方式的出现:邮政、电报、电话(二)头脑中的变化31.新的文化生活方式进入中国,看电影、读报纸受到人们喜爱。2.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变化,自由、民主、平等思想逐渐被人们接受。表现:①改称呼:不再称呼“老爷大人”,改用“先生”“女士”;②青年争取婚姻自由;③妇女地位提高:妇女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3.教育体制的变化:废除科举制度,建立一套近现代教育制度。八、新文化运动背背景(1)辛亥革命以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2)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影响的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社会状况依然很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开始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鲁迅(《狂人日记》是其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蔡元培(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口号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马克思主义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性质思想解放运动。意义、影响新文化运动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民主科学、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九、五四运动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举行游行示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中心与主力中心:从北京到上海主力:从学生到工人阶级斗争方式学生罢课→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成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性质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意义、影响(1)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3)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4)激发青年的爱国热情;掀起反帝运动;加速了新文化运动的步伐;提高了女性的地位。十、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党成立的条件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基础: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南陈北李:陈独秀、李大钊)外部基础:共产国际的帮助。2.党的成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4(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1921年7月1922年7月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上海内容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设立中央局为中央的临时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确定近期奋斗目标:消除内乱,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意义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新的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二大提出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正确认识到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第一步首先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第二步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十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1.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1924年—1927年实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①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②内容: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主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确认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③影响: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成果①创办黄埔军校②进行北伐战争。破裂蒋介石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宣告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2.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创办人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蒋介石为校长,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时间地点1924年广州黄埔特点是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作用黄埔军校在短时期内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他们成为革命革命军的骨干。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3.北伐战争(1926年—1927年)目的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三大军阀势力先锋共产党人的勇猛作战,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意义极大鼓舞了工农大众,推动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本文标题: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85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