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之二
第三节、反思文学•大体出现于1979年到1981年,其主要代表作品为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的《李顺大造屋》等,作品以冷静审视和理性批判揭示了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思想根源,进而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思文学的缘起(1979年)1.“归来”的作家——1978年两支重要的“归来”队伍“五·七”派作家——王蒙、张贤亮、丛维熙、张弦、高晓声诗人队伍——艾青、公木、公刘、白桦、邵燕祥、流沙河等与牛汉、绿原、曾卓、鲁黎等七月派诗人2.特点:亲身经历历史的遭难,将生命的挫折与历史的挫折联系在一起。归来之后,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对文革的批判(伤痕文学阶段),而是将文革的悲剧与中国当代的政治历史联系起来考察,透过人物的命运遭际投射出历史反省的冲动,即出现了“历史反思文学”。反思文学的反思内容一、反思建国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如“大跃进”运动、三年灾害、“反右运动”等。(一)政治、经济层面上的影响1.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是其出现标志。老寿——老甘:“八大两——干粮”梨树——枣树2.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支书李铜钟严厉批判了极左思潮对农村经济的破坏•与举国上下大张旗鼓宣传所谓的“成就”相比,由于当局严密的封锁,大跃进及随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最终导致饿死至少三千万人的惨象,却几乎没有留下图片和报道,以下是极少见的图片,从一个侧面描述了“大跃进”的真实面目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为民请命、舍身试法的高尚的圣者形象,为当代小说增添了新的美学素质3.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是最早对“反右斗争”进行反思的(二)日常生活层面的影响•1979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居无所”•1980张弦《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有性无情”•1981古华《芙蓉镇》解放初——1958大炼钢铁——三年自然灾害——四清——文革•二、党群关系变化•1979张弦《记忆》秦慕平——方丽茹•1979茹志鹃《草原上的小路》石一峰•1980王蒙《蝴蝶》张思远•三、对人生价值的重新定位•1980谌容《人到中年》•1982路遥《人生》•1984张贤亮《绿化树》•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
本文标题: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之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095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