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学目的:弄清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在联系,认识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的重难点:理解教育是怎样被社会的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又反作用于社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巩固的。联系我国实际,了解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特点与作用。教学的基本内容及进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的发展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一)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多少学校,有多少人受教育,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保证。所以从事教育工作和受教育的人,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总是基本上和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资料的总量相适应。而社会提供的物质资料的数量,又是受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手工小生产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需要大多数人从事劳动-—社会所提供的物质资料又很少---—能受教育的人和从事教育的人也就很少——也不会要求劳动者有较高的文化科技水平。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生产所提供的物质资料大幅度增加——有较多的人可能受教育和从事教育工作——教育有较大的规模和较高的速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仅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而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需要。社会要求教育事业能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得到相应的发展,以便提供足够数量的、层次比例合理的人力资源。社会上每个人在文化教育上的需要,也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增长的。(二)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对人的知识质量、数量和人的发展水准的要求是不同的。50年代---工程技术专家---狭窄的专业知识,熟练工人--需要有初中文化;60年代---专家---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工人---要求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在今天新技术革命时代,要求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有比较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思维敏捷、适应能力强,富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仅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决定着教育的结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社会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生产部门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状况也必然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育结构也要有相应的变革和发展,以培养适应社会结构变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知识不断地积累、分化和发展,给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充实提供了可能的条件,并要求教学内容作相应的改变。在古代社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门类不多,大多数属于哲学、政治、道德、宗教等人文学科以及语言、文字等工具课程,与生产力直接联系的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课程很少,所占比例甚微。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所设置的课程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西欧学校为例,在14世纪,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仅有算术、几何和天文学。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8世纪中期,这方面的课程增加了地理学和力学。17—18世纪,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科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学校课程又增加了代数学、三角学、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等。20世纪60年代,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设置了核物理、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结构上,古代学校普遍存在重文轻理的倾向,文科成为课程体系的中心——现代代社会重视理科,又出现轻文倾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呼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学校所传授的课程内容,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属于生产力范畴的。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所揭示的内容是自然界某方面运动的规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是生产力所决定的,而不是某一时代特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物,它不为一定的阶级意志所决定。(四)生产力发展水平促使教育形式、方法与手段变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的采用和变革,都反映一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反过来又对社会生产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一般的劳动力“加工”——专门的劳动力,体力型的劳动力——智力型的劳动力,经验型的劳动力——成为科学型的劳动力。(二)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把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科学作为人们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精神生产;科学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转化为技术,并物化在生产资料上,就是直接生产力的要素了。也就是说,当自然科学应用于生产时,这种一般的社会生产力就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了。教育是将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基本途径。通过学校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学校所进行的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又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三)教育能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教育主要把前人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使之用于生产,并推动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教育还能使年轻一代在前人的科学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而有所发明创造,产生新的科学技术知识,推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具有生产性,这是教育的第一个属性。教育的生产性的特点: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看,教育是明显的消费,又是潜在的生产;从教育的经济效益来看,教育是有限的消费,又是扩大的生产;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来看,教育是今天的消费,又是明天的生产。这正是现代各国增加教育经费,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开发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表现为这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社会上层建筑中决定政权的主要成分。教育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上。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势必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不同政治、经济形态的社会有其不同性质的教育。因此,教育是社会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的反映。(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的领导权,就是对教育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哪一个社会集团支配了物质资料的生产,也就支配了精神资料的生产。政治上、经济上的统治者,同时也必然是教育上的统治者。首先,统治阶级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其次,统治阶级还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国家和统治阶级可以用拨款、捐款以及其它分配教育资源的办法有效地控制教育权。最后,统治阶级还以思想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二)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受教育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和社会地位问题。一定社会成员能不能受到教育,受到什么程度的教育,是由其政治、经济所决定的,归根结论底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和内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主要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阶级社会中,教育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始终是为统治阶级服务,为统治阶级培养接班人。我国古代社会的“明人伦”、“学而优则仕”、“诵读三百,授之以政”,实质上都是为封建王朝培养官僚和掌握地方政权的士绅。教育内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在教育内容中,关于哲学、政治、道德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教育虽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它绝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需要。相反,它能能动地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积极地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对政治、经济起着巨大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一)学校教育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直接为政治经济服务教育是培养具有一定思想的社会成员的手段,是培养人的工具。我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向学生传授的就是“修已治人之道”,目的就是要他们能够“致君泽民”。两千年前的孔子及其弟子就把学习称为学干禄,即学习为官从政的本领。所以,孔子的弟子不少人以后参加了朝政,“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到了近现代,专家政治。英国的牛津大学造就了英国历史上49位首相中的24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除了丘吉尔和卡拉汉外,英国首相清一色地毕业于牛津;英国下议院的很多议员也皆为牛津大学毕业生。(二)学校教育通过宣传思想教化社会为政治经济服务学校教育在宣传思想,传播舆论,转化观念,教化社会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其一,学校直接向社会的“接班人”——处在可塑最佳期的年轻一代灌输社会的思想观念,而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学结合,由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教师传输,其渗透力和深刻性较强,这在普及教育、继续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的现代社会,作用大为突出。其二,学校借助各种媒体和活动,如教材、论著、读物、刊物、网络、音像等媒体,如学术交流、会议交流、社会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由于其学术性、科学性、知识性的特点,这种影响也是很大的。其三,学校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包括各类成人学员)的言行影响社会舆论、心理和思想观念。(三)学校教育促进社会政治民主为政治经济服务政治民主的基础是公民的民主观念、参政意识和议政能力与执政素质。首先,学校教育通过传播文化知识、科学真理和政治、社会知识,启迪公民的自主意识,提高公民的思想觉悟,强化国家观念和社会政治意识,激发公民的政治热情,形成公民的民主观念和参政意识,从而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其次,通过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政治、公民教育,提高领导——管理层的政治文明素质,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前者具有领导和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的执政与管理能力,使后者具有议政、参政即参与决策、咨询,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从而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再次,学校教育通过“教育民主化”本身,即公民受教育权利与机会平等,公民自主自由选择教育方式,教育中各种关系的民主平等等教育民主化实践,来推动政治——社会民主化进程。三、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一是指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性,二是指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因而不是被动、消极地为社会发展所决定所制约,同社会发展保持完全的同步和绝对的统一。其具体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二)教育受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不仅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而且还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制约,受社会意识政治、法律、哲学、文学、道德、宗教思想观念的制约,受人口、地理、民族传统因素的制约。因为以上诸方面的社会因素本身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对独立性,那么,反映这些社会因素影响和传播这些社会思想文化的教育,也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和国际借鉴性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由于以上原因,教育发展对社会特别是政治、经济制度而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由于教育社会性历史性的本质,这种独立性只能理解为相对独立性,其发展进程迟早要同社会发展保持基本一致,其受其他社会因素制约的那些方面从根本上说仍然要通过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折射”,其历史继承和外域借鉴仍然要根据一定社会的价值尺度来选择。第二节教育与其它社会其它方面的关系一、教育与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我国人口发展趋势:老龄化(60岁以上的为1。4亿);中青年就业高峰;出生率下降(增加了养老负担)人口数量影响教育规模;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对教育的影响。(男女比例正常103:100,而我国少数地方达130:100)(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1.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2.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与养育子女数量成反比;受教育时间延长一定程度上耽误了生育孩子的时间,使生育年龄推迟;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有自己的工作和追求,没有时间养更多的孩子;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对生男生女认识不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懂得节育避孕。2.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必须依靠教育二、教育与文化二者关系密切,文化是后天获得的,是人创造的,是为一定群体所共有的,是一个复
本文标题: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0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