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第四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重点问题: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在怎样的背景中生成与发展?2、20世纪世界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可分为几个历史阶段?各阶段的主导性发展趋势是什么?3、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有哪些总体特点(一)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1、世界格局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战争与革命2、世界格局第二次剧变形成的时代主题:对抗与对话3、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化前后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师太的聚焦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20世纪世界态势:进行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实验,进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内旧与新两种发展模式的实验,进行了资本主义制度是从内发动侵略战争中找出路,还是从调整和改革自己的体制中找出路这两种改革发展趋向的比较实验。(二)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1、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的“指数增长”及其复杂社会后果向社会科学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2、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推进了整个科学体系的综合化(1)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在综合过程中产生突破(2)自然科学各学科之间、技术各领域之间的综合(3)自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综合3、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国际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4、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三)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1、全球问题:(1)同整个世界,同整个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2)从规模上看,具有全球性,是所有国家共同存在的问题;从影响上看,关乎人类的普遍利益和前途命运;从解决上看,需要各国共同协作一起努力。2、全球问题内容:第一是全球生态问题第二是全球性经济与社会问题第三是全人类的政治问题3、当代全球问题特点: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紧迫性总之,全球问题由于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日益国际化,在20世纪下半叶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经济发展城市条件就业居住环境人口能源原料环境水源卫生食品教育(一)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发展为主导倾向1、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的增强,改变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背景一统天下的局面。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曲折和偏差。西方社会科学从各个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相抗衡。2、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人文主义学派(人本主义)与实证主义学派(科学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文主义(humanism)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科学主义(scientism)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其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自然的诠释。科学家否认科学主义的存在:1、实际上历史上在科学界不曾有过“科学主义”这种东西。现代社会经常提“科学主义”的人一般被认为是不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人文主义者”。2、科学不谈主义,只解决问题。科学精神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合乎逻辑,一条是要经得起实际验证。3、“文化人”不仅在对大多数人乱扣“科学主义”帽子时撒谎,而且在叙述“科学主义”内涵时也编造了大量的谎言:谎言之一:“科学万能论”:无论是主张“科学主义”的哲学家,还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没有人认为“科学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科学讲究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告诉我们能解决哪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它。谎言之二:“技术可实现的都要实现”谎言之三:“科技的负面影响”谎言之四:“科学需要人文的指导”: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脱离形而上学,不承认任何“超自然”的终极解释,不接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指挥。3、学科-流派的分化内部分化——越分越细外部联姻——越结越多原因: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需求导致新的学科的出现、原有学科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二)20世纪下半叶逐步走向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1、哲学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日趋活跃(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特定层面上交流和对话得到强化。(2)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之间相互作用显著增强,从相互拒斥转而相互通融。2、系统科学的兴起产生连锁效应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奠定了系统科学的初步基础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深化和发展了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所倡导的系统方法不但向自然科学而且向社会科学提供了普遍适用、可操作性强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推动了社会科学的初步综合。3、综合学科成批涌现(1)综合学科的具体形态:科际交叉:由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协作研究同一对象的某一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学科。边缘学科:观点和方法由一门学科向其他学科转移,形成新型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由跨部类、跨文化的学科群所构成的,这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2)综合学科的大量出现,使得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开始走向联结,导致“大科学”体系的出现。4、世界性话题的研究推进以“人学”为中心的“整体联动”20世纪50年代后的世界性话题:现代化问题、全球性问题、未来学研究、科学社会义理论的探索和反思。这些世界性话题都是以人为核心,形成了跨文化、跨国界、跨学科的“整体联动”现象,体现了多门学科的综合和交叉。民间组织引领:罗马俱乐部-意大利人佩切伊创办,宗旨是系统地运用全球模型,提出和分析世界性的总问题。其研究方向由着重对经济、资源、环境的分析,逐步深入到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技术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综合考察,其研究成果影响深远而广泛。政府组织推动:发达国家的政府直接参与全球问题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对策建议,强调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合作和承担义务的时代。5、研究骨干的通才化和研究人员的群体化原因: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复合化,研究规模日趋扩大,研究人员的智能结构和组合形式分别出现了通才化和群体化的发展趋势,这是社会科学初步综合发展的产物和标志。研究骨干的通才化:古代:以通才见长-近代:以专才取胜-现代:以通才闻名;现代大科学的奠基人: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大过渡理论的创立者:美国物理学家卡恩研究人员的群体化: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的研究机构,其人员组成都是多学科,跨地区,通才与专才兼容,兼职与专职共用。(三)20世纪末期进入反思——展望期科学社会主义的反思和探索(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特殊背景1、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由于2000多年的封建主义的统治,中国未能与西方同步,从社会内部孕育出近代和现代的社会科学体系,中国社会科学要发展,不能不首先引进西方的成果。2、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打上了沉重的印记。3、社会革命与学术建设: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道路艰难曲折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主潮,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演化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二)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曲折道路1、引进、移植与选择(中国社会实践的需求)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的兴起,从主导的一面看却是在现代外国社会科学的影响、冲击下,所作的一种自觉反应。20世纪前半叶,大体上先是引进、移植,继而通过时代的选择。社会科学在现代中国的分化发展,本质上反映出中国的社会实践对科学理论的选择性需求。社会科学在中国的选择性发展集中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一系列论战中。1)东西方文化关系的论战(始于新文化运动并贯串整个世纪)2)科学与人生观论战3)20—3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4)马克思主义与各种主观主义的论争(中共党内)2、革新、建设与曲折革新的基本点: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社会科学各个学科的改造和建设。革新的基本方式:以学习运动和批判运动的方式进行(洗礼)积极成果与消极影响:文化大革命3、开放、重建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的复苏始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开放、重建与发展的根本指针教训总结:1、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种指导应该是科学的,辩证的,而不能是教条的、贴标签式的。2、必须处理好政治与学术的关系。3、要科学的理解和把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在实践中正确的贯彻,活跃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学术批判和自由争论。4、要更好的继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借鉴国外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一)社会实践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1、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对社会实践具有更强的依赖性2、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科学理论对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更加明显(二)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二)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1、多科性: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拓展相联系。社会科学研究的时空视野越宽,对于社会科学的各层次和侧面的理性认识越深,社会科学各个层面上学科的数量就会相应增多。2、综合性:与社会科学自身已经成了一个开放的有机统一体相联系。1)由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高度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对内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成为同自然科学相联结又相对应的一大综合性的科学部类,2)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统一的特征3、社会科学多学科性、综合性的结构形态:最高层次:第二层次: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统科学第三层次:哲学(涵盖面最广)人文学科群、社会学科群、混合型学科群系统科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人口科学(三)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广泛关注1、20世纪社会科学发展是以“人”作为研究的中心2、对人的认识的深化带动了许多学科的建设3、社会科学对人解放和发展的关注,导致哲学层面上的“人学”的兴盛。法学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关系图要点归纳:1.1世界格局三次重大变化推动时代主题不断深化,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政权产生,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体系与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社会文化思潮初步形成对抗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形成,出现冷战局面;世纪之末,国际关系格局重新组合,和平与发展成为跨世纪的时代主题。1.2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指数增长”极其复杂的社会后果向人文社会科学提出了紧迫的时代课题;20世纪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推进了整个科学体系的综合化;20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技术的国际化趋势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对话;自然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1.3当代全球问题日益尖锐,加快了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的步伐。2.1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发展为主导趋势:意识形态背景出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分化;基本思想方法发生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非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中包括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潮)的分化;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出现科学各流派的分化。2.2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初步走向综合联动。哲学领域的对话交流日趋活跃;系统科学的兴起产生连锁效应;综合学科成批涌现;世界性话题的研讨推进以“人学”为中心的“整体联动”;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日趋群体化。以上诸因素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2.320世纪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在对20世纪发展历程的反思和对21世纪发展前景的展望中,加快其前进的步伐。2.4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若干本土特征,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20世纪上半叶,先引进、移植,继而通过时代的选择,逐步分化发展。50年代,经历了革新、建设阶段,因“文革”爆发而出现严重挫折。从70年代末开始,恢复和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立足现实,对外开放,各学科全面重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希望。3.1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人文社会科学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能动作用的到充分体现。3.2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相呼
本文标题:第四章-人文社会科学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04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