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创业/孵化 > 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李丽纯李松龄本研究报告拟依据生态农业建设的一般原理与方法,通过对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进一步推动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建议。一、生态农业建设的有关概念与模式1.生态农业的概念1962年,美国著名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出版了题为《寂静的春天》的专著,对当时人们大量使用杀虫剂所带来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描述,从而引起了人们对自身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进行反思。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威廉姆•阿尔波维奇(W•Albreche)率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即生态农业是指以生态学理论为主导,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因地制宜地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2.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1)国外的生态农业建设。国外的生态农业建设是作为“石油农业”的对立面而出现的,被认为是继石油农业之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它既是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的综合体,又是一个庞大的综合系统工程和高效的、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体系。(2)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中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3.生态农业的特点(1)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并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2)多样性。生态农业可针对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4)持续性。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4.国内外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1)国外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据统计,目前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实行生态农业建设的农业用地约为1055万公顷,其中比较典型的建设模式包括:①实现了农业生态系统完整循环的菲律宾生态农业;②组织机构健全的美国生态农业;③以有机园艺为主的匈牙利生态农业;④执行标准严格的德国生态农业;⑤以有机产品生产为主的阿根廷生态农业;⑥充分利用太阳能和水资源的以色列生态农业;⑦以生态农场和生态牧场为主要载体的泰国生态农业。(2)国内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目前,我国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的30个省(市、区)及4个单列市,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省级300多个,地市级10多个,还有几个省正逐步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省。生态农业试点推广面积超过666.67万公顷,引导20多万农户走上生态致富的道路,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全国发展和推广。目前国内较为成熟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包括:①“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②胶-茶-鸡生态农业模式;③基塘类型生态农业模式;④种养加产业化生态农业模式;⑤山水田园路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模式;⑥林地立体复合生态农业模式;⑦小流域治理生态农业模式。二、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长沙市的生态农业建设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萌芽,但在总体上发展速度比较缓慢,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全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地域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宁乡县以及长沙主城区周边的一些郊区农村。目前全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载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家庭沼气系统。薪材、秸秆和煤炭是过去长沙农村的主要生活用能,不仅能效低,而且使用过程中严重影响农村的生态环境。从2001年起,全市主要通过“猪-沼-菜(果、鱼、稻、烟)”模式建立起新型农村家庭生活用能采集系统,目前已累计建成沼气池超过30万个,沼气池入户率超过30%,预计到“十一五”末,全市农村沼气池将实现年产沼气50亿立方米以上,超过75%的宜建池农户能够用上清洁、卫生的沼气能源,实现每年节约4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政府为鼓励更多农户建立家庭沼气系统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如长沙县从2006年开始,县政府每年列入财政预算800万元,以奖代投,对农户的沼气池每个给予补贴800元,计划用5年时间全面实现农村用能的沼气化。此外,该县还推广省柴节煤炉灶26万台,节约标煤10.6万吨,更新改造节煤灶5万台,拥有液化气户4万户,以薪材为生活能源的农户已经大量减少。(2)生态农家乐。近年来,以钓鱼休闲、吃农家饭菜、住农家房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题的“农家乐”成为了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新亮点,而由“农家乐”带动的乡村旅游也已经逐步上升到一个产业化阶段。目前,长沙市已经有各类“农家乐”约1415家,按照长沙县旅游局率先在国内同行业中推出的《农家乐星级标准》,长沙目前共有星级农家乐有102家(五星级17家、四星级24家、三星级24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11家),年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长沙县、开福区、望城县、浏阳市等已经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乡村旅游产业群。(3)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目前,长沙市已分别在长沙县、望城县、浏阳市和宁乡县建成了四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一是长沙县的茶叶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长沙县属的金井、双江等的九个乡镇,目前已经建成17万亩高产优质茶园,其中有机茶园1万亩,茶叶的生产、加工、销售自成一体,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加工、产业化经营的格局。二是望城县的水产基地,目前总养殖面积达12万亩,总产值超过2亿元。这里不仅常年可见虾跳鱼欢珍珠亮,而且成为了很多长沙市民非常愿意前往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好地方。三是浏阳市的花卉苗木基地,目前总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苗木和精致盆景畅销省内外,年总产值达12亿元,预计到2010年可达到50亿元。四是宁乡县的水稻基地,范围包括黄材水库灌区、沩水河两侧的宁乡县、望城县境内36个乡镇、933个村,目前该产业带种植高中档优质稻面积达200万亩,年总产量达58万多吨。目前,四大生产基地的总建成面积达250万亩,年产值达63.2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4)生态农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是以一类或几类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相关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支撑,集生态农业生产、农产品深加工和生态旅游“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一种涵盖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种产业类型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长沙市范围内目前发展比较成熟的有:一是生态种植类园区。如望城县百果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始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1100亩,每年接待游客约20万人以上,是长沙第一座以赏花、尝果、品茶、垂钓为主题的农业观光休闲园区。二是生态养殖类园区。如长沙天歌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其生态种养示范园区成立于2004年8月,总面积1320亩,经营农作物种植、牲畜养殖、销售、无公害绿色食品的研制开发、农副产品的销售、农业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及投资咨询。公司现有员工22人,在园区内种植优质菜藕180亩,优质广糯1号白玉米40亩、东北大颗粒黄豆10亩,商品鱼养殖1000亩,孵化各类鱼苗170万尾,总投资达100万元。同时进行洞庭草鹅绿色食品产业化开发,生产鹅肥肝,以“发展公司、带动周边村民致富”为原则,采取“公司+园区+农户”的模式进行运作。三是生态加工类园区。如长沙沃园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依托浙江大学、湖南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而发展起来的高科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经营纯生态绿色农产品:沃园精品香薯系列、沃园香薯粉丝系列、沃园水果香薯汁饮料系列和香薯粳米粥速食系列等,其精品香薯种植基地位于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种植面积近千亩,是一个规范化、标准化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种植基地全部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采用gap(农业良好操作规范)作为生态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按照有机农产品的要求进行标准化流程管理,从而保证了沃园精品香薯从农田到餐桌的天然、安全、营养、健康。2.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工业“三废”污染时有超标。当前,全市工业发展总体上仍未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三高一低”状况,工业经济粗放式发展在全市仍占主导地位,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低,城市生活垃圾绝大部分采取简单填埋。“三废”污染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引起耕地质量退化。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控制。虽然近几年全市大量增加了对农田有机物质、复合肥的投入,但化学肥料、农药总量仍然居高不下。另外,仍有部分农民还习惯于传统的经验和方式,比如焚烧麦秆、粪肥露天堆放过度用水等,这些状况加剧了土壤的面源污染。(2)生态农业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市农业的科技贡献率为45%,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关键技术尚需解决,主要包括土壤生态培肥与地力维持技术、水土流失控制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综合治理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科研与技术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加上一部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和消化能力十分有限,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3)资金投入不足。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资金支撑。目前,全市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发达的省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资金缺口较大。资金的短缺导致生态农业的财力投入不足。首先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有限,其次是企业和农户尚未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主体,第三是缺乏信贷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贷款支持,尤其是农户投入普遍偏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全市农业投入的水平仍然偏低,大多数农户投入生产性资金低于3000元;从投入的生产领域来看仍侧重于农田投资和粮食生产,从事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及第三产业的投入不足,农业再生产类型简单化,扩大再生产的经济支撑力有限。(4)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不完善。全市生态农业建设的配套机制还不能满足生态农业向纵深发展的要求。生态农业建设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是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缺乏认识基础和主观能动性,往往被忽视,或是被动应付。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轻生态环境保护,甚至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时有发生,土地乱占滥用、“三废”乱排滥放的违法违规现象还相当严重。二是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完善,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生态农业建设难以摆脱过分依赖财政投入的被动局面。三是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够,生态农业建设配套政策不全,保障措施还未到位,政策法规均不够完善,宣传教育不够广泛,部门、地区之间有待进一步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还不够健全。(5)生态农业建设体系不健全。生态农业建设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本文标题:长沙市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09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