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课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上)《圣经》的中译第一节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1.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最早可推至唐朝。公元635年,东方基督教聂斯托利派(Nestorians)传教士阿罗本(Alopenzz)从波斯抵达西安传教译经,据公元1625年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记,其中有「真经」、「旧法」、「经留二十七部」和「翻经建寺」等语,证实在唐朝时已有翻译圣经,并有一部份译本出版与流传,但并非全译,译本亦已失传。聂斯托利派(Nestorians)古代基督教派别。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利(约380~451)所创。428年聂斯托利抨击阿里乌的一位论,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说。他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为一个本体,认为是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故玛丽亚只是作为人的耶稣之母,而非作为神的基督之母。他因主张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而被斥为异端。431年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绝罚,被革职流放。其追随者向东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传播。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景教。耶稣会士巴笃利(Bartoli)介绍发现的过程:此时,正当神父们准备将《福音书》的光明传到陕西省和庄严的古都西安时,在他们到达那里之前数月时……在古都以西近30英里的规模不大的城市周至附近,为一座我不知道是什么建筑物奠基而掘土时,民工们看到了某些建筑遗址。在清理这一切时,他们发现了一块巨大的大理石碑,从中掘出来后又仔细地擦洗干净。人们于是便发现那上面写满了文字,一部分是汉文;另一部分文字奇形怪状,属于一种当时任何人都不懂的语言。但两种文字均以一种罕见的精美程度而雕刻。2.元朝,天主教方济各会派传教士到中国传教,科维诺主教於1305年1月8日从北京寄给罗马教皇的信中提到,「现在我已将全部新约和诗篇译成中文,并请人用最优美书法抄写完毕。」但未见流传。(见书P74第三段)第二节《圣经》的各类中译本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从语言角度可分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两大类。汉语译本从语体角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文言译本,即深文理译本(HighWenLiVersion);二、半文半白译本,即浅文理译本(EasyWenLiVersion,SampleWenliVersion);三、口语体译本,包括官话译本(MandarinVersion)、又称白话文译本和方言译本(ColloquialVersion)、又称土白译本。从文字角度包括汉字译本、国语注音字母译本、由传教士创造的教会方言罗马字译本、王照注音字母本及中外文对照本。此外,还印刷过盲文版汉语圣经。就版本而言,有单卷本、多卷本、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新约附诗篇、新旧约全书等,总数达千种以上。3.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入中国传教,未见圣经中文译本出版,只是在他们的中文著作和供信徒诵读的问答中引用了一部份经文。约在1700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巴设(JeanBasset)曾翻译四部《福音书》、《使徒行传》、《保罗书信》和《希伯来书》第一章。1739年由英国人霍奇森带到伦敦,存於英国伦敦博物馆,但是否为巴设所译,尚待考证。18世纪末,法国耶稣会传教士贺清泰(LouisdePoirot,1735-1814)才陆续将圣经从拉丁文译为官话,章节与拉丁文圣经不同,且没有全部翻译,未刊行,亦未得流传。(见书P76第一段“18世纪小高潮”)仅以在中国影响最大、出版销售各种版本圣经是美华圣经会(AmericanBibleSociety)、大英圣书公会(BritishandForeignBibleSociety)和苏格兰圣经会(NationalBibleSocietyofScotland)计算,从1814年至1934年共销售2亿2千5百万册;1814年至1950年销售2亿7千万册。一、深文理译本1.马士曼译本(MarshmansVersion)19世纪初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开始将圣经翻译成中文,最早将圣经翻译为「深文理」的是在印度传教的英国浸礼会传教士马士曼(JoshuaMarshman)。他在出生於澳门的亚美尼亚人拉沙(JoannesLassar)的协助下开始翻译圣经,1810年出版马太福音、马可福音,1811年出版新约,1822年在印度塞兰坡(Serampore)出版圣经全书,称《新旧遗诏全书》,史称「马士曼译本」。(见书P77)一、深文理译本2.马礼逊译本(MorrisonsVersion)1807年9月7日,第一位到中国的新教传教士、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RobertMorrison)抵达广州,1808年根据伦敦会的指示开始翻译圣经,并参考了巴设译本。1810年他在广州先将修改及重译的使徒行传付梓,1811年及1812年先後出版了路加福音(出版名《圣路加氏传福音书》)和约翰福音。1813年新约圣经全部译成,1814年在广州出版。这时英国传教士米怜(WilliamMilne)也来到广州,他们合作翻译旧约,米怜翻译了申命记、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约伯记等,均在马礼逊审查之下译成。1819年11月25日旧约翻译完成,1823年在麻剌甲(即马六甲)出版中文圣经全译本,取名《神天圣书》,线装本,21卷,史称「马礼逊译本」。(见书P78)“二马译本”中国新教译经史上著名的「二马译本」都不同程度地参照了天主教的巴设译本,但是各自独立翻译的。他们均将God译为「神」,HolySpirit译为「圣神风」,但Baptism,马士曼译为「蘸」,马礼逊译为「洗」。就出版後影响而言,马礼逊译本明显大於马士曼译本,被来华各教派传教士参考、采用,这与马礼逊在新教在华传教史上的地位有关,而马士曼译本则主要受到浸礼会的传教士采用、参考。一、深文理译本3.郭实腊译本(MedhurstsVersion)1840年,马礼逊的儿子马儒翰(JohnRobertMorrison)、英国传教士麦都思(WalterH.Medhurst)、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和德国传教士郭实腊(K.F.A.Gutzlaff)合作修订的圣经中文译本问世,即《郭实腊译本》。新约大部分由麦都思翻译,於1835年完成,1836年由麦都思作最後订正,1837年在巴塔维亚(Batavia,今雅加达)出版,名为《新遗诏书》,共计325页,石印本。在以後十多年中,它一直是圣经主要译本,并多次重印。旧约大部分为郭实腊所译,初版好像在1838年或1840年,计665页。後来郭实腊将麦都思的新约修改出版,名为《救世主耶稣新遗诏书》,於1840年在香港出版。这部新约曾为太平天国所采用,并作了许多删改,在太平军辖区流传甚广。太平天国初期用的是郭实腊本新约全书,定名为《救主耶稣新遗诏书》。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後,又出版了该译本部份旧约。(见书P79)4.委办译本(或代表译本(DelegatesVersion)《南京条约》使在五口通商地区传教合法化,为基督教传播开辟了新局面,英美传教士再次感到翻译圣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843年8月22日至9月4日在香港开会,形成了几个差会组成的「委办译本委员会」,包括裨治文、卢维(WalterMaconLowrie)、文惠廉(WilliamJonesBoone)、施敦力(JohnStronach)、克陛存(MichaelSimpsonCulbertson)、理雅各(JamesLegge)、麦都思及米怜之子美魏茶(WilliamCharlesMilne)等十二人。“译名之争”翻译过程中,「委员会」发生了译名争执,一是对宇宙主宰God究竟应该译为「神」或「上帝」无法一致;二是浸礼会和其它差会对Baptism如何汉译有不同意见。天主教已解决了这个问题,16世纪来华的耶稣会士一致同意采用《史记封禅书》中所载「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齐」的「天主」一词代表宇宙主宰,1704年获得教皇克莱门特十一世正式批准。新教一律不采用「天主」,对究竟采用「上帝」或「神」则长期争论不休,直到20世纪二十年代新教还认为God的译法一直是使人大伤脑筋的问题。1920年出版的圣经译本中,「上帝」占绝大多数,文言文译本中,译为「上帝」占98,「神」仅占2;白话译本中,译为「上帝」占89,「神」占11。面对争执不休的局面,首先退出翻译委员会的是浸信会传教士,接著公理会传教士也退出。留下的麦都思和理雅各在1852年出版了新约全书,1853年旧约亦告完成,1854年大英圣书公会出版旧约全书,即「委办译本」或「代表译本」,译God为上帝。因有中国学者王韬参加,翻译文笔比以前都「大见进步」,但也出现了「重要的缺点」,「有时候为顾全文体起见竟至牺牲了原文正确的意义,其中所有的名辞多近於中国哲学上的说法,而少合基督教教义的见解。」一、深文理译本5.裨治文译本(BridgmansVersion)美国圣书公会支持用「神」来表示宇宙主宰,资助退出委员会的裨治文和克陛存完成了以「神」「圣灵」为译名的圣经翻译,1859年出版新约圣经。它在许多地方采用了1852年出版的麦都思等翻译的新约,「只有书信是例外」。1862年美国圣书公会出版旧约全书,分四卷,共1002页;1864年出版新旧约全书,即「裨治文译本」。它在文笔上不及『代表译本』,而在译笔忠实,切近原文的一点上定然胜过前译本。一、深文理译本6.高德译本(GoddardsVersion)马礼逊将Baptism翻译为「洗」,为大部分传教士接受;马士曼译为「蘸」,则为浸礼会采用。浸礼会传教士因不赞成将Baptism译为「洗」,工作刚开始时就退出了翻译委员会,长时间延用马士曼译本。1848年浸礼会从泰国曼谷请来了美国浸礼会真神堂传教士高德(JosiahGoddard),准备对马士曼译本进行修订。高德从新约开始翻译,各书均随时分卷出版:1851年在宁波出版马太福音,计32页;1852年在上海出版约翰福音,计28页;1852年在宁波合并出版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计145页;1853年在宁波由美国浸礼会真神堂出版新约全书,计251页。新约全书发行多次,後经罗梯尔(EdwardClemensLord)修改,於1883年在上海再版。高德原想修订全部圣经,但因健康问题未能完成。旧约部分只译了创世记(1850年在宁波出版)、出埃及记、利未记等卷。其它都由罗梯尔和怜为仁(WilliamDean)翻译,1866年在香港出版旧约全书,1868年出版《圣经新旧遗诏全书》,称「高德译本」。二、浅文理译本「浅文理」指较通俗的半文半白的汉语,它与深文理的区别,「颇难界说」,总之是更浅显易懂。这是圣经翻译方面的重要进步,毕竟只有非常少的人才能阅读深文理译本,浅文理本的出版为广布福音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二、浅文理译本1.杨格非译本(GriffithJohnVersion)最先将新约译成浅文理的是英国传教士杨格非(GriffithJohn),他於1883年出版了马可福音和马太福音,1885年出版新约全书(一说1889年,一说1886年),1889年重订。1889年创世纪、出埃及记,1898年赞美诗歌、箴言篇。所用底本为公认经文(TextusReceptus),同时参考了其它译本。1905年出版了杨格非的旧约译本,仅译至所罗门的雅歌为止。他所翻译的各种圣经均由汉口的苏格兰圣书会印行。二、浅文理译本2.包约翰、白汉理译本(BurdonandBlodgetVersion)在北京的英国传教士包约翰(JohnS.Burdon)与白汉理(HenryBlodget)也进行了浅文理圣经翻译工作。包约翰几乎独自翻译四福音书,1887年由他个人出版1889年出版他们合译的新约全书;但完成新旧约全书浅文理本的则是施约瑟。二、浅文理译本3.施约瑟浅文理译本(SchereschewskyWenliVersion)施约瑟(S.L.Schereschewsky)是犹太人,熟悉希伯莱文,汉语造诣亦很高,1862年来北京不久就开始了他著名的圣经翻译工作。他先将圣经翻译成官话,然後再译为浅文理。1881年患病瘫痪,1886年回美国休养期间,一面修订他的官话新旧约圣
本文标题:《圣经》的中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35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