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分析
西南大学宋乃庆2011、9目录四、有效教学策略二、有效教学的意义一、内涵及由来三、低效教学的表现及原因五、课堂有效教学的总结与反思一、内涵及由来1.教学的内涵:广义: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狭义: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有效教学的活动过程。2.有效教学的内涵: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特别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发展,达成三维目标的过程。3.有效教学的基本观念:(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减负提质,这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3)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4)有效教学旨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5)有效教学是个宽泛的概念,维度不同,内涵不同。凡是能促使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有效的(6)课堂教学应使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向积极有效,高效的教学转变教学效果:学生实际获得的发展教学效益:预期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效果的比。(从预设生成关系刻画)教学效率:单位时间和精力投入与教学效果的比(从投入阐述关系刻画)教学效果、效益和效率三者是紧密联系的,教学效果是有效教学的最终指向,而教学效益和教学效率又分别从预设生成关系、投入产出关系的角度进一步刻画了教学效果。4.考察有效教学的三个方面由来《论语》孔子(中国)教学要因材施教,主张实行启发式,“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学记》乐正克(中国)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循序渐进:“不陵节而教之谓孙”自有教学以来,人们便进行着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索。孔子杏坛讲学威廉·威伦贾尼丝·哈奇森玛格丽特·伊什勒·博斯(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罗伯特·J·马扎诺詹民弗·S·若福德戴安娜·E·佩恩特(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M·希尔伯曼(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要研究教师的心理特征、行为特征及学生的学习心理及行为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效教学的策略选择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和教学效能核定运动,有效教学概念崭露头角。国内首次系统专章论述有效教学的著作——《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国内第一本有效教学的专著——《有效教学》(陈厚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二、有效教学的意义“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迫切需要“减负提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现实困境的呼唤需要改变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过于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等低效、无效的现象,改变单纯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学生作为全人的发展”的诉求需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忽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发展的现状。三.低效教学的表现及原因(表现)(一)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1.对课标、教材缺乏深入地理解2.无法有效利用学生的已有基础(二)课堂教学艺术中存在的问题1.情境创设华而不实2.课堂提问质量不高3.自主学习形式化,导致“放羊式”教学4.信息技术滥用误用(三)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教学满堂灌2.师生互动表面浅层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座”而不“合作”4.探究活动浮于表面5.习题作业重量不重质(四)教学课堂评价中存在的问题1.片面追求分数,只强调评价的甄别功能2.评价形式单一3.评价内容片面(五)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1.缺乏反思意识与习惯2.反思深度不够三.低效教学的表现及原因(表现)1.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不清2.“唯分数论”价值取向的影响3.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4.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5.教学能力不强三.低效教学的表现及原因(原因)1.教学策略的内涵: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某一特定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所采用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形成教学行为程序。2.有效教学策略的内涵:有效教学策略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成功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发展,并达成三维目标的教学策略。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策略四.小学数学教学有效策略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理解课标、熟悉教材、把握实际、有效设计1有效课堂教学艺术——激发兴趣、主动学习、减负提质、创设情景2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深化理解、精讲精练3有效教学课堂评价——贯穿始终、三维发展、自信激励、找到差距4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的角度、教学反思的形式5如何将典型经验和成功案例提炼为有规律的、有效的策略?如何将有效课堂教学如何和素质教育更好结合?如何将有效教育与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有效教学和传统常规教学的差异?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有效课堂教学的定量刻画。……五.有效课堂教学的总结与反思过去从单一知识学习的角度理解有效教学,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应当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依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主动学习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学习和教学的满意程度学生自我认识的改善程度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原因探析1:对有效教学的认识不清ConceptText考试中小学考试之频繁,几乎让人无法接受,期中期末考试、单元测试自不必说,随堂小测接连不断。教学教师只注重短期成效,教给学生如何记住原理,如何使用公式做题,忽略了对学生思想方法的传授及情感态度的熏陶原因探析2:“唯分数论”价值取向的影响片面追求应试对学生成长的影响ConceptTextText将学习材料作为结论性知识加以传授,过分强调“模仿+记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原因探析3: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不堪重负原因探析4: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学习者和学习的知识课程知识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学科教学知识特殊情境知识一般教育情境知识分析课标与教材的能力;设计教学方案的能力;选择教学策略的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评价与反思的能力;……原因探析5:教学能力不强在课堂上分两组进行投球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教学案例:求人均投中次数的平均数点评:“平均数”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这里只需一个投球的结果作为引入,而无需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组织“投球”活动。这种看起来活跃的活动没有多少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价值,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导致了课堂的低效。情境的创设要真正为学生理解数学服务,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教学实录:一开始,学生就正确作答,甚至还能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作出论证,但任课教师仍然坚持用小棒进行检验,重新提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猜想。点评:应当注意探究活动的目的性与意义。而不应使探究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学案例:三角形边的关系《小学数学》四下小明上学时究竟是走中间的直路较近,还是分别绕道位于直路两侧的邮局和商店较近?思考: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学生探究的意义是什么?1.有效教学课堂设计理解课标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把握学生实际,才能根据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这是能否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1)理解课标要求(2)熟悉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与前后教学内容联系、与其他领域内容的联系(3)把握学生实际:知识能力起点、过程方法起点、认知风格和思维习惯(4)有效教学设计2.有效课堂教学艺术课堂要有艺术,课堂教学本来既是一门艺术。有效课堂教学必须在精讲精练的基础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利用课程资源,想方设法创设情境、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兴趣。做到语言生动,富有激情、板书合理、教育技术使用恰当。(1)有效课堂教学组织(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语言、板书与教育技术的支持(4)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5)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3.有效课堂教学活动(1)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2)促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3)采取变式教学促进深化的理解(4)精讲精练,提高教学效率4.有效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在整个课堂中贯穿始终,评价应能够激励学生学习,促进不同类型学生的发展。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差距,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成功和自豪。要通过评价让学生达到三维目标,让学生去创新实践。(1)让学生在参照中找差距(2)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自豪(3)评价贯穿始终,促进学生发展(4)三维目标全面发展5.有效课堂教学的反思1.教学反思的角度:课堂中哪些地方是有效的?哪些是低效或者无效的?出现低效的原因何在?应如何避免?……2.教学反思的形式:以常规教学为主的自我反思以教研组为主体的互助互评式反思以典型课例剖析为主的专题型反思2.课堂教学艺术中存在的问题(1)情境创设华而不实:绚丽多彩;牵强附会;虚假造作;热闹浮躁;缺少问题(2)课堂提问质量不高:满堂问;问题细小琐碎、生成性不足、难易度不当;答案封闭内聚(3)自主学习形式化,导致“放羊式”教学:缺乏教师引导、目的不明确;教师淡化出场、学生忙碌无实效(4)信息技术滥用误用:主题内容不突出;多媒体滥用;成了变相的黑板;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不足小组合作放任自流,课堂秩序难以保证3.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1)课堂教学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累,消化不良,学习效果不好(2)师生互动表面浅层:教师居高临下,师生难以平等交流;教师单向提问,学生被动发言;学生反馈残缺,不能体现交流本质(3)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合座”而不“合作”:无目的无引导;无节制无分工;时间不充足;忽视独立思考(4)探究活动浮于表面:探究方向模糊;事事探究,时时探究;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不重课内,只重课外(5)习题作业重量不重质:课堂练习多、课后作业重;关注解题技巧,忽视方法、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业负担太重,学生成天困在书山题海之中1、已经学习了2、生活中的角3、会动的角4、操作中的角西师版二(下)案例: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目标定位1.课前调查:课前对全班50位学生做了充分的学情调查分析,发现:(1)80%以上的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2)34%的学生能画出正确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立体图,但对两者的特征不够了解,语言表述更为困难。2.预设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制作等实践活动,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点,80%以上学生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能看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立体图,70%以上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展开图能否折成长方体或者正方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经历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初步学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起学习数学的乐趣。案例:把握学生实际——“分门别类”的尴尬李老师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教师,在一年级上学期讲授《认识物体》的公开课时,教材里要求学生进行分类的课堂活动李老师请学生到讲台上,将讲桌上的各种盒子、罐子、瓶子等“分门别类”的整理好。李老师先是胸有成竹地叫上来一个平时成绩中等的学生,要求他将桌子上的物体分门别类的整理好,可谁知这个学生却将盒子罐子搭成了一座“城门”李老师懊恼,又叫了一个平时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让她“分门别类”的整理讲桌上的物品,为了让学生挺清楚要求,李老师还特别强调了“分门别类”四个字。谁知第二个学生在讲台上迟迟不敢动手操作。李老师只好作罢。课后李老师才知道,原来学生们并不是不懂物体形状的差别,而是不理解什么叫做“分门别类”地整理掌握学生实际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学生的起点认知的风格思维的倾向1知识、技能的基础2对数学的兴趣与价值认识2是关注事物的部分还是关注事物的整体1学习的动力来自于外部表扬还是内部对数学的喜爱1图形思维占优:喜欢借助形象解决问题2符号思维占优:善于抽象概括学生分析把事物放到各种不同的其他领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感
本文标题: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49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