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三国人物之陈宫胡勇读《三国演义》前半部,群雄逐鹿,战乱纷繁,这种沐浴着血与火的历史背景,却也成就了一大批个性鲜明、引人神往的乱世英雄。名臣英主,雄夫猛将,乃至布衣草莽,各有各的特色,或文韬武略,纵横天下,或义薄云天,济难扶危。因为有这些人物与情节的存在,那一段苦难悲壮的战争史才会同时成为一幅幅跌宕起伏、雄伟壮阔的历史画卷,成为一种气吞河岳、雄美壮丽的文学艺术。这中间有一个人,大多数读者并不陌生,但却也很难说非常熟悉。因为在众多的名满天下的文臣武将中,这个人对于时势格局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对于热衷英雄情结的人来说,这人也或许是最没有成就的。若一定要找出他对于历史影响重大的事迹的话,怕也只有当初他作为中牟县令时,抓住了因刺杀董卓失败逃亡的曹操,又把他放走并追随于他这回事情了。没错,这人就是陈宫,也是京剧《捉放曹》的主角之一——之所以说读者不是很熟悉这个人物,是因为很多人也只是因为这段戏而记住了这个人而已。实在,除了捉放曹之外,似乎陈宫再就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了,追随曹操之后又看不惯曹操的作为离开了他。之后跟了个笑话人物似的吕布,也没有被吕布重视和重用。直到吕布下邳被破,缢死白门楼,他也就就云里雾里的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和生命。所以综合看来,他既没有能辅佐某人成就王图霸业,也没有以奇谋妙计攻城掠地的英雄行径,在一干气场逼人的英雄人物当中2似乎很难以找到他的位置,在那一段历史里也似乎可有可无,无怪一般读者不会对他留有很深印象了。但奇怪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对于陈宫的事迹却并没有吝啬笔墨,反而在一些与他有关的章节里写得很铺陈,如以下段落:“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默然。”……“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插剑上马,不等天明,自投东郡去了。”……“陈宫在布侧大骂曹操奸贼,一箭射中其麾盖。操指宫恨曰:“吾誓杀汝!”遂引兵攻城。宫谓布曰:“曹操远来,势不能久。将军可以步骑出屯于外,宫将余众闭守于内;操若攻将军,宫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于后;不过旬日,操军食尽,可一鼓而破;此乃掎角之势也。”……3“徐晃解陈宫至。操曰:“公台别来无恙!”宫曰:“汝心术不正,吾故弃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独事吕布?”宫曰:“布虽无谋,不似你诡诈奸险。”操曰:“公自谓足智多谋,今竟何如?”宫顾吕布曰:“恨此人不从吾言!若从吾言,未必被擒也。”操曰:“今日之事当如何?”宫大声曰:“今日有死而已!”操曰:“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何?”宫曰:“吾闻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于明公耳。吾身既被擒,请即就戮,并无挂念。”操有留恋之意。宫径步下楼,左右牵之不住。操起身泣而送之。宫并不回顾。操谓从者曰:“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怠慢者斩。”宫闻言,亦不开口,伸颈就刑。众皆下泪。操以棺椁盛其尸,葬于许都。”……罗贯中的这部小说,对人物的描写一般都是寥寥数笔,但从这些文段中可以看出,他对陈宫的描写却是一言一行乃至内心活动都很到位,这不是偶然,而是说明了陈宫这个人物在作者心目中特殊的份量,这也是我对陈宫这个人产生兴趣的原因。一般人应该也有这样的印象,三国里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人物往往并不一味的推崇或者一味贬抑,这其更实符合人性的本质,比如在他眼里丁原、王允、陶谦等人都算正面人物,后面一点的伏完、董承等人更是忠臣的代表,作者在忠孝仁义上给予他们适当肯定的同时,一样也在文字里体现出了他们的明显缺陷,有的优柔寡断、有的刚愎自用,有的缺谋少智。而处在与陈宫相似位置的一些谋臣里,除了神4化了的诸葛亮以及其他少数谋士诸如郭嘉、徐庶等人之外,另如如逢纪、审配、许攸、陈登、张昭、张松甚至于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等等一大批文臣,作者也是对之有褒有贬的,忠义的疏于谋断,多智的又失之仁厚、损于旷达……各自都有自身的长处,也各有各的明显缺陷。而文臣里面,陈宫是第一个作者比较喜欢的人。虽然他在三国的众多历史大咖里不大排得上号,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却是人格、才能等各方面最完美的人物之一。甚至不逊于他最为推崇的孔明之辈。一、具有完美的人格个性先说陈宫的出场,捉放曹的时候,陈宫为中牟县令,虽然官不大,但在乱世之中安稳自保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至少比身为天子的少帝和献帝要安稳的多,在这个时代,就个人保全来说,当个不问世事的小吏怕才是最为妥当的。但陈宫恰恰不是这种贪图自身安逸的人,他时时刻刻在想着天下苍生的苦难,想着董卓专权,朝纲不振而民不聊生。抓住曹操,他本可以借此向董卓邀功请赏,谋取更大富贵,但他不仅冒险放了曹操,而且放着安稳的县令不当,宁愿跟曹操一起逃亡江湖,这份爱民救国的凛然大义,实在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这种侠肝义胆、义无反顾的行径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后在逃亡中借宿吕伯奢庄上,曹操因疑忌而杀吕伯奢一家,陈宫肝胆俱裂,在悲悼吕伯奢的同时也对曹操失望透顶,遂有去曹之举。而在这一段里,作者也细腻的描写了陈宫的内心和行动上的挣扎:欲杀曹除害,但又觉得此举不义,最终选择了不杀曹操而独自离开。这不能说陈宫优柔寡断,这也和关羽华容道放过曹操是两码事,因为关5羽放过曹操时,曹操已是权倾朝野的丞相,放过他的后果是很明显的,若对孙刘联军负责的话,可以不杀曹操,但绝对应该抓住他,但关羽因受曹操恩惠而放过他,实为徇私情而失大义;但陈宫放过曹操的时候,乃是曹操落魄江湖之际,加之他刺杀董卓,也有着报国救民的动机,陈宫不杀他,也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说陈宫放曹是为义、杀曹也是为义、不杀之而去之还是为义。再到后来陈宫追随吕布,一直到吕布兵败被杀,这一段里依然渗透着作者对这个人的敬意。先说吕布,作为历史人物,他确实像个大笑话,他的出名,也仅仅只是因为他的“勇”而已,除此之外似乎再无长物。对外唯利是图,毫无立场,乃至认贼作父,对内不能知人善任,闭目塞听,一味顾念妻子、沉迷内帏,遇事则迷,陷己于不忠不义,最后连他帮过的刘备也主张曹操杀掉他。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其人也并非一无可取之处,至少不是大奸大恶之人。首先,他勇猛而并不嗜杀戮,身为三国第一猛将,但他手下杀过人并不多,至少远比作为仁义化身的关羽要少得多,“辕门射戟”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他并不是好战嗜杀的人。而他杀过的大人物董卓在三国里属于元凶首恶,他那一戟也是刺得大快人心,没有任何不妥的;其次,他的权力欲并不强,三国里很少有他去攻杀别人的情节,基本上他只是贪图自身的富贵安逸,而并没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其三,吕布的本性温柔而单纯,这点最好是站在女性的角度上去理解,估计要在现代,他应该就是女性眼中典型的好男人,这里不宜过多议论。整体上他并不是一个很具为威胁性的人物,杀他6与不杀他对于天下大势而言无关紧要,窃以为刘备主张杀他,只怕更多是私怨,是对吕布占据徐州一种报复罢了。以陈宫的聪明,他心里很清楚,吕布这个人是绝对不足以成就大事的,但在他眼里,吕布更像一个普通百姓,虽然勇武过人,但仍然是当时社会中相对弱势的个体,这让吕布在陈宫心里获得了比曹操更多的同情,也让离开曹操之后四顾迷茫的陈宫把吕布当成了最后的稻草,并一直对他不离不弃。因而陈宫追随吕布并这件事情,也不是说陈宫没有识人之明,只是他时运不济,不遇明主。最后在吕布兵败时玉石同焚也不是他的愚忠,更多是一种理想破灭,在他眼里,天下群雄大多只是为了自身权势和利益互相攻杀,并没有真正救国忧民的仁人义士,反而因为诸侯之间的互相争斗,弄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绝望之下他唯有选择慷慨赴死。这些作者并没有正面来写,但从他对于陈宫被俘后的一些场景情节的描写,不难看出作者对陈宫一生命运的沉重叹息。三国里面人物的死亡,作者也很少有写得太过详尽的,除了诸葛亮死去时,有一段很煽情的场景描写外,另一个写得比较铺陈的就是陈宫之死了,“一世奸雄”曹操“起身泣而送之”,乱世之中惯经生死的一干文武也是“众皆泪下”,场景可谓不胜其哀,作者这样一咏三叹的描写,可以看出,陈宫之死对他言,是一种价值的毁灭。在作者心中,陈宫才是真正心忧天下的英雄,是人格品质最为完美的一个人物。二、具有超凡的才能与谋断7除了人格高贵之外,陈宫的才能其实并不输于与其同时代的任何其他谋臣。其时战略眼光和战场谋略比较突出的文臣中,曹操的谋士郭嘉算一个,他虽然后来英年早逝,但幸运在于他辅佐曹操时,曹操对他言听计从,所以对曹操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以至曹操后来在赤壁遭受惨败之后仍对郭嘉痛惜和怀念不已。设想如果吕布也能像曹操那样信任和重用陈宫的话,局面肯定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吕布占据徐州与曹操对垒的那一段,陈宫屡次向吕布献计,其对于战局形式的洞察是十分犀利和准确,可谓知己知己知彼。吕布若听从他的主张,胜算不可谓不大的。但一来吕布刚愎自用,不用良言;二来吕布这边人心离散,属下文臣武将各怀二心,才导致他最终的失败。先是被陈登父子玩弄于股掌之间,失去最大的战略基地徐州,在疲于奔命里手下各部也被曹操各个击破;最后部将侯成、宋宪叛变,卖主献城,终使吕布这位三国第一猛将兵败身亡,成为后世笑柄。吕布的平庸,反衬出陈宫不凡,只是这种平庸与杰出的主从关系,也注定了陈宫的悲剧命运而已。因此也不妨作一个很有想象空间的假设,设或陈宫摒弃了对曹操的成见,成为他的谋士,又或者他晚出山几年,追随刘备扶持蜀汉,结果又会怎样呢?如果这样,估计至少在他的才能的施展上,会有更多的历史存在感。但历史无法更改,陈宫在三国里的存在,就像天际的流星一样,短暂却明亮而充满灵性,让人在惊鸿一瞥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陈宫在三国里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也是作者心目中一种完美人格8的化身,三国演义很多情况下体现的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一般作者都是以比较客观理智的态度对待其中的人物与事件,对很多人和事都是一分为二的看待,如果一定要从三国里看出作者的主观价值取向的话,陈宫是一个很好的标本。陈宫悲剧的历史启示陈宫肯定是不幸的,他在一团混乱的前三国时代,犹如孤灯一盏,虽然本身明亮夺目,但他无法在一个权势和利益主导的环境里照亮更大的范围,反而是四面风雨,将他的光线晤暗,最终寂然熄灭,留给作者一声长叹,也留给品读三国的读者一声叹息。作者再怎么喜欢陈宫,但也无法改变陈宫作为一个历史失败者的事实。这其实也折射出了一个略有一些讽刺的道理:那就是政治理想和现实的政治始终是两码事,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前者往往会败给后者。报国救民,解民倒悬几乎是历史上所有仁人志士最高尚的政治理想,也是诸如陈宫这类人孜孜以求、至死不悔的目标。很多的统治者也大力推崇这种思想,但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前者是一种对于天下苍生发自内心的怜悯,对于家国的一种出于本愿的忠诚;而后者最主要却是想利用前者的这一些想法为自身的政治地位与政治利益服务。所以说现实政治的本质仍然还是利益,政治理想对于现实政治而言只是它所掌握的一种为其牟利的工具而已。9纵观历史,为民请命,为国请命的仁人志士很多,很多人最终为了自己的这些理想献出生命、舍生而取义,各个朝代的君主一样提倡忠义和爱民,但从来都没有为了保境安民勇敢献身的国主君王。反而是很多忠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人物最终死在自己所维护的君王手下,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这也是陈宫唯一可以庆幸的地方:他并没有像田丰一样死在他主子袁绍的猜忌之下,吕布没有重用他,但并没有猜忌他,即使是他的敌人也对他充满敬意,为他的死惋惜不已。而作者这样安排,也是对于同情陈宫的读者、对于真正的仁人志士的一种内心安慰吧,毕竟历史始终都需要这样忠肝义胆而又才能卓著的人。
本文标题:三国人物之陈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50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