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书书书JournalofEngineering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1004-9665/2006/14(Suppl.)003305 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贾建业①孙杰②③詹文欢②易顺民④(①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广州 510070)(②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 510301)(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④深圳地质局深圳 518000)摘 要 随着城市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深圳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有斜坡灾害、河道、口门淤积,水土污染,构造稳定性和隐伏岩溶塌陷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关键是要认识和重视城市化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关键词 深圳地质环境城市化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OFGEOLOGICALENVIROMENTINSHENZHENCITYJIAJianye①SUNJie②③ ZHANWenhuan③ YIShunmin④(①ChineseAcademyofSciences,Guangzhou 510070)(②SouthChinaSeaInstituteofOcea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Guangzhou 510301)(③GraduateSchool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 100049)(④ShenzhenGeologicalBureau,Shenzhen 518000)Abstract TheeconomyandurbanizationofShenzhenareprogressingrapidly;ge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sareaggravatedgradually.Themaingeologicalenvironmentalproblemsincludeslopedisasters,siltationofrivercoursesandmouths,contaminationofwaterandsoils,tectonicinstabilityandhiddenkarstcollapses.TheproblemsabovementionedwillrestrictShenzhensocio-economicaldevelopment;wemuststrivefortheurbaniz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betweentheexploitationandprotection.Thekeytopreventiontheenvironmentalgeologicalproblemisthattheinteractionbetweentheurbanizationandgeologicalenvironmentwillbeknownandpaidattentionto.Keywords Shenzhen,Geologicalenvironment,Urbanization1引 言深圳特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的南端,面积2020km2。该区海陆相互作用较强烈,河流众多,水动力条件复杂,构造作用明显,海岸线漫长,地貌类型多样,是地质环境的敏感区域。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自1980年建立特区以来,深圳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口高度密集,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经具有一个开放型国际城市的雏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又引发和第一作者简介:贾建业(1956-),男,教授,主要从事环境地质学研究.Email:jianyejia@sina.com加剧了一系列地质环境问题,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沿海地质环境更加恶化。2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和加剧地质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省内外劳动力的大量涌入加速了深圳城市化进程。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深圳市普查登记人口为700.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比例只有17.3%(约116万),而没有深圳常住户籍的人口比例达到82.7%(约585万人),人口密度为3596人·km-2。比1990年"四普"时的166.7万人增加了534.1万人,平均每年递增15%。城市化水平达到75%,企业20万家,2003年全市GDP为2895.41亿元[1]。深圳工业化进程飞跃发展,与城市化进程互动发展,1995年以来广大的乡村地区基本上进入了城市化成熟阶段。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和都市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仅有760km2的可建设用地上,500多平方公里已是高楼林立。城市化进程是人口聚集、产业聚集、经济增长的过程,也是大规模资源消耗、空间聚集、自然地貌格局破坏和人工地貌形成的过程。城市化进程一方面要受到城市区域地质环境因素的约束;另一方面高聚居的社会或工程因素不可避免地引发地质环境问题,如大规模工程建设盲目的采石取土,造成深圳水土流失面积约169km2[2]。这些问题即使有关部门详细规划设计,仍然不可避免。人多地少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资源(尤其是水资源)缺口的扩大、城市垃圾等地质环境问题的增多及其影响程度的增强将成为深圳发展的严峻挑战。3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由于建市初期,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于开发建设的力度,深圳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土环境污染严重且久治难愈,地质灾害呈逐年上升趋势。快速城市化导致深圳的地质环境问题有斜坡灾害、河道、口门淤积、土壤污染、水质性缺水、构造稳定性和地面塌陷。3.1区域稳定性分析深圳区域大地构造上属于紫金-惠阳凹褶断束的组成部分,处于高要—惠来东西向断裂带南侧、北东向莲花山断裂带的南西段。断裂控制着深圳市的地质构造,北东向的深圳断裂束为主断裂。断裂自全新世以来活动进一步减弱,据1984年完成的《深圳区域稳定性评价》,得出深圳不具备发生Ms≥5级的地震条件。迄今深圳市区尚未有发生过3级以上地震的历史记载(仅在其外围的宝安南头1567年发生过1次3级地震)。仅在沙头角和南头两地各发生过1次3<Ms<4级地震。由此可见,深圳地区的地震记载引证了其地壳稳定性相对较好。虽然断裂活动不会引起强烈地震,但是断裂的活动会对城市建筑设施造成危害。作为区域主导构造的北东向断裂,连续性较好且穿越市区。断层现处于缓慢释放应力蠕动状态,并且沿一个方向滑动,如黄贝岭F8断层趋向性蠕动速率为0.17~0.35mm·a-1,深圳市的主要建筑群就分布在该断裂带附近,据统计,断裂带影响区域内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就有179座,深圳水库也在断裂带上,粗略估算约有超过0.3×108t的静荷载量,再加上深圳水库水量,该区总荷载量将大于0.7577×108t。建筑物密集、水库库容增大,大大增加了地面的荷载。加之十多年来大规模建设的深基坑施工降水等人类工程活动,必然改变原有地壳结构的边界平衡条件、载荷平衡条件及其平衡状态,使原本具有活动性的断裂带的弱平衡状态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增大了断层进一步加剧活动的可能性[3],对在断裂活动带之内的建筑造成破坏。3.2水土污染问题3.2.1水污染问题深圳的水资源不丰富,以外调水源为主。年平均降雨量为1966mm;雨季多集中在4~9月,日降雨量最大值为385.8mm;河流短,多单独入海,属于雨源型。全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108m3·a-1。根据水资源发展规划,2010年全市需水量20.96×108m3。近年来生活和生产污水排放量的剧增与海水入侵的加剧,导致水资源质量的下降,使水资源更加紧张。深圳80%河流均受到有机物污染。尽管深圳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符合国家地面水水质二类标准,但仍受到污染河流的严重威胁。特区内深圳、布吉、大沙3条河流水质均低于国家五类亦即最低标准。特区外河流污染也十分严重,茅洲河上游、观澜河超过国家三类标准,茅洲河下游、龙岗河、坪山河低于五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各主要河流水质均呈下降趋势[4]。据2005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作为流经深圳市区的主要43JournalofEngineeringGeology 工程地质学报 2006河流—深圳河,每年有大量的污水入海(表1)。珠江河网及口门区水体和沉积物的污染,特别是具有持久性影响的有害有毒重金属、有机氯农药、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有机物污染,即反映了河流污染的严重程度,也给近海环境地质生态、环境安全敲响警钟。表12005年深圳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Table1 PollutantemissionofShenzhenriverintotheseain2005污染物石油类COD氨氮磷酸盐重金属砷污染物总量质量/t13211224751643011924水污染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面源污染,其中,生活污水占河流污染总量的80%~90%。2003年,深圳市的污水排放总量为98236万t,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9439万t,生活污水排放量为78797万t,而全市的污水处理率只有63%。目前特区内每天有40多万t城市污水通过372个排放口直接排入河道;特区外污水处理能力较差,处理污水能力达50万t·d-1,平均污水处理率达25%,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深圳河流污水排放量与河道径流量(不包含已开发利用的水量)相比(即污径比):枯水季节(10~3月)为2.44倍,丰水季节(4~9月)为0.44倍[5]。一般认为,污径比超过10%,则表明该条河流已经受到严重污染。面源污染多为河流流域内小型养殖业、村镇垃圾等,这种污染也十分严重。3.2.2土壤污染关于深圳地区土壤质量状况,有待于系统专项调查。但是整体珠三角区域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的土壤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污染面积广、污染物种类多、污染危害大。就某一地区而言,局部差异性明显。土壤中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异常的高,出现了以镉、汞、砷、铜、铅、镍、铬等8种元素为主的区域性污染。另外土壤有机氯农药、邻苯二甲酸脂、氯苯和多环芳烃污染也十分严重。普遍在土壤、农作物、底泥和灌溉水中检出。这主要与垃圾随意堆放、垃圾施肥、工业污水排放和灌溉、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有关(表2)。土壤的污染致使蔬菜和粮食中的有害元素含量超标事例时有发生。植物和粮食中化学元素的异常,通过生态和生物链的传输作用于人体,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损害着人类的健康[6~8]。表2深圳盐田垃圾填埋场周围土壤重金属含量(mg·kg-1)Table2 HeavymetalcontentsofsoilnearbytheYantianwastelandfillsiteofShenzhencity重金属CuPbZnCrNiCdAsHg含量126.0106.7223.032.410.80.0939.00.03背景值16.559.0188.451.623.80.0619.00.093.3地质灾害问题近年来深圳市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各种建设活动频繁,城市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十分常见,且已成为影响深圳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3.3.1斜坡灾害斜坡灾害是较为常见的、突发性的灾害,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及边坡失稳等,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深圳市地处广东省重要的北东向断裂带———莲花山断裂带的东南段,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北东向、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发育。在横岗、布吉、龙岗、龙华、石岩等山丘区域内,断裂带分布及活动影响带内风化土厚度大、强度低,斜坡的稳定性差。深圳城市化后,城区面积扩大了6倍,建设场地已向低丘陵及台地区扩展,人为地改变山坡的原始形态和临空面的方位,降低了山坡的稳定性,而又未采取相应的治理防护措施,是山坡变形和破坏的重要因素。盐田区及葵冲、大鹏、南澳等东部海域的沿山公路段;罗湖区与龙岗区交界处的插花地带,高陡的人工边坡较多。在连续或集中降雨的情况下,雨水渗入坡体内,改变了山坡地下水动力条件,同时对残积土和强风化岩产生软化和泥化作用,降低了山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引发崩塌及滑坡等地质灾害(表3)。表3深圳市已发现的斜坡地质灾害点分布及类型Tab
本文标题:深圳市地质环境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5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