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现代课程与教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经验自然主义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主要流派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形成与进步教育运动及儿童中心主义息息相关。19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美国教育家认识到,学校课程的问题症结在于课程中已积累了许多没有用的东西,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删去在儿童年生活中不重要的、不中肯的学习材料,开始重新确定选择课程的标准。产生背景代表人物:杜威代表作约翰·杜威揭开了现代教育的序幕,他于1902所撰写的《儿童与课程》一书被认为是对课程问题的最早最系统的阐述之一。杜威将其教育哲学称为“经验自然主义”,他完整地建立了“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经验自然主义流派思想基础经验的界定四个哲学命题杜威前所未有地将“经验”理解概括为两个层面:一是经验的事物,是固化的存在;二是经验的过程,即儿童与环境、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经验界定他以伸手指触摸火焰为例,“一个孩子仅仅把手指伸进火焰,这还不算是经验;当这个行动和他所遭受的疼痛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是经验。”杜威强调的是:只有主动的方面(伸手指)和被动的方面(被灼伤)以特有的形式(思维)结合起来,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识别尝试的事情和发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系,才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经验界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哲学命题经验自然主义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1.儿童经验与学科知识的统一2.儿童与社会的统一3.自然学科知识与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统一,学科知识与社会的统一在儿童、社会、知识三个维度上,杜威力求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点,在三者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性,使之成为完整而和谐的整体。(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2(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经验主体,通过自由和谐的互动交往最终达到对经验的改造。杜威认为人们对于儿童的未成熟状态的理解遮蔽了他们经验的独特性,事实上,这种未成熟状态恰恰是他们生长的首要条件。用成人化的观点来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的理解需要以成人经验进行补充,这种行为会导致对儿童经验的忽略,也会导致成人经验发展的停滞性。对儿童经验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的作用,教师也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员,而且是经验更为成熟的一员,教师由外部的监督者、独裁者变为团体活动的领导人,这是教育这个社会共同体中师生经验共同生长和发展的需要。(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2(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再次,教学应在儿童的生活及其经验之间建立一种连续性。(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2(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四)发展与活动化课程与教学——主动作业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主动作业”(activeoccupations),“作业”是指“复演社会生活中进行的某种工作或与之平行的活动方式”,是着眼于儿童经验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得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如烹饪、纺织、缝纫等。它体现了杜威关于儿童、学科知识、社会相统一的课程开发理念,是其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它强调密切联系社会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重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反对把课程教材成人化。主动作业主动作业的特征适合儿童经验生长的要求。源于社会生活,充满了具有社会性质的事实和原理,可以代表社会的情境它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可以不断指向科学的逻辑经验的发展。体现了方法与材料的统一,进而成为课程与教学统一的中介和途径,杜威被公认为当代努力争取更好的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人们可以根本不接受杜威的意见,甚至可以在一些重要的观点上与他根本对立。但是,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杜威的见解是值得注意的和有意义的。”——美国教育史家布里克曼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观永恒主义概述永恒主义的产生背景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思想基础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41235对永恒主义的评价一、永恒主义概述永恒主义(Perennialism)也称为“古典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古典人文主义”、“理性人文主义”等,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流派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的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的教育传统。它属于与当时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相对的新传统派教育,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性不变,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作为现代教育哲学流派它又有两个分支:世俗的永恒主义和宗教的永恒主义。世俗的永恒主义,可称“古典主义”或“复古主义”,以美国教育理论家赫钦斯(R.Hutchins)、阿德勒(M.J.Adler)、法国教育家阿兰(Alain)以及英国教育理论家利文斯通(R.Lavingstone)等人为代表。宗教的永恒主义,可称“新托马斯主义”或“新经院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马利坦(J.Martain)。赫钦斯(Robert·M·Hutehins)艾德勒(MortimerJ.Adler)Readingisabasictoolinthelivingofagoodlife.——MortimerJ.Adler二、永恒主义产生的背景社会背景教育背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美国公立学校处于主导地位,但它对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却束手无册、无能为力。它所提倡的那种漫无目的的、杂乱无章的组织形式以及没有严明纪律的学校管理,造成了美国教育质量严重的下滑。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长时间的经济危机。经济上的滑坡带来了政局上的动荡。30年代中后期,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社会局面动荡不安。三、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思想基础•知世界是由先验的“实在”所组成。•知识存在于绝对不变的普遍的真理之中•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固有的“实在”,即不变的人性•教育的基本原则也应该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赞赏过去的黄金时代(古希腊),在那个时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完美和谐;人们知道人的价值并且尊重人的价值,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知道教育是使人过真正的人的生活的重要手段。•人性是不变的,控制宇宙的永恒法则也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的,所以,适合古希腊人的教育也同样适合于20世纪的美国人。•他们立足于传统中发现的普遍的真理,并用它来改造现存的文化模式。以古典实在论为基础崇尚古代文明四、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的主要观点主要观点Textinhere3、以“永恒学科”为核心1、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Textinhere4、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2、课程与教学要为生活做准备1、课程与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永恒主义者从唯心史观出发,认为人性是永恒的,人和宇宙都是理智性的产物,因此他们把学校看作是培养人的理性的社会机构,把培养人的理智看作是教育教学的最高目的。在永恒主义者看来,“因为推理是我们的最高目的,所以发展智力应该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工作重点”。2、课程与教学要为生活做准备生活准备论是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永恒主义认为,学校绝不可能是也不应该是真实社会生活的“情境”和“雏形的社会”,学校始终是一个人工造成的、有价值的机构。在这个人为的机构中,要充分的发展儿童的智力,从而为将来的生活打下牢固的基础。同时,永恒主义还继承了传统教育关于儿童的学说:每个人都具有成为理性的人的潜能,而要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必须通过教育这种锻炼和学习过程,亦即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过程。3、以“永恒学科”为核心永恒主义者从“永恒真理”中引申出“永恒的学科”是训练学生理智的最好办法,因此他们强调学校课程的确定是教育家和教师考虑的问题,不能听凭学生的兴趣自由选择。教育家和教师应该以“永恒学科”为核心为学生设计和确定课程。在永恒主义者看来,所谓“永恒的学科”主要是历代伟大哲学家、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古代伟大人物的著作,因为“一种良好的教育包括对真理的探求和理解……真理能在文明的伟大作品中找到。因此,永恒主义者特别强调学习古人的伟大作品的重要性。永恒学科课程指导计划理智训练的内容:哲学、文学、历史理智训练的方法:数学、科学、艺术进行理智训练的工具:读、写、算、拉丁语和希腊语小学课程—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养成道德习惯,熟记古典著作中的个别部分。初等教育—准备中等教育—人文学科大学课程—“名著”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的训练。不读这些名著,就不能理解当代世界。4、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学习永恒主义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理智的发展,除了让学生学习以“永恒学科”为核心的课程外,还特别注意强调学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他们看来,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理智的活动,因此教育教学就不能一味地迁就学生的愿望和兴趣。他们强调学生应该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要服从学校教师的管教,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永恒主义者认为“永恒学科”并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样难教难学,只要教师努力教,学生努力学,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是可以通过学习这些永恒学科达到发展智力和形成良好个性的目的的。永恒主义者强调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科目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有一定的合理性对部分传统教育思想的坚持也有一定合理性它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注重永恒学科的主张过于片面和虚幻启示与借鉴缺陷五、对永恒主义的评价(一)对教育目的的论述有一定的合理性永恒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智是人的最高属性,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以,教育应该以培养人的理智为目的,最终目标是把人培养成人。从人类存在意义上说,这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人的理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社会性,其丰富内容蕴涵于人类绵延的文化中。教育既是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对人的社会性的培养,那正是为了使每一代人都具有人类所特有的理性永恒主义者并不满足人类存在特性的培养,进一步说,他们也关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所以,他们所培养的具有理性的人不仅能适应世界,还能有目的地改造世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人,而不是工具或手段意义上的。他们所追求的是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教育与人的和谐统一。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启示和借鉴(二)对部分传统教育思想的坚持也有一定合理性永恒主义者毫不顾忌坚持某些“传统教育”思想,乃至被称为“新传统派”教育。它所坚持的与“进步教育”明显矛盾的一些教育思想,如以书本为中心,强调分科教学,主张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等观点,带有一定的合理性。既然是以书本知识为中心,以学习人类积累的间接经验为主,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便不容忽视。而课堂教学也是为各国教学经验所证明的最有效率的集体教学组织形式,至今仍在广泛采用。基于这些原因,这使得永恒主义教育,虽然坚持“传统教育”思想,被称为“新传统教育”派,甚至保守主义,但并没有遭到严厉的贬斥。永恒主义课程与教学论的缺陷(一)它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错误的哲学前提只能导出错误的教育结论。永恒主义者强调人理性的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他们认为人的理性是“永恒的”、“共同的”、“独立存在的”,这显然是一种静止的、抽象的人性观,也是唯心主义人性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理性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应当把理性放在不同社会生活条件下、不同历史的阶级斗争时期去具体考察。人的理性并不具有自在性,它是受杜会生产发展、阶级斗争的状况所制约的。由此错误的理性观、人性观所得出的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是培养人不变理性的结论,显然并不符合教育工作的实际,因而是不科学的。(二)注重永恒学科的主张过于片面和虚幻永恒主义者强调学习永恒学科,这对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品德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他们夸大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流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59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