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是比流水还要变化快的东西,没有人能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流水在变化,而人也在变。于是,书就变成了随时会改变的产物。每一次阅读,书就变化一次,何况你阅读一次,又增加了一层消逝的记忆。[阿根廷]博尔赫斯沙之书[阿根廷]博尔赫斯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老人一个影响了中国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知名作家的作家图书馆作家他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意大利的卡尔维诺,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迷宫的制造者-----------走近博尔赫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中学时代开始写诗。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博尔赫斯是一个以书为生的作家。他一生都生活在图书馆中。小时候他就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1937年他开始在一家市立图书馆担任助理馆员。1955年担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直到1973年退休。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成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南方》、《第三者》、《马可福音》。小说特色:叙述干净利落,文字精炼,构思奇特,结构精巧,情节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法)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书,是文学,博尔赫斯也是时间,空间,博尔赫斯更是知识,是智慧,是无止境的智力活动。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剥啄bōzhuó粗糙cāo铁锚máo笨拙zhuō惶惑huáng晦气huì荒诞dàn蒙骗mēng冥míng临摹mó诋毁dǐ一幢zhuàng九次幂mì记事簿bù付之一炬乌烟瘴气zhàng一个退休的图书馆员从陌生的《圣经》推销员手里买下了一本“沙之书”,沉迷于它的神秘并陷入了对不可知的恐惧,最终把这本书藏在了图书馆的阴暗角落。一、概述故事二、情节结构开端(1-21):发展(22-46):高潮(47-50):结局(51-52):初识“沙之书”买下“沙之书”研究“沙之书”逃避“沙之书”1、为什么叫做“沙之书”•参考:因为那本书像沙一样,无始无终。•2、“沙之书”的正式名称是什么?•参考:圣书。三、整体把握思考:古登堡《圣经》十五世纪书页磨损得很旧,印刷粗糙,像《圣经》一样,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每页上角有阿拉伯数字。------像字典一样,还有插画:一个钢笔绘制的铁锚,笔法笨拙,仿佛小孩画的。4、这是本怎样的书(文中找出)?它有怎样的特性?•异乎寻常的重量•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逢双的一页印的是40514,接下去是999-----页码的排列无序•尽管一页页地翻阅,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这本书目的页码是无穷无尽的•没有首页,没有末页•插画没有一张重复特性:像沙一样,变幻不定,无始无终,无穷无尽,不断“生长”5、用自己的话概括:《沙之书》是一本________的书。神秘无限荒诞玄幻奇妙6、你认为这样的书存在吗?虚构说谎:不是道德意义上的,是指艺术的编织与编造----编织、编造已有的世界,还编织、编造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不可能存在=说谎有人说,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有人说,真实是文学的生命。高考也要求写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而不能胡编乱造。事情是假的,但让人感觉像真的一样,把虚构巧妙地伪装起来。四大名著里的故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虚实比例:实(%)虚(%)《水浒》:595《西游》:298《红楼》:0100《三国》:7525⑴煞有介事,写得像真有其事,尽管内容是荒诞不经的,如博尔赫斯《沙之书》;⑵老实承认自己的小说就是虚构,是自己脑子里的产物,像塞万提斯《堂吉诃德》;⑶完全是一副信不信由你的暧昧态度,像卡夫卡《变形记》。不论哪一种情形,小说家都意在通过一个虚构的世界,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谎言,并通过这个谎言,艺术地告诉我们一个时代的真实。《堂吉诃德》作者: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内容简介:穷乡绅堂吉诃德读骑士小说入了迷,决定仿效骑士的生活。他选了一个村姑(杜尔西内娅)做意中人,说服本村的一个农民(桑丘)做自己的随从。于是,堂吉诃德穿上盔甲,骑着瘦马,出门行侠。结果演出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许多闹剧,吃了无数苦头,直到临终才清醒过来。(1883年---1924)奥地利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形记》长篇小说:《美国》《城堡》《审判》当下的人们一旦遭遇困境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卡夫卡。《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一个正常人失去本质,异化为非人。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使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由人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而这是真实的。中国《城堡》: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象征神秘权力或无形枷锁统治的城堡。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城堡》中,主人公连正式的姓名都没有,一个字母K就代表了他的全部。我们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模样,年龄有多大,个儿有多高,身材匀称不匀称,皮肤是黑还是白……但读完小说后,对于K的真实性,我们毫不怀疑,因为他的遭遇告诉了我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K。传统小说家竭力把人物刻画得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卡夫卡则漫不经心地将K写成了无足轻重的符号。然后,谁又能说传统小说笔下的人物就一定比K更真实呢?《审判》中,主人公K是一家银行襄理,三十岁生日那天被莫名其妙的逮捕,没有逮捕的手续,没有说明逮捕的罪名,也不知道审判的主审法官,却仍可照常生活与工作,只需在审讯时出庭。K自恃无罪,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在他三十一岁生日前夕,他被法院派来的两个差役押至人迹罕至的采石场屠杀。有人说:我们都是K,都在被审判。“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表达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现实)(加工)(更高)幻想即是现实,现实也是幻想,生活之中处处有奇迹。虚构比真实更真实。——余华真实———虚构———真实故事情节人物情感精神思想仿佛水消失在水中与真实虚构虚假(1)书贩的长相(面目模糊不清)(2)书的样式特点(异乎寻常的重量;页码很乱;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冒出来一样,找不到第一页;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页码无穷无尽;一页上印着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九次幂,插画没有一张重复)(3)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三、从哪些内容中看出文章所写的其实是假的?(1)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2)书贩的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透出寒酸灰色衣服灰色箱子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还有书脊、页码、插画)(4)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需要圣经;属于最下层的种姓)(5)环境介绍:关于国立图书馆环境的介绍。四、你认为这篇小说中哪些内容是符合事实的?(请结合文段分析)(6)我的种种表现:a“我”存放、翻阅、用放大镜检查“沙之书”排除伪造的可能,上床,开灯,失眠,做梦、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等情节;b“我”对“沙之书”这个神秘之物的感情变化;C、“我”的种种寻常和不寻常的想象;(除了这本“沙之书”是非现实的之外,其他的都是现实生活场景,它们让“沙之书”也显得像一个现实之物一样合情合理。)1、小说开篇为什么要来一串几何学概念?五、走进《沙之书》既极力让读者以为“我”的小说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沙之书”的奇妙特性作暗示与铺垫。2、小说前半部分为什么要介绍那么多的《圣经》版本?既极力让读者以为小说的故事是真实可信的,又为下文“我”用《圣经》来换取“沙之书”作了伏笔。3、小说第二段描写了“我”的寓所和“陌生人”来访等情节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故事的缘起以一种看似合情合理的叙述而给读者信以为真的心理感觉用平常“虚构”为故事进一步发展的非常“虚构”作铺垫1、占有它的幸福感2、怕它被偷掉3、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4、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5、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6、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7、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8、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4、读第三部分,思考“我”买下《沙之书》之后是一种怎样的心态?5、“沙之书”是神秘之物,从全文看,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先好奇欣喜钻研发现对它了解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恐惧放弃逃避。6、“我”对待“沙之书”的态度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这一变化过程既形象地说明沙之书的奇妙而神秘的特性,又表现了“我”乃至人类在无限强大的异己之物前不胜渺小、恐惧的心理。7、第51小节中:“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一句的内在的哲理是什么?你能仿造一句吗?内在的哲理:无限之物是由无数个有限之物组成,每一个有限的个体因为无限的同类数量而得以永存,也因为无限的同类而容易被忽略。仿句:“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的地点是树林”①隐藏一粒沙子最好的地点是沙漠;②保留一颗水珠最好的办法是放入大海;③隐藏一个人最好的地点是人群。8、让“沙之书”淹没在图书馆的书海之中应该是小说最出人意料的情节之一。博尔赫斯式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个结尾呢?你还有其他的结尾方式吗?你觉得哪种结尾更真实?揭示的事理更为真实——人类面对“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情节荒诞离奇得近乎一个个迷宫,情节的发展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结尾奇峰突起,出人意料之外。9、小说的情节有何特色?无穷大的世界、无法挽留的时间浩瀚无穷的知识、人类无止境的欲望不知其数的金钱、变化无常的命运琐碎繁杂的生活、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10、你认为“沙之书”可能代表生活中的什么?比如:无限之物沙之书——真实(无始无终)虚构心灵感受过程(面对无限)五、主旨探讨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意在表明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或者其他)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博尔赫斯是一位幻想型的作家,喜欢写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的作品,喜欢玩弄文字游戏,《沙之书》可以看成是一部游戏之作。你觉得博尔赫斯写《沙之书》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在令人敬畏之物面前,人应选择停步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美是无法占有的一些珍贵的东西可能成为一切烦恼的根源……小说通过虚构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尽管我们在现实中谁也没有看见过这样一本书,但我们都曾经被无限的星空所震撼,被无穷尽的人类历史卷入沉思。《沙之书》所表达的正是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深度。这样
本文标题:沙之书(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59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