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凄凄,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他在水的中央。我愿逆流而上,与他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仿佛依稀,他在水中伫立。蒹葭(jiān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蒹葭就是芦苇生于水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苍苍:深青色,此译为茂盛的样子。白露为霜:晶莹的露水凝结成了霜。为,凝结成。所谓:所说、所念,这里指所怀念的。伊人:那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意中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一方,一边,彼岸。方,边。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首二句以蒹葭起兴,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秋水森森,芦苇苍苍,露水盈盈,晶莹似霜。在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三、四句展示诗的中心意象:抒情主人公在河畔徜徉,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伊人”是他日夜思念的意中人。“在水一方”是隔绝不通,意味着追求艰难,造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即。诗句中充满了无可奈何和惆怅。也为下文抒情做铺垫。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从之:追寻伊人。从:跟随、追赶,这里指追求、寻找。之:这里指伊人。道阻:道路上障碍多,很难走。阻,险阻,道路难走。溯游从之:顺流而下寻找她。溯游,顺流而下。游:水流,水的直道。宛在水中央:(那个人)仿佛在河的中间。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到达。宛,仿佛,似乎。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这四句是并列的两个层次,分别是对在水一方、可望难即境界的两种不同情景的描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可见执著;不是困境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惆怅之情愈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时间环境追慕的对象伊人所在地点困难及决心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凄凄:茂盛的样子。与下文“采采”义同。晞(xī):晒干。湄:水边(水与草交接之处)。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跻(jī):升高,意思是地势越来越高,行走费力。坻(chí):水中的小洲、高地、小岛。沿着河道往上走,道路崎岖升高难向前,顺着河流向下走,她仿佛就在沙洲中间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未已:未止,还没有完,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已:完毕。涘(sì):水边。右:迂回曲折,意思是道路弯曲。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思考:《蒹葭》中描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有芦苇、霜露、水等,给人以萧瑟之感,烘托环境氛围,表达主人公凄婉之情;后文的道路漫长等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的追求。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好,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全诗三章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三、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蒹葭》结构内容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诗的主人公人追求伊人的心情?•第一章:憧憬第二章:焦急、失望第三章:惆怅、遗憾、怀念蒹葭艺术形象蒹葭(苍苍凄凄采采)(实景)凄凉的秋景渲染气氛伊人宛在(幻境)(水中央、水之坻、水中沚)可望而不可及青年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执着追求的精神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张叠韵主题:歌颂了青年人上下求索、追求理想目标的执着精神(实景)“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深入思考:伊人•伊人”,指与诗人关系亲密、为诗人崇敬和热爱而未曾须臾忘怀的人。“所谓”二字,表明“伊人”是常常被提及,不断念叨着的,然而现在他却在漫漫大河的另一方。“在水一方”,语气肯定,说明诗人确信他的存在,并充满信心去追求,只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我们不妨把“伊人”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她既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创作主旨】关于这首歌的创作主旨,由于“伊人”的身份不明,历来身份不一,目前主要有下列三种说法:一、是“刺襄公”说。证据有二,分别来自《毛诗序》和今人毛东天的《诗经辨义》。《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诗经辨义》:“‘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诗经通论》:“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经原始》:“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艺术特点•1、音乐美•2、意境美1、感受诗的音乐美音乐美:节奏、音调、声情•韵脚第一章:苍、霜、方、长、央;ang第二章:凄、晞、跻、坻;i第三章:已、涘、、沚。i•叠词苍苍,凄凄,采采……•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余音袅袅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时间推移: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凝望追寻时间之长•地点转移:在水一方--之湄--之涘•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伊人缥缈难寻•过程艰难:道阻且长--且跻--且右•不管艰难险阻,矢志不移•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诗人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的美感享受。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2、意境朦胧美。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景、物、人。意象: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意境: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境是指客观生活或氛围。意和境有机的融合从而造成一种艺术境界,称为“意境”。即景生情、寓情于景朦胧美•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勾勒.全诗写得扑朔迷离、烟水苍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朦胧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模糊的,是男是女都无从知晓,其文化背景、个性情趣更是一派茫然。•“伊人”面目是模糊的,且不说肖像如何,连个大致的轮廓都看不到,其高洁、可敬、可爱、令人心驰神往的美,是从追求者那炽热、执着的感情指向中,或通过清露秋水的烘托折射出来的。•“伊人”所在空间位置也十分模糊,“在水一方”,只是国画式的“大泼墨”写意,烟波迷茫,人在何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本文标题:蒹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6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