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绪论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2、国内最古老的经济地理文献是:《山海经》和《禹贡》。3、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三个变化):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十分迅速,成果大量增加,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分析所依据的文献并不局限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果。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兼顾内部经济效果何如企业的外部经济问题,更多的关注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经济地理学研究加速向着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当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多为各种研究尺度、各种类型的企业组织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思维方法兼蓄并存。4、★学科体系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地理学具有如下分支学科。(一)通论经济地理学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它把经济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关系的一般原理。如关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经济活动的区位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经济地理学发展趋势,等等。(二)区域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历史最悠久的分支。记述阶段的经济地理,多以区域经济地理的形式出现。区域经济地理学以地域范畴明确的区域为单位,研究其经济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地域生产综合体与经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生产地域分工以及与其它区域的关系等。(三)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以经济活动的某一部门为单位,研究其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部门经济地理的研究,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总结各部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部门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包括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信息业经济地理学。(四)公司(企业)地理学公司地理学是研究公司空间结构、空间行为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公司地理学一词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增长的空间研究,公司的空间结构,公司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活动与区域发展等。5、当前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1)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全球化可使每个局部充分发挥在国际分工中的优势,每个区域在全球话中做出可以做的贡献,同时可以获取回报份额。(3)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理论研究(4)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5)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企业本身的增长状况,直接影响区域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管理、产业关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间接的影响。,2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由于区位理论限定于研究人类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诸类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区位是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而变化。就某一区位主体而言,对其局部场所(区位)的要求随时间而变,因而要求的区位条件也随之变化。3、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2)市场需求特点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可带来与区间需求结构的不同。(3)市场竞争环境和管理秩序也直接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从方面对企业产生激励;竞争不足会出现垄断;竞争过度,也会使市场处于缩减状态。政府的管理调控作用不可忽视。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意义:(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理论的局限性:(1)杜能对其理论的修订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2)杜能理论的其它缺陷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2、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从工业区位论角度讲,也即在某特点地点生产某产品比在别的地点生产能够降低费用的可能性。区位因子一般非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3、韦伯区位理论(★书68):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3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理论前提:分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运费指向论、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论、运费指向和劳动力指向基础上的集聚指向论。4、工业原料的性质和重量:按原料的空间分布状况课氛围遍在原料和局地原料。遍在原料即为任何地方都存在的原料,如普通的砂石等;而那些只有在登顶场所才存在的原料,如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则为局地原料。根据局地原料在生产时发生的重量转换状况,可进一步分为纯原料和损重原料。运费指向论中设定了两个与原料运费相关的工业生产区位决定因子,即原料指数和区位重量。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原料指数(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和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重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1=原料指数+15、廖什需求圆锥体:单个企业的市场区域围绕市场中心呈圆形区域,需求曲线围绕价格变化轴旋转而成的需求圆锥体为需求总量6、经济人:传统经济区位理论的观点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是经济人,即完全掌握了环境的一切信息,并且具有以稳定的选择水平正确地选择所有事物的能力即“经济人”。满意人:在现实中,无论是经济活动的经营者还是参与者,更多的是在某种满足目标下行动的“人”,即“满意人”,并非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或费用最小化为目标而行动的“经济人”。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1、中心地: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指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可以指城市、居民点、商业或服务业中心。2、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达到多么大的范围,即货物的供给范围。克里斯泰勒将货物供给范围的最大极限称为货物共给范围的上限或外侧界限,供给货物的商店能够获得正常利润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消费者的范围称为货物的供给下限或内侧界限。3、门槛人口: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4、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水平,一般能够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的花着那个心底等级相对较高,反之则较低。45、中心地三原则: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克氏中心地系统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其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二是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三是各等级间的中心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特点是: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不同于市场原则和交通原则作用下的中心地系统,前者的特点是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其来由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6、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意义:第一,克氏的中心地理论是地理学由传统的区域个性描述走向对空间规律和法则探讨的直接推动原因,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第二,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关于城市等级划分的研究;二是关于都市与农村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三是关于城市内和城市间的社会和经济空间模型的研究;四是关于城市区位和规模,以及职能为媒介的城市时空分布的研究;五是关于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布局、规模和空间模型的研究。第三,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存在的问题:第一,克里斯塔勒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即中心地的布局是按照上限大小来决定。虽然他也提出了商品的供给下限,但缺乏详细分析。对各种商品得到怎样程度的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第二,在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系统中,K值在一个系统中是固定不变的。事实上,由于区域的各种条件作用,所形成的区域模型各等级的变化用一个固定的K值无法概括。第三,克里斯塔勒把消费者看作为“经济人”,认为消费者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但在现实中,消费者的行为是多目标的。因此,消费者更倾向于在高级中心地进行经济或社会行为活动。这样会导致高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范围扩大,使中心地系统结构发生变形。第四,克里斯塔勒忽视了集聚利益,事实上,同一等级或不同等级的设施集中布局会产生出集聚利益。而克氏只重视各等级中心设施的出现,对出现的数量不感兴趣。第五,克氏的中心地理论对需求的增加、交通的发展和人口的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没有进行论述。7、服务业的类型和区域特征5第一类是以个人和家庭为对象,提供日常服务活动的,近消费者布局;第二类是以企业或行政机关为对象,提供其运行服务需求的,近城市中心区布局;第三类是具有办公机构性质的服务业。可分为三大类:1.发挥管理职能的业务中心与办公机构,布局城市中心。2.企业子公司和部门中心,布局城市次中心。3.从外部支援企业活动的服务业,布局市中心。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1、企业增长动因:规模经济、内部交易、技术优势和竞争激励。2、企业增长的战略和方法:企业增长在战略上可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可分为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纵向一体化指企业向原生产活动的上游和下游生产阶段扩展。实现这些扩张的方法包括内部发展和外部发展(合并和合资等)。内部发展是现有企业(公司)通过新股票发放或自身资金积累,而扩大现有生产规模,或建立新厂、新的部门、新的子公司等;合并是指一企业获取另一企业的资源且无人抗争的过程。如果被合并的企业进行抗争,则称此过程为兼并。第六章跨国公司区位1、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2).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条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这些利益的实现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新的价值链环节)。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3).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它国家的要素优势。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
本文标题:经济地理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19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