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5页南开大学本科生学校公共选修课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民俗学导论》课程期末考试试卷(论文)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号:_1110529姓名:任强成绩:_________从中元节看中国的鬼文化摘要:中国的神鬼文化来源已久。从《山海经》到《聊斋志异》①、从《史记》到《资治通鉴》②、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随处可见鬼神的踪迹。纵使科学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对于鬼神之说也一直称为迷信,但不在少数的科学难以解释的东西和几千年留下来的传统,使得大部分人对于鬼仍旧是宁可信其有的态度,甚至坚信不疑。作为中国四大鬼节③之一的中元节至今仍旧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鬼文化的存在从中可见一斑。那么,中国的鬼文化究竟起于何处?如今又以何种方式存在和体现?鬼文化的背后彰显的是人们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就此笔者将以中元节为研究对象,做一个简单分析。关键词:中元节;鬼文化;民俗学笔者生长于农村,从小对于民俗方面的知识听闻甚多,尤以风水、鬼神之说印象深刻。说实话,尽管接受了高等教育,笔者仍旧不是一个严格的无神论者,对于风水、鬼怪之说的神秘性一直颇有兴趣。因此,本学期选修民俗学课程的期末论文便选择了本题目。本文将以中元节为对象,从中元节的起源、各地祭祀民俗、禁忌等方面入手,简单分析鬼怪之说(或者说鬼文化)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此的态度和心理。一、中元节的起源在笔者的故乡,几乎没有中元节这个说法,人们习惯性的称呼是“七月半”,后来才知道,这个在中国各地普遍存在的传统节日还有诸如“盂兰节”、“鬼节”等不同称呼,其中“中元节”应该算是一个比较正式和传统的说法。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一般有两个比较盛行的说法,分别源于佛教和道教,对应着盂兰节和中元节这两个说法。盂兰节起源于佛教的“盂兰盆会”(也称盂兰盆斋或盂兰盆供)。根据《盂兰盆经》④记①《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以民间地理知识和远古神话传说为主要内容,该书作者不详,普遍认为成于一时,而非一人所作。《聊斋志异》是由清代蒲松龄创作的以鬼怪为主要内容的短篇故事集,简称《聊斋》。②《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文学家司马迁所作;《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二者在中国历史记录以及中国文学上成就都很高,尤其《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都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③中国四大鬼节:分别为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半)、三月三、十月初一(祭祖节)。④《盂兰盆经》又称盂兰经。属方等部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主要记录了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在佛祖的指示下救母的故事。第2页共5页载,佛祖释迦牟尼弟子目连尊者,不忍自己的母亲在地狱饱受折磨,求佛祖指点救母之法,佛祖要他在“夏安居⑤”结束之日,即七月十五日,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方可获得解脱。⑥后来,佛教徒据此传说兴起盂兰盆会以超度亲人亡灵。另据《佛祖统纪》⑦记载,梁武帝首次下令在中国举行盂兰盆会仪式。由于盂兰盆会超度亲人亡灵的意义和中国人民的祖先崇拜很接近,所以自此以后,盂兰节的习俗便逐渐形成。而中元节的说法源于道教(本文采用中元节的称呼,指的就是在农历七月十五我国各地人民举行的节日,而不是特指道教的中元节)。《唐六典》⑧有以下记载:“正月十五日天官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都是道教信奉的三位神灵。道家认为,由于地官要过生日,便在七月十五日大赦鬼神返回人间。于是人们便在七月十五日设“中元普渡”,给孤魂野鬼焚烧纸钱免受其扰。所以,我国中元节是起源于中国人民的祖先崇拜,兼采佛道两家:除作盂兰盆遍施鬼众外,还大放焰口,为堕人饿鬼道的饿鬼赎罪超生⑨。二、中元节的祭祀习俗与禁忌(一)祭祀习俗在笔者的家乡,中元节的祭祀习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祭祀祖先亡灵,一是祭祀游魂野鬼免受其扰,其中又以前者为重点。在这部分,笔者主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来分析,然后再根据其他地方的不同习俗做一个补充介绍。中国人民几乎都相信灵魂的存在,人去世以后,灵魂会离开身体存在于另一个世界(阴间),到了七月半这一天可以返回人间。于是,人们到了这一天便要准备迎接自己祖先的亡灵回家,并备好供奉的菜肴和冥币。祭祀祖先主要的两样东西就是真实的饭菜和冥界的纸币。在笔者的家乡,中元节的时间是农历七月十三,和有些地方的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略有差异。这天中午,家里要准备一些正式的菜肴,一般几个炒菜是必需的。然后在正房(堂屋)八仙桌上摆好饭菜,碗筷的数量得凑足八数,即使家里不够八个人,也得先把桌上摆满。饭菜摆好后所有人都不得上桌,要退到一旁,让祖先的亡灵先享用。稍许时间后,祖先吃完了,活着的人才能上桌。这里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祖先亡灵享用菜肴前活着的人不能食用,即使做饭的时候也要尽量避免品尝。⑤夏安居:佛教用语。夏天雨季到来,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所以从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这三个月佛教僧众一般都禁止出行,专心在寺内坐禅修学。⑥杨思民:《论中元节的形成、发展与文化价值》,《贵州文史丛刊》。⑦《佛祖统纪》是佛教史籍。南宋僧人志磐编撰。《佛祖统纪》共五十四卷,分本纪、世家、列传、表、志五科,以记述天台宗历史为主。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这是我国最早关于举行盂兰盆会的记载。⑧《唐六典》: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⑨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9,第一版,143.第3页共5页到了下午五六点的时候,需要给祖先焚烧一些冥币纸钱,送祖先的亡灵回到阴间。中元节焚烧的冥币除了普通的纸钱,还有一种特殊的纸包,一般称为“袱纸”。袱纸是用一张白纸将一沓普通纸钱包成的一个纸包。在冥界,亡灵也是有名有姓的,烧去的袱纸也需要写清楚接收人。袱纸的写法有一定的格式。笔者每年暑假回家都会写袱纸。袱纸的背面在缄口处写一个“封”字即可,正面写法则稍微复杂一点(从左往右竖着写):第一列:天运╳╳年七月十三日第二列:故(称呼)(姓)公/宅讳(名)老大/嬬人名下正/淑魂收用第三列:中元化帛孝男/女(姓名)备冥财╳封奉上或许各个地方袱纸的写法略有差异,但要表达的基本意思是相近的。上述文字中非黑体即为需要填写的内容,“/”符号左右两侧的内容需要选择填写,左侧针对男性死者,右侧针对女性。特别注意第二列的称呼部分和平常的称呼有差别,如父亲称为显考,母亲称为显妣等。在给祖先烧袱纸的同时,还要在不远处烧一些普通的纸钱给游魂野鬼。一是避免这些游魂野鬼去跟祖先抢钱财,二是避免活着的人受到其干扰。在中国,人们很忌讳撞鬼一说,所以在中元节众多游魂野鬼出没的时候也要给他们烧些冥纸。给游魂野鬼烧冥纸的同时,在笔者的家乡,人们会把中午剩下的米饭加一些水泡成水米饭,洒在火堆附近,这也是为了安抚游魂野鬼。在其他一些地方,祭祀习惯更加复杂正式。比如,中元节这一天需要请出祖先的牌位,放在供桌上,从七月半到七月三十日,每日早中晚焚香膜拜。⑩而在中午祭祀祖先的菜肴上也有一些更加细节的要求,比如桌上需要摆一盘整个整个的煮茄子,活着的人不能吃,这是祖先要带走的。还有一些习俗因地而异,此处不再赘述。(二)中元节的禁忌前面已经说到,中国人很忌讳“撞鬼”这种事情,这是一种不吉利的象征。农历七月是人们常说的鬼月,鬼门大开,很多游魂野鬼都来到人间,尤以中元节当天鬼气最重,所以这段时间禁忌也很多。在笔者家乡,在中元节这几天(尤其当天)晚上,人们一般都要早睡,即使不睡觉也呆在家中。人们认为四处都是游魂,出去很容易撞见,呆在家中更安全。其次,中午和晚上听见有人叫你名字不能轻易回答,人们相信很可能是鬼魂在“勾魂”,回答了就容易遭致厄运。还有尽量不要提及“鬼”字、晚上不要高声喧哗等等。总之,要尽量避免和鬼魂发生冲突和联系以及容易招致鬼魂的语言动作等。至于其他地方的一些禁忌,笔者接触比较少,了解也⑩杂志编辑:《中元节民俗与传说》,《云南档案》。第4页共5页不深,在此就不再赘述。三、中元节的意义对于中元节的意义,笔者主要从中国人民的传统观念、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民俗学教育等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中国人民崇拜祖先、重视孝道的集中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几千年里,人们一直受到儒家礼教的熏陶,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促使人们形成了崇拜祖先、重视孝道的传统。虽然中元节起源于佛道两家的习俗,但是本质上是以人们的祖先崇拜为基础的。正是由于佛教的盂兰盆会和道家的中元节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人民的祖先崇拜和重视孝道重合在一起,所以才能由宗教节日过渡到民间民俗节日。这个过渡过程中,中国人民的祖先崇拜和孝行为先的传统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到如今,这个节日仍旧在全国各地盛行,这更加表明了中国人民对于祖先的尊崇和对孝道的重视。(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教育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中国人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诚然,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事实。几年前,国务院开始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期之列。一方面,这是一种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的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干涉、需要利用放假来促进,这是很讽刺的。前面已经说到,中元节是中国人民崇拜祖先、重视孝道的集中体现。在如今中元节仍旧在全国各地广泛盛行,这很自然地就将这些传统的文化观念和道德观继承下去。譬如笔者,每年寒假暑假回家写袱纸、祭拜祖先,这种亲身经历的体验中体现的是对祖先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三)现实中的民俗学课堂很多人都觉得保护传统文化太难以实现,普通人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和影响力去号召人们干什么,而政府也没有权力去要求人们做什么。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实现的问题,并不是非要把每个人都带入课堂才能学到传统文化知识。关注每一个传统节日,理解每一个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这种现实中实实在在的课堂传递的知识更加丰富,也更加形象。就好比民俗学这样的课程,一个选修了这门课程的学生在民俗知识上不一定就比得上没接受过正规教育的老人。因为学校里的学习更多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和实际中的亲身体验是没法相比较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诸如中元节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民俗学课堂,在这些课堂上我们学到的是更加真实的民俗知识。然而,我们的重点似乎都放在假期本身上了。第5页共5页四、结束语对于中元节,笔者从小到大一直在经历,在农村也见过多次真实的出殡下葬,所以对于鬼怪没有什么恐惧。对笔者而言,更多的是一种神秘。前面已经说过,笔者不是一个严格的无神论者,在农村很容易接触到这些东西,所以难免对其产生兴趣。或许,这也是笔者选修这门课程的原因。在笔者看来,民俗学就是人们在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某些观念、态度乃至某种文化。笔者愿意把这些知识称为一种文化,而不管它是否满足科学的定义。存在即合理!不是说不科学的东西就不能信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科学难以解释的东西,科学只是人们认为的科学。那些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传承下来的知识,不是简单地用科学与否就能判决的。中国的风水术、易经文化,这些很多都是科学难以解释的,但是却真实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发挥着神秘的作用。这些神秘的事物或许只是现在的科学难以解释,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决其存在的价值。或许正是如此,在科学看来充满迷信的中元节如今却仍旧存在。
本文标题:民俗学导论期末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03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