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一章劳动政策概述本章小结1、劳动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以解决劳动问题为重点的行动方案,是政府对劳动问题的回应和干预,是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层面的劳动政策的行动者包括:中共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及其下属部门(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劳动专家及其组织等。劳动政策的对象是劳动问题,即在劳动领域发生的、劳动者个体或者群体遭遇的相关不合意、令人不快的事件或状况。劳动政策的形式包括劳动法律、劳动行政法规、地方劳动法规、部门规章、政策和文件。劳动政策的内容涉及劳动力市场、劳动条件、劳动关系、劳动福利与保障等政策。案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诞生记1、《劳动合同法》的制定过程是怎样的?答: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牵涉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这部法律的两个数字令人关注:在《劳动合同法》的起草过程中,从全国征集到的意见超过19万条;它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了4次才最终得以通过,这部法律的诞生几经波折。200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展开了《劳动法》执法大检查,重点检查签订和执行劳动合同、落实和完善最低工资制度、解决拖欠工资问题和实施社会保险等问题,结果发现《劳动法》施行情况不容乐观。而实际上,从2004年开始,由劳动保障部牵头,《劳动合同法》就已经开始了起草工作,但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劳动法》的执法检查,直接推动了《劳动合同法》的诞生,“黑砖窑”事件,最终促成了《劳动合同法》最后能够全票通过。2、《劳动合同法》在制定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关键事件?答:《劳动合同法》在制定起草过程中,经过无数次争论和修改,其实,围绕法律草案的每一轮争论、每一处修改,都是在对各方利益重新作一次权衡和调节。2006年3月20日,《劳动合同法草案》开始向全社会公布并征求意见,这是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第五部法律,然而没想到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收到了19万条意见,这在中国的立法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现象,而这时大量来自用人单位方面的意见,如“企业的规章制度要经过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用人单位一方的代表对这条意见较大,对《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二稿的修改产生了重要影响。2006年12月26日,已经历近一年修改的《劳动合同法草案》(第二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然而各方代表对于这一稿的意见分歧依然很大,但争议的焦点已经集中到了劳务派遣、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问题上。2007年4月20日,《劳动合同草案》(第三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一般的法律在三审的时候都能通过,然而《劳动合同法草案》到了第三稿的时候,在试用期、服务期以及就业限制等焦点问题上,各方面都没有妥协,第三稿的讨论仍然激烈。《劳动合同法》的出台是一个利益博弈的结果,企业和劳动者的责权利都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但是,我们注意到,这部法律的具体实施仍有很多地方还是空白。我们也呼吁相关部门,能够尽可能让全社会充分讨论实施细则,并尽快出台。因为只有保障了大多数人的权益,才能保障中国经济的活力。本章思考题:1、请说明劳动、劳动力的内涵及其性质。22、请说明劳动力资源的构成。3、请简述公共政策的形式。4、请论述公共政策的功能。5、请说明劳动政策的概念。6、请说明劳动政策的主体。7、请简述劳动问题。8、请论述劳动政策的形式与内容。第二章劳动政策的历史演进本章小结1、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劳动政策分别经历了古典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主导等若干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临着经济滞涨、高失业率和经济全球化等多种挑战,发达国家的劳动就业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合作主义和保守主义劳动就业政策等形态。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政策的演进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在解决失业、工资、劳动关系与社会保障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计划经济特征;二是改革开放初期,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开始了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至今,我国劳动就业制度与社会保障的演变和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案例分析:促进就业政策再延伸1、你如何看待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三支一扶: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答:针对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筹备组织近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各级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将联合行动,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共同组织实施,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推动信息共享,将不能及时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到技能培训和就业见习计划中,提高其能力,促进其就业。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通过实施就业援助,确保他们实现就业。同时,认真做好2008年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工作,并做好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2、为缓解就业压力、稳定就业形式,政府可采取哪些措施?答:政府需强化促进就业责任。200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正式实施。这部法律强调,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已经列入政府的考核指标。从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就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最为直接的手段莫过于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在信贷、税收方面给予有力的支持,从而使其增强活力,提高吸收就业的能力。从劳动力市场政策角度来看,“通过积极就业政策和就业促进法的实施,目前这方面的政策措施已经比较成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正在落实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给就业提供更好的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县乡公共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推行绩效管理;强化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城乡劳动者创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并通过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人力资源市场,防止就业歧视,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推进统筹城乡就业试点也在深入,探索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本章思考题:31、20世纪30至70年代,西方各发达国家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劳动就业政策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面临哪些失业问题?3、阐述当代发达国家积极劳动就业政策的主要内容。4、简述改革开放初期,“三结合”就业方针和“四项规定”对于我国劳动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的意义。5、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政策。6、简述我国劳动政策面临的挑战。7、大部制改革背景下,我国劳动政策的发展走向是什么?8、简述国外积极劳动政策对我国劳动政策的启示和借鉴作用。第三章我国劳动领域中的主要问题本章小结1、本章主要探讨了我国在劳动领域存在的困境:失业问题、劳动安全与劳动歧视。解决就业与失业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政府的重要发展目标。从上述中国就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要以统包统配的方式,通过指令性计划安置劳动力,实现形式上的完全就业。在劳动力供给不会明显缩减、就业弹性不断下降的客观现实面前,要解决中国的失业问题,根本上是要确立“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发展经济开发就业岗位,实行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为重点的宏观经济政策。政策层面应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有效地解决大部分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坚持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大规模的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同时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消除就业安全与歧视方面存在的障碍,真正实现就业平等,促进就业。案例分析:“黑砖窑事件系列报道”1、“黑砖窑”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答:案例中的黑砖窑问题资料,反映了我国的劳动制度、劳动监督检查制度、工商登记制度以及公安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漏洞。黑砖窑这起事件发生之后,实际上涉及公安部门、工商登记部门及劳动监察部门,它们都负有相应的责任。它暴露出对人权的践踏、相关法律的缺失、监督的不到位以及当地党政机关的不作为甚至滥用职权等体制性弊端,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2、你如何看待“黑砖窑”事件的产生?答:在山西黑砖窑案例中,地方政府瞒报自己辖区内的问题,为了个人的升迁报喜不报忧,以避免承担责任。一方面,砖窑带来的数字增长可以当作政绩,而另一方面,通过罚款等手段可以带来更多的额外收入,同时还避免了彻底查处带来的其他社会问题。等到事件被披露之后,感受到压力的地方官员开始加紧追查,夸大自己的整治力度,对疑犯施加酷刑,最终形成全国性的闹剧。而当地居民和媒体由于砖窑的民工中没有本地人,举报成本高,因此为保护自己不去举报。事实上因为举报人身份泄露而遭到报复的不在少数,这反映出监察制度的缺陷。本章思考题:1、请说明失业的含义。2、请说明失业人员的含义。3、请说明失业的类型。44、如何理解我国的几次失业高峰?5、如何解决我国的失业问题?6、如何理解我国企业劳动安全卫生问题的成因?7、简述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8、请说明就业歧视的含义及类型。9、请说明我国消除歧视的对策。第四章劳动就业政策的经济学分析本章小结1、掌握劳动力供需的基本原理,对于理解、分析和评价政府的劳动就业政策是大有裨益的。本章从经济学角度介绍了关于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的一般理论和知识,并分析了劳动力供需理论在政策上的一些典型运用。在此基础上,本章进一步介绍了人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供求关系等,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就业格局,最后介绍了我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案例分析:减免所得税带来的劳动力供给效应1、所得税是如何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答:案例中的实验资料表明,税率的改变会对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产生方向相反的作用。实得工资增加幅度较大的职工,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幅度也较大。这意味着对这些妇女而言,替代效应强于收入效应。相对于工作小时决策而言,在劳动力参与决策中,替代效应更加明显。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还有哪些?答: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很多,可以从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制度三大方面加以综合分析。本章思考题: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其影响因素有哪些?2、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3、请解释后湾的劳动力供给曲线。4、试分析劳动力供给理论在政策上的运用。5、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劳动力需求弹性?其影响因素有哪些?7、我国的劳动就业格局是怎样的?8、我国积极的劳动就业政策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五章城市下岗政策分析本章小结1、就业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也是他们及其家庭获得尊严和福利的基本方式。对于城市下岗人员来说,失业使他们面临着一定的生活问题,对社会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本章在研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对我国政府针对解决城市下岗问题提出的再就业工程,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并从对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政策、社会保障体系政策、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再就业举措。5案例分析:1《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1、“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体现了我国积极地就业政策的何种内容?答:运用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理论,“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体现了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中以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拉动为取向的宏观经济政策。这一政策旨在继续实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鼓励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种灵活就业得形式,提高就业弹性,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下岗失业问题”体现了我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为重点的扶持政策。这一政策内容包括:对下岗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实行免征税费。提供小额贷款;对服务型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实行减免税费和社保补贴;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安置本企业富余人员兴办的经济实体免征企业所得税;对“4050”人员实施再就业援助,并实行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2、“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再就业劳动
本文标题:劳动政策与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06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