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农电辉煌60年RuralElectrification60years2RURALELECTRIFICATION2009年第10期 总第269期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1 初创时期(1956~1975年)1956年,国务院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即《1956~1967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这个规划除确定了56项重大研究任务以外,还确定了发展自动化技术、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等6项紧急措施,从而促使我国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事业发展第一个高潮的到来,中国最早的农业工程(工学)学科——农业电气化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农业工程大学,1995年与北京农业大学合并为中国农业大学)开始建立。1955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选派留学人员到苏联学习,培养师资。随着中国第一个农业电气化本科专业的设立,在1958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电气化系,同年开始招收5年制本科专业,共3个班。1959年,建立农业电气化系和“农业电气化”专业。1965年,先后在河南博农和湖南西洞庭湖办了两个分院,电气化系抽调二年级的学生两个班到两个分院学习。1970年后,农业电气化系随学校搬迁到重庆北陪西南农学院办学,1975年再次搬迁到河北邢台办学。由于受到文革十年动乱的冲击,文革期间有多年停止了招生工作。图1为1960年的学校大楼。这个阶段全国专门的“农业电气化专业”并不多,主要有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1960年招生的有东北农学院(现: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学院(现: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学院(现:南京农业大学)等,其他农业院校,特别是农业机械化系、农业工程系都有这方面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一般作为这些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而存在。初创时期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教育有以下特点:专业创始人从国外学习归来,带回新技术。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专业发展模式,人才培养面向农村用电和科学研究需要。这一专业发展模式一直持续到70年代中期,形成了我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发展的独特模式。在此期间,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许多开创性工作。1958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电气化系的张伟、陈香久等设计并完成了全国第一条饲料自动生产线的电气控制系统。东北农学院的李盘等设计并··完成了全国第一条万头养猪自动生产线的电气控制系统。1959年,东北农学院的吴承祜、常庸、孙斐朗等研制出全国第一台遥控拖拉机,并在全国第一届农博会(上海)和清华大学展出。1960年3月,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举办全国农业电气化教师进修班,由农业部抽调全国各农业院校电工教师到班学习。原定由苏联专家授课,但在基础课(电工基础、电机学等)上完后,专家撤离,改由国内教师授课,先后任课的有郭喜庆、陈香久、杨存葆、肖镜等。教师进修班共举办三届,均为一年制。1961年在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举办了全国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工作会议。会议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农业电气化系副主任张伟主持,会议讨论确定了该专业的统一教学计划和主要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并确定由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负责编写农业电气化专业全国通用专业教材。该次会议确定的农业电气化专业教学内容为“电能的产生、供给和应用”,结合我国国情暂时以电能产生、供应的内容为主。出席该次会议的学校和人员有: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杨存葆、肖镜、郭喜庆等,南京农学院周绍常,东北农学院孙斐朗,沈阳农学院徐昶新,河南农学院彭有道,吉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华南农学院人员等。1961年,专业课统编教材编写组成立。“电能在农业中的应用(上、下册)”编写组:肖镜(主编上册)、杨存葆(主编下册)、张光杰、郑炳洪等;“农村电站和变电站”编写组:郭喜庆(主编)、 许望秋、王瑞敏、陈国敏;“农村电力网”编写组:郭喜庆(主编)、苏水秀,统编教材于1962年出版。2 发展时期(1978~1998年)十年动乱结束后,国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农村经济开始全面振兴,国家的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在国家科委主持起草的《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又把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技术列为8个影响全局的综合性课题,放在突出的地位。我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育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农业电气化显得愈来愈重要。因此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自动检测、自动控制及电子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为适应学科发展现状,农电专业郭喜庆,唐巍,中国农业大学RuralElectrification60years农电辉煌60年3RURALELECTRIFICATION2009年第10期 总第269期更名为“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研究领域也随之拓展为电气技术、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这一阶段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集中在农村电力的传输与应用以及在农业机械设备中的应用。人才培养的规模虽然有限,但是为农村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贡献。发展时期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育有以下特点:改革开放促进了新技术、新课程的引进。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在向西方先进国家大量派出进修教师、访问学者的同时,一些重点大学邀请美国大学教授来讲课,其他学校派骨干教师参加学习。回去后,开设相应的课程,并编写教材。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始起步。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招生。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在部分重点大学批准建立了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硕士点和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博士点,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基本形成。1998年,国家将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合并和压缩。大学本科专业总数从 1993 年的 504 个调整至 249 个,电工类和电子与信息类也合并成电气信息类。1998 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原电工类的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等专业合并为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原电工类的工业自动化专业和电子信息类的自动控制等专业合并为自动化专业。在同时颁布的工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又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自动化专业中的部分(主要是原工业自动化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随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设置了4个二级学科,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就是其中之一。它的设置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生物科学的发展,促进了学科交融。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随后几年,随着国家办学投入的增加与社会需求的增加,本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全国设有该专业的大学逐年增多。开设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院校主要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其中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大多数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农业工程学院或农业工程系之下。各院校招生人数迅速增加、教学设备和科研设备都成数倍的增加,进一步夯实了该学科的基础。3 高速发展时期(1999年至今)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经济全球化总趋势,国力的竞争实际是科技竞争,科技实力增长靠创新,创新的主体是人才。这一阶段全国设有该专业的大学逐年增多。开设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院校有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大学、浙江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吉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河海大学、西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沈阳工程学院、华北电力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其中部分学校设立了学院。所以,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本身就是中国农业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史的一部分,一脉相承,是中国农业努力追求现代化的成果,也是开放吸收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的结果。我国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发展也已有近50年的历史,从初期的农业机械院系农业机械化专业开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到目前已形成具有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4个二级学科的完整体系。这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与当时我国的社会结构和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对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发生改变,特别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方式和应用技术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要求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与之相适应。教育的发展应超前于社会的发展,而教育效果的验证又具有至少10年的滞后期。因此,如何从宏观上分析和预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进而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相结合,调整目前的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是一项繁杂而又艰难的任务。4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电气化学科现状2003年3月中国农业大学通过国家电网公司鉴定验收的“中国农村电网发展模式和技术方向”的研究课题,结图11960年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大楼农电辉煌60年RuralElectrification60yearsRURALELECTRIFICATION2009年第10期 总第269期合中国农村电网特点,应用科学理论及数学规划和优化方法,对中国农村电力网合理模式、规划设计方法、农村配电技术指标、配电方式应用范围及农村配电自动化模式等进行了研究,开发研制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电网规划设计软件。该项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为我国农网发展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农村电网建设与优化、农村电网节能研究居国内领先,所承担的“县级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优化研究”项目,于2003年9月通过华北电力集团公司的验收。该项目在农网结构、技术指标及专用配电方式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所提出的北京、冀北农网线损分布规律,属于国内首创,对农网降损节能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提出的农网建设与改造技术评估体系及模糊评估方法,实用可行,具有创新性。2004年“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综合评价系统”被列为国家电网公司重点推广项目,于2005~2006年在全国26个省2000多个县推广应用,在全国各地培训农村电网基层骨干技术人员3000余人次,获得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对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起到了方向性指导作用,经济效益显著,社会效益广泛。2005年,依托“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农村电力与新能源发电研究中心”。 2006年中国农业大学在农村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上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功申请了两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拨经费累计789万元。主持承担了《农村户用风/光/水发电关键技术研究》和《农村电网高可靠性供电用电节电技术研究》两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研课题。建立了“985工程”农村新能源发电系统研究与开发支撑平台,拥有“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暨中国-加拿大PSCAD培训中心”,从2003~2006年时间里,除承担科研任务和教学任务外,还为各级电网公司、高等学校及科研院所培训高级人才(硕士学历以上)累计达到800人次,累计12000 h。中国农业大学还参与完成了与英国剑桥大学、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及日本上智大学国际合作项目“新能源发电系统与新型高效节能装置的研究”。对新能源发电装置和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该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建成北京密云县新能源发电示范项目实验基地,现已经完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户用风/光/水力发电示范工程的现场安装工作、调试和试运行工作。节电示范县1年节电8 GWh,节省电费300万元。各项成果推广应用后,年节电约200 GWh,年节省电费1.2亿元。而且该示范项目可以兼作旅游景观,全年可以吸引10万名以上”农家游”游客,为附近农村居民创造100人的就业机会,年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0万元。与新能源配套的新型节能装备所已经形成年生产10000台以上,每年创造产值超过1亿元。中国农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是我国最早创办以培养电气工程、
本文标题: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教育的历史及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