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三章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与政策第三节产业内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Trade)产业内贸易的概念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如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出口钟表,进口电视机等等是相对产业间贸易而言的,也称作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由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解释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原因。相同类型的商品是指按国际商品标准分类法统计时、至少前3位数都相同的商品。也就是至少属于同类、同章、同组的商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Examples:U.S.exportsandimports,1995(inBillionsofDollars)CategoryExportImportsAutos60.5124.5Computers39.656.4Telecommunicationsequipment19.815.3paper14.512.9Chemicals43.025.5steel5.816.1Machinetools5.26.6Electricalgeneratingmachinery23.024.1Meatproducts6.63.9Vegetablesandfruits7.92.4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之间的区别产业间贸易同一产业产品基本上是单向流动;而产业内贸易同一产业产品是双向流动的。产业间贸易是不同产业间产品的贸易;而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制成品中某一类产品的贸易。产业间贸易一般通过在不同国家的独立厂商进行贸易来完成;而产业内贸易则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市场来实现。二战以后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水平分工”的现象同一产品不同生产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推动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产业内贸易的理论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开始注意同产业贸易现象,但最初的研究大多属于经验分析。1960年,Verdoorm在一篇论文中分析了“比荷卢同盟”形成对三个国家的影响,发现三个国家专业化分工发生在同一产业的不同分支之间。1966年,Balassa对欧共体形成后各成员国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欧共体各国的贸易增长大部分发生在国际贸易商品标准分类的商品组内,而不是在商品组之间。Grubel&Lloyd是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同产业贸易现象的经济学家。1975年,Grubel&Lloyd出版《同产业贸易》一书,对同产业贸易理论作了较系统的说明。产业内贸易的测度------产业内贸易指数一国所有行业的同产业贸易指数()100%iiiiiiiXMXMBXM或1100%iiiiiXMBXM当该产业出口量恰好等于其进口量时,即Bi=1,达最大值,即全部贸易都是同产业贸易;反过来,当Bi=0,达最小值,完全没有同产业贸易。通常情况下,0Bi1。111()100%()nniiiiiiiniiiXMXMBXMX:出口值M:进口值B:产业内贸易指数USAin1995,exportcomputersUSD39.6billionImportcomputersUSD56.4billionSo,B=1–I39.6–56.4I/(39.6+56.4)B=0.825Example:部分国家制造业部门行业内贸易指数88.078.897.382.294.873.348.796.882.537.045.554.636.330.242.236.471.844.322.319.129.716.55.219.422.144.222.3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泰国韩国阿根廷新加坡平均81.162.385.497.791.986.092.886.785.561.028.066.483.880.063.971.667.465.355.132.859.778.164.361.062.441.256.8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平均199919871970发展中国家199919871970工业化国家资料来源:1970年至1987年的数据来自于J.A.StoneandH.H.Lee,“DeterminantsofIntra-IndustryTrade:ALongitudinal,CrossCountryAnalysis,”WeltwirschaftliichesArchiv,No.1,1995。1999年数据是根据WTO的2000年度的国际贸易统计报告计算的。产业内贸易理论“三支柱”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需求偏好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泉同质产品和差别产品在产业内贸易理论中,符合产业内贸易标准的商品分为两类:同质产品(homogeneousproducts)和差别产品(differentiatedproducts)。所谓同质产品,指的是那些消费者的偏好完全一样,从而相互之间存在着完全的替代性的商品。这类商品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trade)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市场时间的差异等原因,同质产品之间也存在着国际贸易。所谓差别产品又被称为异质产品,指那些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用途也基本相同,存在着替代性但是不能完全替代的产品,譬如说不同质量档次或品牌的同种产品。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技术差别和垂直差别。产品的差别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实际上大多数产业内贸易是差别产品的贸易。产品的差别性分为三种水平差别是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别性,如烟草、化妆品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技术差别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别处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垂直差别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别,由于发展阶段、投入要素成本等方面的原因,一个国家往往并不生产所有质量档次的同种产品,而收入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又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往往产生对各种质量档次的产品的需求,从而导致了不同质量档次的同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原因出现同质产品贸易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1)运输成本和地理位置的原因。(2)政府干预造成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使得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此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商品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获得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这就造成了同质产品贸易。(3)产品生产和使用的季节性造成的同质产品贸易。(4)统计上的原因。其中,第一种情况是转口贸易,这时同种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同质产品贸易。第二种情况是由于在统计口径上大多将同种产品的成品与中间产品及零部件归入同组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动因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的差别消费偏好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基本内涵产品的出口建立在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贸易量就越大是什么因素影响一个国家的需求结构呢?需求偏好相似性是产业内贸易的保证林德(瑞典),《论贸易和转变》(1961),偏好相似理论,第一次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原因作出分析。需求的收入弹性人们对收入变动所作出的需求反应称“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需求变动的百分率与收入变动的百分率之比:η=对A需求变动的百分率/收入变动的百分率η>1,表示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超过收入增加的比率η<1,表示对A需求量增加的比率低于收入增加的比率η<0,表示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商品A的需求量反而减少经济学家根据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的值,即根据需求量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将商品分为“奢侈品”(η>1),“必需品”(1>η>0)和“劣等品”(η<0)恩格尔法则对在各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作出估值之后,人们便可根据收入的差别来说明需求的不同,根据收入的增加情况来预测需求的变动。恩格尔(ErnsEngel)指出,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人们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少。他的这一结论已被许多事实证明,经济学中他的这一论断被称为“恩格尔法则”。“恩格尔法则”在贸易中的意义不只局限于分析食品需求,我们可用这一法则来说明整个初级产品尤其是互补品需求的变动。当经济不断增长,国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会逐渐从农副产品转移到工业消费品。这不仅说明了为什么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不同需求模式,也说明了整个世界的贸易为什么会有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产品为主的变动。需求重叠理论需求重叠理论又被称之为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认为,H-O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初级产品的贸易模式,更为一般地说是解释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模式,但是这一理论不足以解释制成品的贸易模式。一国的平均或人均收入将决定一种特定的偏好方式。人均收入高的国家会需要高质量的制成品(奢侈品),而人均收入低的国家则会对低质量的产品(必需品)存在需求。那么一个国家最可能与哪种类型的国家进行交易呢?林德尔假说给出的解释是,人均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需求结构存在重叠之处,可能会消费相同类型的制成品。因此,富国(工业化国家)将希望同其他富国进行贸易,穷国(发展中国家)则可能与其他穷国结成贸易伙伴。由于林德尔从重叠需求(overlappingdemand)的角度解释国际贸易模式,其假说被称为需求重叠理论。OPYAYBYCABCDEFGHIY消费等级收入相近国家间产业内贸易多林德认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响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人均收入水平的相似可以用来作为需求结构相似的指标。由于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比较接近,消费者的偏好相似程度比较高,这为工业制成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的原因。重叠需求模型需求偏好与国际贸易在前面我们假定,如果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PPC曲线)相同,两国之间不会产生贸易。如果引入偏好这一概念,情况会发生变化。偏好也是形成产品比较优势或劣势的重要原因之一。PPC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生产能力,如果相同,说明从可能性即生产的供给来看两国没有什么差异。无差异曲线代表的不同国家的消费愿望或消费偏好。不同的无差异曲线表示不同国家的偏好不同。只要无差异曲线不相同,国与国之间仍然可能产生贸易。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利益源泉产业内贸易的产生是为了利用规模经济。也就是说,国际竞争迫使工业化国家的各企业只生产少数几种款式,企业可以在长期持续生产使用更专业化和快捷的机器设备。该国可以从他国进口其他款式和种类的商品,消费者可以在生产的规模经济所带来的较低价格水平上有更多选择。所以消费者在产业内贸易生产过程中获益匪浅。QCQaQbCaCbLAC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1953-)纽约人,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纽约肯尼迪高中、耶鲁大学、麻省理工1979年一夜成名1982年任政府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短暂的政客生涯1992年支持克林顿竞选主要贡献:建立新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战略性保护贸易理论、货币(汇率)理论1991年获克拉克奖规模经济的含义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换言之,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扩大,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即成本递减)而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边际收益递增)。企业外部(行业规模如基础设施配套、原材料补充、人员聘用、资金筹措等因素造成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而获得的收益。[注:对企业是外在的,但对该行业则是内在的。]内部规模经济由于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或由于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生产规模扩大和单位成本降低的效率收益。或简单地说,是厂商的平均成本随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外部规模经济使大企业比小企业具有成本优势,比如汽车、飞机、钢铁、电脑软件等行业
本文标题:33产业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3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