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国对外贸易串讲(自考)1
1《中国对外贸易》冲刺阶段串讲主讲教师:张祺2《中国对外贸易》冲刺阶段串讲课程地位《中国对外贸易》是国际贸易学科中重要的基础课程。课程目的宏观方面。介绍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发展战略。微观操作。实务性、实践性、时效性。3教材的更新1.拓展了涵盖面将重要的贸易形式“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列入教材。2.细化外贸管理具体内容3.全方位考量贸易4课程作用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中国对外贸易全面的知识体系。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目的与政策。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具体方法。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5学习建议1.宏观视角、战略高度理解问题。2.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3.宏观微观相结合。6模块一:中国对外贸易概况与宏观指导思想(第一章,第二章)模块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第三章)模块三:中国对外贸易管理(第四章——第六章)模块四: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第七章)模块五:重要贸易形式(第八章,第九章)模块六:对外贸易关系(第十章)《中国对外贸易》冲刺阶段串讲7《中国对外贸易》冲刺阶段串讲课时安排拟用5课时将全书重点理论、知识点、方法串讲。每课时按照教材顺序2章内容。8对外贸易概述与发展战略第一章第二章9第一章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贸易发展从宏观上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熟悉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及政策。全面了解对外开放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战略意义。确立正确的对外经济交往指导思想。10开放成果对外贸易高速增长、贸易结构显著改善、市场不断扩展。全方位开放、开放型经济形成。战略目标得以实现。11第一节对外开放政策与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是根据我国建设和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与经济体制改革一并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政策。一项实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12一、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与主要内容(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历史上并未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客观原因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限制。主观原因“左”的政治思想以及封建经济思想影响。转变形成的背景。总结建设经验教训。参考国外经验。1980年作为经济政策对外公布。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在1982年进入我国宪法。13(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含义坚持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坚持对立自主、平等互利。对外开放包括:经济交往。文化教育。宗教艺术。14对外开放基本含义: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经济转变为开放经济。15对外开放格局:对所有国家开放。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大国小国。目的:利用各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取长补短,共同发展。16(三)对外开放政策主要内容三项最主要内容:发展对外贸易,物质基础,最根本内容。利用国外资金,物质基础,最根本内容。引进先进技术。17二、对外开放格局总体评价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一)1992年以前重点开放沿海地区逐步向内地开放。原因:沿海地区的独特优势。自然环境。经济基础。科学技术。优秀工人。信息优势。18发展战略:东部地区——沿海地区,中部地区——中部各省,西部地区——新疆、青海、西藏等偏远省、区。对外开放层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19经济特区:1979年开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出口特区。1980年改称经济特区。1988年开辟海南为省级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层次。经济特区的作用及意义:经济意义。窗口示范意义。20开放沿海城市: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二层次。1984年公布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作用:促进本地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同内地之间联系。21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三个层次。1985年1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1988年初,山东半岛辽东半岛。1988年3月,40个市县。内陆市县。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发达。22逐步向内地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第四个层次。实现全面发展的最重要的环节。23(二)1992年后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1.开放边境市、镇。多分布在东北——俄罗斯、独联体、蒙古、东欧。以满洲里黑河绥芬河珲春四个城市为龙头。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为腹地。西北开放带——独联体东欧巴基斯坦西亚国家。开放8个通商口岸。西南开放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孟加拉国。开放17个口岸,广西云南为腹地。242.开放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1992年开放沿江城市。1992年开放内陆城市。逐步加强对外开放效果。度层次、滚动式、逐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以点带面的发展方式。253.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1)西部大开发“两个大局”战略的第二步。(2)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开放吸引外资:进一步扩大投资领域。拓宽投资渠道,让外资以多种形式参与。经贸合作:加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实行边境自主贸易政策。26(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反,发展外向型经济截至2002年3月,我国共设立: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3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5国家级出口加工区。14国家级保税区。14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要求: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3.实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27第二节对外贸易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建立解放前对外贸易依附于西方国家。(一)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二)没收官僚资本(三)建立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四)改造私营进出口业28二、社会主义对外贸易的发展(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同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贸往来。进口大量工农业生产及交通运输所需材料。出口原材料、农副产品积累大量外汇。29(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集中建设苏联援建项目。增加出口,换回机器、器材、原料。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合作。发展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30(三)第二个五年计划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有计划地组织有关物资出口,保证国家建设所需的设备和器材进口。调整时期。改善人民生活偿还苏联贷款。打开了在西方国家的市场。31(四)“十年动乱”与拨乱反正时期(1966-1978)文革时期停滞不前。引进大型工业项目。32(五)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以来)1.进出口额增长迅速,增长率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增长率。进出口总额几乎每五年翻一番。2.总体上保持贸易顺差3.贸易商品结构不断改善(1)出口商品结构工业制成品比例不断提高。初级产品比例增加。资源型商品增加。以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国内逐步完善生产能力的产品减少。4.贸易市场分布多元化5.进出口市场分布错位33我国已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进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并开始多元化。出口前五名:美国、欧洲、香港、日本、东盟。进口前五名:日本、欧盟、台湾、东盟、韩国。综合前五名:欧盟、美国、日本、香港、东盟。巩固同发达国家间贸易的同时,与东盟、俄罗斯、独联体全面展开,与亚洲、拉美、中东、非洲发展中国家广泛建立。34出口集中在欧美,保持顺差。进口集中在亚洲,逆差较大。35第三节对外贸易的作用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和经济资源的配置。实现商品实物形态的转换和实现价值的增值。就有其他经济部门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6一、扩大资源有效配置范围,拓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为扩大再生产进口了大量原材料和器具。扩大了我国产品市场,积累外汇,平衡国民经济。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适应国际经济发展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高级化。三、提高科学技术水平通过技术贸易促进技术进步。利用我国相对先进技术获取利益。四、扩大劳动就业进口,增加生产资料,促进与劳动者结合。出口,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五、丰富市场供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六、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安全37第二章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对外贸易地位发生变化。为实现不同目的实施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38第一节出口商品战略一、出口商品战略出口商品战略是我国根据本国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状况和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对出口商品构成所做出的战略性安排。正确合理的出口商品战略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创汇能力。39(一)“六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1-1985年)发挥我国资源丰富的优势,增加矿产品和农副土特产品出口;发挥我国传统技艺精湛的优势,发展工艺品和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发挥我国劳动力众多的优势,发展进料加工;发展各种机电产品和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重点发展了轻纺产品的出口,逐步发展了机电产品及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加工品的出口。40(二)“七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86-1990年)“两个转变”为核心内容的出口商品战略。我国出口商品构成要实现逐步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由主要出口粗加工制成品向主要出口精加工制成品的转变。轻纺产品出口得到较快的发展,纺织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机电产品及某些高科技产品出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实现了第一个转变。41(三)“八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1-1995年)逐步实现出口商品结构的第二个转变。我国确立了以机电产品为主导、以轻纺产品为骨干,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发展方向,同时继续保持了某些矿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出口结构目标。机电产品已取代轻纺产品,成为我国出口的最大宗商品,轻纺产品及农副产品、资源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虽然下降,但绝对额仍保持持续的增长。42(四)“九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1996-2000年)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方针。我国在该时期制定了“以质取胜”为核心的出口商品战略。努力实现外贸出口增长由主要依靠数量和速度转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在机电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轻纺产品出口结构有明显的升级,附加值有较大提高。农副产品中,减少了粮食作物的出口,增加了创汇农产品的出口。43(五)“十五”计划时期的出口商品战略(2001-2005年)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继续贯彻以质取胜战略。重视科技兴贸,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我国应加快推进外经贸领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基本实现外经贸发展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向主要依靠质量和效益提高的根本性转变。增强我国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努力保持对外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44(六)《十一五规划》强调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调整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的出口。继续发展加工贸易。45第二节以质取胜战略新世纪国际经济的要求。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46(一)“以质取胜”战略的内涵“以质取胜”战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和信誉全方位各流程加强。2.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施以质取胜,提高产品档次。3.创名牌出口商品培育国际市场级的品牌。47(二)实施“以质取胜”战略的措施1.强化质量控制的立法与执法加快《对外贸易法》、《产品质量法》、《商检法》配套法律法规的建设。积极帮助企业生产符合国际市场质量要求的商品。严格把好出口质量关。2.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加强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和开发。要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技贸结合。483.推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1)按照国际标准,建立健全企业质量保障体系认证标准。白色通行证。(2)积极宣传和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系列》绿色通行证。4.实施名牌战略创造名牌和保护名牌同样重要。5.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观。49第三节科技兴贸战略科技兴贸战略是科教兴国基本国策在外经贸领域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外经贸跨世纪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50一、科技兴贸战略的内涵基本指导思想:提高我国出口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强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水平。政府的作用: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促进服务体系;为高新技术产品和传统出口产品的优势领域形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有力支撑,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发展能力和传统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取得全球市场的战略性,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51“科技兴贸”战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力推动高新
本文标题:中国对外贸易串讲(自考)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5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