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姓名:魏建成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文地理学指导教师:于国政20090501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作者:魏建成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鲁晓东.李荣林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性检验-世界经济2007,(10)对于一国比较优势的稳定性,不同的贸易理论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本文以这些理论分歧为出发点,分析了传统的RCA指数在衡量比较优势时的优劣,并构造了能客观反映比较优势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高度分解的贸易数据研究中国1987~2005年的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及其变化,并使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等多种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检验.对中国比较优势的稳定性检验表明,虽然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显示出相对的稳定性,但是从总体上看中国的比较优势已发生变化.因此,中国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发展战略并没有产生比较优势陷阱的锁定效应.2.期刊论文张为付.ZhangWeifui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南京社会科学2006,(3)本文分析了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前提和特点,研究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阶段特征和条件,并对中国贸易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探讨.3.学位论文闫波东亚比较优势变迁——一个基于贸易要素含量方法的实证研究2007八十年代至今,东亚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经济的飞速增长离不开对外贸易的支持,在八十年代以来,东亚各国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成为主体,并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逐步转变,而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则大幅减少。本文我们就主要研究东亚各国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转变的原因和动力,即究竟是否是由东亚各国要素禀赋的积累和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或者说,要素禀赋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东亚比较优势的变化。长期以来,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该理论认为,各国在国际贸易中都趋向于出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丰裕要素的商品,而进口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要素的商品。但决定一国贸易结构的原因多种多样,自“里昂惕夫之谜”开始,学者们就开始对要素禀赋理论进行实证研究,考察其对世界不同国家的适用程度,本文在揭示东亚贸易比较优势变化与要素禀赋积累的关系的同时,也尝试从理论上对要素禀赋理论及其实证框架HOV模型的现实适用性提出新的检验与解释。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前言总括引出本文写作目的和意义,提出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思路。第一章是全文所用到的理论模型介绍与理论综述。第二章分析东亚各国近二十年来贸易状况、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变化和要素禀赋结构的变迁,为后文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上的准备。第三章通过Vanek(1968)的传统HOV实证框架验证东亚贸易结构与要素禀赋之间关系。第四章则运用Trefler(2005)改进后的双边贸易的HOV模型和东亚各国的相关数据重新考察东亚各国贸易与禀赋之间关系,以期从理论上能对上一章的实证结果做出改进。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的二十来年间,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更是蓬勃发展,同时,东亚各国和地区工业化取得明显成果,体现在制成品在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上升。东亚各国和地区在发展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资本、高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积累,经济的增长促进了要素的积累,而要素的积累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增长和推进贸易结构的改善。第二,运用传统HOV模型和相关数据进行东亚各国和地区近二十年贸易要素含量测算,得到结果显示二者之间并不完全吻合,即要素禀赋理论在台湾、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适用性较好;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决定其贸易结构的因素更多也更复杂。第三,运用改进后的体现双边贸易中要素含量的HOV模型测算东亚各国和地区双边贸易中要素含量极大地改进了要素禀赋理论在东亚的适用性,说明要素禀赋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东亚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双边贸易及其结构变化。4.期刊论文冷和明广东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成长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从广东各制成品进出口额、资本与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进出口制成品的显性比较优势系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方面实证分析广东制成品贸易结构现状,提出提升广东制成品贸易结构的思路.5.学位论文郝鑫浩中国农产品在东亚区域内的贸易结构研究2007东亚许多国家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一直以来都扮演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角色。中国是东亚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农产品生产量相当大,而且,中国与其他主要东亚国家在农产品贸易结构上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这些特点使得中国与日本、韩国及东盟各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发展地十分密切。同时,随着“东亚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中国农产品在东亚这个巨大的农产品消费市场上势必会遇到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由此出发,力图通过有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与东亚其他主要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农产品的竞争与互补性、东亚经济一体化给中国以及其他主要东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等进行研究,并由此提出了若干促进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建议,以及一些目前应该注意的问题。这对进一步扩大中国在东亚区域内的贸易规模,实现各国贸易优势互补,增加各国贸易利益等,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标与意义,并界定了文中相关的概念。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东亚各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概况。首先,本文从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方面阐述了该区域内主要国家的农业状况。然后,利用农业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分析了东亚主要国家(尤其是中国)最近几年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对中国和东亚其他国家的农产品竞争力以及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互补性进行了测定分析。文中首先应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对东亚各国的主要农产品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总体上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仍然有一定的优势;日本和韩国是典型的农产品进口大国,几乎所有种类的农产品都不具有比较优势;东盟各国,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上表现出不同的比较优势,但是相对来讲,土地密集型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较强。接下来,文中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ntra-IndustryTradeIndex,IITI)来衡量中国与东亚其他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的竞争互补性,结果表明:中日、中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几乎全部是产业间贸易,这表明中日和中韩的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出了很强的互补性;对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分析表明,虽然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某些种类的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比重较大,但是对大宗农产品来说,产业间贸易仍然占了主要地位,这同样说明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呈现出了一定的互补性。第四部分主要阐述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及其他主要东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首先,文章简单介绍了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成因及发展现状。然后进一步分析了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给东亚主要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五部分为结论。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目前应该注意的问题。如调整生产结构,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发展无污染绿色农产品;改革现行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管理系统,加强合作;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产业化管理;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提高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以及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合作,创造双赢等。6.学位论文郭雅江广东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变迁研究2006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广东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及其变迁进行研究。在理论分析方面,首先界定了贸易结构的定义,以及本文所要研究的范围,贸易结构涵义广泛,包括贸易方式结构、贸易客体结构、贸易条件结构、贸易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本文研究的贸易结构主要是贸易客体结构,即贸易商品和劳务组合结构,农产品贸易结构就是各种贸易农产品组合结构。接着,从静态的角度,本文综合运用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贸易理论等,总结了决定贸易结构的因素,包括技术水平、资源禀赋、政策制度、经济发展目标等;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影响贸易结构变迁的因素,包括资本积累、技术进步、资本流动、产业发展等。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了广东农产品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结构的现状和近十年来的变化,分析了贸易结构和比较优势结构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广东具有竞争力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原料产品,如活动物、蔬菜等,和经过劳动密集型加工的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水果等植物制品、烟草及烟草制品等;不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主要是土地或资金密集型的谷物、橡胶及其制品、生皮及皮革、木及木制品等,和卫生标准较高的肉及食用杂碎、动植物油脂及腊等。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是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出口比重上升,而没有竞争力的产品出口比重下降,即贸易结构的变化基本上是和比较优势状况相一致的。接着,本文从土地、水利、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农业技术、农业资金投入等要素禀赋分析了广东的资源禀赋状况,分析广东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与区域资源优势是否相容,即是否充分发挥了区域的资源优势。同时也分析了广东的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性,即贸易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相一致。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本文的结论,就如何优化广东农产品贸易结构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涵义。7.期刊论文张鸿.ZHANGHong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4)一国出口商品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该国的比较优势.本文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和纯出口比较优势指数NEPR,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评估与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基本符合比较优势原理,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8.学位论文周维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5本文在结合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产业结构理论、对外投资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特殊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影响因素。这一论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具有较强创新意义的。首先,在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结构的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推演出影响对外贸易结构的八个概念因素(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产业特征、科技状况、教育状况、国际金融、贸易通道、政策环境)及十个具有相应衡量作用的指标因素(显性比较优势、资本劳动比率、全要素贡献率、产业内贸易指数、R&D占GDP比重、技术贡献率、教育投入GDP占比重、FDI累计量、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及乘数分析法对所选因素对中国对外贸易结构(1985-2004年)的影响做出了实证分析。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出: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特殊背景下全面定义范围内的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对外贸易模式结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科技状况和教育状况)以及各结构的影响因素。最后,以这一研究结果为指导提出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目标。9.期刊论文李崇光.于爱芝.LiChongguang.YUAizhi论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理论月刊2005,(7)本文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入手,在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演绎出比较优势的定义.指出一国的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一国出口贸易结构和模式应与该国比较优势状况和特点相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整合的构架,对整合的内涵、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整合的内容和特征进行界定;从政策层面提出了整合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与对外贸易结构的现实选择.10.学位论文孙玮中国与欧盟新成员国之间比较优势的比较——欧盟东扩对中欧贸易的可能影响20052004年5月
本文标题:中美商品贸易结构及竞争力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58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