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对外贸易的概念和政策
11、对外贸易的概念和政策对外贸易亦称“国外贸易”或“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这种贸易由进口和出口两个部分组成。对运进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进口;对运出商品或劳务的国家(地区)来说,就是出口。这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就开始产生和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更加迅速。其性质和作用由不同的社会制度所决定。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它泛指国际间的货物和劳务的交换,它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经济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国家的形成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前提。贸易就是货物与劳务的交换,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2、秦汉至清朝的管理机构名称和职能为适应对外贸易的发展,在陆路方面,唐朝设置了两个特别行政机构管理对外贸易,一是安西都护府,二是北庭都护府。在海路方面,开元二年(714)唐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舶使”,以管理对外贸易。唐代“市舶使”的职能:(1)对进口货物进行登记与分类(2)征税如《旧唐书》卷151“王谔传”载:“权其利,可得与两税相埒”。对外贸易的税收给唐政权带来丰厚的收入。(3)禁止奢侈品自由交易(4)设置栈房,保管外商货物(5)管理外商在华贸易。在宋朝,管理对外贸易的专职官员发展为专职机构——“市舶司”。“市舶司”不仅具有海关的某些性质,还直接经营进出口业务第一,接待外商,并通过颁发“公凭”来监督和管理中外商人的贸易活动和船舶的进出港口。第二,对进口货物征税,一般是根据进口货物的种类分别征实物税。第三,处置舶货:禁权(专营)和博买(政府采购)。第四,保管、运送和出售进口商品。公元1293年(元代)正式制定颁布了《市舶抽分则例》22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外贸法规。1.查验进出口船舶和货物2.征税3.查缉走私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的对外贸易当时的贸易方式有朝贡贸易、互市贸易、走私贸易和三角贸易。明代“市舶司”的职能:明代前期。管理朝贡贸易,查禁民间商人的海外贸易,征税及管理中外互市贸易。明代后期。民间商人海外贸易由海防馆(后改为督饷馆)负责管理;外商来华由市舶司管理:查验与征税。中外商人的交易由牙行负责。即海外贸易的行政管理和经营管理出现了分离。明末,牙行逐渐由专营进出口货物的广东三十六行代替,市舶司的海外贸易经营管理权丧失,唐以来近千年的市舶司制度终于完结。清朝前中期的对外贸易海关职能:1.监管进出口商人、商船及货物2清朝对进出口船舶大小、随船携带物品、商人出港程序、进出口商品种类等均有明确规定,海关依例进行监管。2.征收关税各口岸关税制度不尽统一,关税有三种:船舶税、货税和附加税。清朝经营对外贸易的机构由明朝时的“牙行”演变为“行商”。由“行商”组成的机构称为“公行”。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粤海关设立。它名义上专管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事宜,实际上税收营生都是由“十三行”出面主持,承接包揽的项目,其中包括代办报关纳税,商品同购销买卖等业务。十三行制度又称行商制度。行商是清朝特许的经营海外贸易的垄断商人,其所开的商行称为“洋行”或“洋货行”,最多时达26家,最小时仅有数家,统称“十三行”。是清朝特许的半官方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行商职能:1、承保税饷;2、代购代销进出口商货;3、代办各种交涉事宜;4、监督管理外商。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一)国家垄断对外贸易、服务于政治和外交的需要表现在官方经营和官方的对外贸易管理措施上。自唐代至明朝前期,延续千余年的市舶制度集中体现了国家对对外贸易的垄断和集中管理。在市舶制度下,国家直接垄断了进出口经营以及进口商品的买卖权。(二)“朝贡”贸易占重要地位“朝贡”贸易是两国国王之间以“贡礼”、“酬谢”的形式进行的商品交换。它是一种外贸与外交合一的官方贸易形式。历史记载,早在公元前11世纪时,西域各国就开始和周王朝有了“朝贡”往来。“朝贡”贸易虽属于一种维持和发展臣属关系的方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很突出的地位。随着官方海上贸易的衰落和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与发展,原来的“市舶司”管理制度已越来越不能适应需要。明末清初是海关管理的变化时期。1685年清四海关的设立,标志着新的海关管理制度的萌芽产生。第一,它取消了“朝贡”贸易制度下对朝贡国家入贡时间、贡使人数的限制。第二,开始对进口商品一律课以水饷和陆饷(类似关税)。第三,凡是纳过税的商品均可自由交易。第四,从抽分实物改为征收货币的饷银制,这无疑是关税制度的重大变化。3、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建立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10+1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了WTO,成为该组织的第143名成员。中国加入WTO有两个背景,一个是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另一个是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文莱、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尼、新加坡、老挝、泰国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1、双边贸易从以资源型产品为主的结构向工业制成品为主的结构转换2、中国——东盟的贸易结构呈现互补性,产业内贸易占有重要地位3、中国和东盟在第三国市场上出口结构相似,彼此竞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内容:1、关税的减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采取逐年降税模式,将产品分为三类:早期收获产品、敏感产品和正常产品)2、逐步取消非关税措施;(反倾销和反补贴关税、标准和认证、定价、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和动植物卫生建议等)自由贸易协定:是两国或多国间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目的在于促进经济一体化,其目标之一是消除贸易壁垒,允3许产品与服务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这里所指的贸易壁垒可能是关税,也可能是繁杂的规则等等.自由贸易协定-内容:依据自由贸易协定,来自协议伙伴国的货物可以获得进口税和关税减免优惠.无论在进口还是出口国,自由贸易协定都有助于简化海关手续.当协议国间存在不公平贸易惯列时,自由贸易协定还可以协助贸易商进行补救.国内的税务与费用,如增值税、消费税,都不受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只有原产于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国的货物,才有资格从自由贸易协定中受益.目前我国已经和巴基斯坦,智利签定了协定.4、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FDI的贸易效应分析一)对投资国的效应(二)对东道国的效应1.进口替代效应2.出口创造效应3.进口引致效应5、对外贸易协定中的配额管理6、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概况(如规模、形式)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概况(一)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1979~1986年——起步阶段1987~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92~1996年——持续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后的调整阶段1979~1996年间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1997年以来的调整阶段表9-3:1997年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情况§我国FDI的贸易效应(一)FDI促进了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二)FDI优化了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三)FDI促进了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四)FDI推动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一)外商投资直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1.弥补了我国生产要素的不足,为进出口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补充2.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力军(二)外国直接投资优化了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1.推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和优化2.改善与优化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三)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对外投资的必要性分析1.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内在要求2.是规避贸易壁垒确保出口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对外直接投资对贸易的效应举例说明出口引致效应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工厂所需要的生产设备以及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零件,从投资国进口。作为初始投资的设备等的输出,原材料和零部件等中间投入物的输出。进口转移效应随着生产设备向国外转移,对生产所需的进口中间投入品的需求减少,从而引起投资国的进口减少。将需进口原材料的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减少本国原材料的进口。出口替代效应海外分公司产品在当地销售并被出口到第三国,引起的总公司的出口减少。将原出口型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转移到国外,替代了本国该产业的出口。反向进口效应海外分公司在当地生产的产品返销到投资国,引起投资国进口增加。如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将某产品的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外,再从国外进口该产品43.是有效利用国外资源、保证资源供应的捷径4.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5.是发展中国跨国公司的必由之路发展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措施1.分阶段推进对外投资的发展未来5-10年:(第一阶段)未来20:(第二阶段)之后在更长时期内:(第三阶段)2.选择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1)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2)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3)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4)通过对外投资寻求建立国际信息网络、国际商业资迅中心、一些生产环节和研发机构3.促进对外投资的措施建议(1)规范信息服务,加强技术援助。(2)针对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鼓励援助措施。(3)加强对外投资鼓励的区域导向,重点开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投资市场。(4)建立健全投资促进机构,投资促进的重点应)从吸引资本内流转向促进资本内、外流并举。7、经济发展的阶段中的科技兴贸战略经济增长(数量概念):指一国或地区产品与劳务的总量的增长。经济发展(数量+质量):包含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生活质量、政治体制、文化法律甚至观念习俗变革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的涵义指由于技术创新、技术贸易和技术外溢所带来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技术创新/技术外溢?以新技术(全新的或改进的)为手段并用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一种商业活动,是新技术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可以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两种形式。作为先进技术的拥有者,有时并非有意转让或传播自己的技术,而是在贸易或其他经济行为中不自觉地输出了技术。二、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的互动关系对外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作用途径之一:技术创新√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迫使各国企业努力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自主R&D)√通过国际技术的外溢,给各个国家和企业相互启发的机会,诱发创新(技术溢出)√国际贸易和技术的流动形成规模经济而降低各国的科研成本(规模报酬递增)√促进国际间的技术分工和技术发展的专业化(形成分工格局)途径之二:技术贸易√技术贸易带来技术研究的专业化,大大节约研发的成本√技术贸易使新技术的拥有者获得收益为进一步的创新积累资金。途径之三:技术外溢√传染效应√竞争效应√干中学效应√模仿与示范效应传染效应:国外研发外溢影响东道国国内劳动力部门配置的传染效应,即国际技术外溢是否吸引了东道国国内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科技研发活动中。5竞争效应:通过产业之间的竞争和压力,迫使技术落后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技术更新速度。干中学效应:知识技能、管理经验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而转移,或在企业内部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之间传播。现实的生产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原料和资本,还需要把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起来的知识。因而在当代经济中,知识是一种更重要的资源。知识从哪里来?阿罗将知识归结为经验:在生产中产生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将会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这也就是干中学效应(Learningbydoing)。模仿与示范效应:模仿跨国公司的产品,学习并采用其技术、管理理念等,并在学习和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以求得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产品、技术和管理经验。①经济增长的内涵第一种定义:某个经济体实际总产出的增加;第二种定义:某个经济体人均实际产出的增加;第三种定义: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能力的长期增长,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源于生产要素增加、技术进步以及体制和观念的相应调整。在收入增长的情况下,如果居民对可进口品和可出口品的消费都按同一比例增加,则这种经济增长对
本文标题:对外贸易的概念和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81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