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章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本章学习要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新要素理论(静态国际贸易理论)动态国际贸易理论技术要素理论人力技能要素理论研究与开发要素理论信息要素理论规模经济与管理理论技术差距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最新进展第一节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一、当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和趋势1.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世界产值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又大大超过商品贸易的增长速度。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日趋高级化,知识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制成品、半制成品,特别是机器和运输设备及其零部件贸易增长迅速,而原料和食品贸易发展缓慢,石油以外的初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知识密集型产品与传统的有形商品的不同之处:●价格需求弹性较高●价值增殖效应非常显著●使国家间比较优势动态化,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方向转化。3.FDI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加速器4.电子商务引发了国际贸易手段的革命5.发展中国家贸易发展迅速,但发达国家继续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统治地位,且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在战后的世界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贸易的绝对规模大大增加。但相对而言,世界贸易中增长最迅速的还是发达国家相互问的贸易。而经济贸易集团内部贸易发展的迅速,也是当代世界贸易发展的重要特征。6.国际贸易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FTA发展迅猛。FTA建立和发展对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1)FTA促进了区内经济和贸易增长;(2)影响世界商品、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向(3)FTA所固有的排他性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7.产业内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8.在贸易政策上,管理贸易盛行管理贸易是一种既不同于自由贸易,也不同于保护贸易,但兼有二者特点的新型的贸易制度。它以协调为轴心,以政府干预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形式,综合运用经济和政治手段,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协调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它遵循自由贸易的原则,同时又利用一个国家的国内法规、法令,或通过一国政府和贸易集团同另一国政府和贸易集团达成协议等形式,来约束贸易伙伴的行为。第二节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古典、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的分析仅限于土地、劳动和资本三种。随着现代国际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而且还包括技术、人力资本、研究和开发、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新要素理论从要素的国际移动、要素密集性的转变等方面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变化。一、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内容1.技术要素说(1)技术定义:是加工制造某种商品,运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项服务的系统知识,表现形态有两种:有形形态技术(如语言、文字、数据、公式、图表、配方等);无形形态技术(专门技术、实际经验、操作手艺、思维观念等)。无形性、系统性、商品属性是其显著特征。(2)技术要素的作用:技术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作为生产过程中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积累的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作为一个整体的全部要素的生产率,从而改变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相对比例关系,影响各国产品的相对优势和贸易格局;另外技术还可以创造新产品并改造已有产品(技术差距引起国际贸易)。2.人力资本要素说(1)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对人力资本的真正作用和意义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人力资本也没有一个比较令人满意的定义。直到1960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发表的“人力资本投资”演说,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人通过获取技术和知识对生产发展产生影响的能力,是资本的一种类型,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是教育、保健、人口流动等周密投资的产物。(2)一国通过对劳动力进行投资如正规的学校教育、卫生保健、在职培训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3)人力资本赋予状况对国际贸易格局、流向、结构和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1)研究与开发要素说是由格鲁勃、梅达、弗农及基辛提出的。(2)定义:就具体行业而言,研究是指与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紧密相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开发则是指新产品的设计、开发与试制。(3)衡量指标:以投入到新产品中的与研究和开发活动有关的指标衡量。(4)主要内容:研究与开发也是一种生产要素,在一定条件下,投入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多少,可以改变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产生出新的贸易比较利益。一个国家越重视研究与开发要素的作用,产品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度就越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就越有利。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R&D经费支出占制造业的比重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职的岗位培训合理的人员配置必备的卫生与营养条件休养生息的外部环境其他的投资形式4.信息要素说(1)信息一般指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号和消息经过传递被人们所感知、接收、认识和理解的内容的统称。其根本特质是包含着新内容、新知识,能消除人们对某种特质的不确定性,使人们对该事物获得一定的认识,而这种认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动产生影响作用。特质中不含新内容则不能成为信息。(2)信息就其空间状态来说,信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就其时间来说,信息现象是永远存在的,是超越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过程的。(3)信息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无限性、依附性、可传输性、可处理性、新质性、可分享性和相对性、实效性和非实效性、定向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4)关于信息的分类,乌家培教授主要指出了以下几种:“按照信息生成领域可分为自然信息和人类信息等;按照信息应用部门可以分为经济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等;按照信息对管理的作用大小可分为战略信息、运行控制信息、日常作业信息;按照信息流动方向有反馈信息、前馈信息;按照信息时态可分为预测信息、现时信息、历史信息等等”。(5)信息可以说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核心要素,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消除不确定性,而这些不确定性对系统的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信息接收者的人类总是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区域要保持和发展自己,就必须与外界相互作用,就要不断获取和使用信息,以消除对环境“认识”上的不确定性,进而提高对系统的控制作用。5.规模经济与管理要素说(1)规模经济(2)管理要素▲人类自产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一定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中,制度要素贯穿于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和程度,是一种管理性要素。▲制度是内涵丰富而且涵盖面广泛的范畴,一般是指由社会强制执行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非强制性的习俗、道德、伦理、宗教等行为规范的总称。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作用及作用程度不同,可以说,制度是影响要素投入和综合生产率变动的管理性因素。正如诺思提出的,“制度提供人类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框架,人类得以在里面相互影响;制度确立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更确切地说,构成一种经济秩序……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守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政府作为制度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系统内部的制度安排,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指导、控制、调节和制约作用,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起着重要作用。▲企业中的管理二、对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的简评国际贸易新要素理论对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带来的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革命性改变,在理论上给与了新的解释,突破了生产要素的限制,赋予了生产要素以更丰富的新含义,并扩展了生产要素的范围,使对国际贸易的分析更接近现实。第三节技术差距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一、技术差距理论1.提出技术差距理论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首创,1961年在《牛津经济论丛》:10月号上发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后来格鲁勃和弗农等人进一步对此论证。2.主要观点国际贸易与技术差距是相联系的。技术领先的国家,具有较强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的能力,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于是出口某类技术领先产品,导致了该技术产品的国际贸易。随着贸易的扩大,技术可能通过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被其他国家引进和模仿,于是与其他国家技术差距缩小,贸易量下降。当技术引进国能生产出满足国内需求数量的产品时,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就会终止,技术差距最终消失。3.几个概念(1)需求滞后: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后进国没有意识到它是国内产品的替代品——认识到其价格,有需求。(2)反应滞后:创新国生产、出口新产品——后进国感到其对本国产品的威胁——决定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若后进国自行生产效益不大,反应时滞就长,创新国可以长期保持出口优势。因此,反应时滞取决于:规模效益;贸易壁垒;后进国收入水平和市场大小(3)掌握滞后:后进国开始模仿该产品——达到与创新国同一水平而停止进口。掌握滞后取决于:创新国的技术转移意愿;后进国的国内需求强度;R&D经费;技术基础;生产条件。(4)模仿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4.模型论证:技术差距与国际贸易生产消费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出口创新国生产模仿国出口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OTT0T11T2T3需求滞后反应滞后掌握滞后模仿滞后5.结论(1)即使在要素禀赋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国际贸易。(2)模仿国的优势在于低工资水平6.技术差距理论存在的不足并未说明技术差距的大小及形成的原因,未解释技术差距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因此也无法解释贸易量和贸易结构的变动规律。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代表人物弗农1966年在《经济学季刊》中发表《国际投资与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分析了产品技术的变化对贸易格局的影响,提出了该理论,后经威尔斯、赫希哲等人完善。主要研究工业制成品贸易,以及制成品贸易流向的演变过程。2.贸易国家的分类(1)技术创新国:技术、知识和资本充裕型的国家(2)工业发达国家:资本充裕型国家(3)发展中国家:劳动充裕型国家3.新产品三个技术周期:新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1)新产品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是新发明。需求主要来自本国市场,生产也主要是针对本国需求。因此,基本上没有出口。(人才是关键)(2)成熟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与此同时,国外的需求也已增加。发明国开始大量生产并向其他国家出口。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出去,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地摹仿并掌握技术并开始在本国生产。(资本是关键)(3)标准化阶段:技术已不再是秘密,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劳动成本是关键)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比较优势及贸易流向产品生产阶段特点与比较优势技术创新国家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产品创新阶段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阶段,产量小,成本高,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依靠技术比较优势竞争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因为市场熟悉)以满足本国市场需求,对外少量出口,收入弹性高少量进口并开始模仿无进口产品成熟阶段规模日益扩大,并达到适度规模,是资金密集型产品,依靠规模比较优势竞争出口增加,技术扩散,竞争加剧,需求弹性提高大量进口并模仿生产少量进口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高度标准化,生产成本下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依靠价格优势竞争垄断优势丧失,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于是根据比较成本原则,停产,从国外进口,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出口增加,技术进一步扩散大量进口,并在国内开始建立生产基地,模仿生产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比较优势及贸易流向净出口技术创新国家OTT0T1T2T3净进口T4工业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创新阶段技术密集型产品标准化阶段劳动密集型产品成熟阶段资本密集型产品4.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内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从技术创新角度讲,可假设产品的生命周期由新产品创新阶段、产品成熟阶段、产品标准化阶段三个阶段构成。产品的生产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
本文标题:当代国际贸易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28353 .html